200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4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仪式与乐舞——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出版
2004年 02期
作者:
张树国著《仪式与乐舞———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一书 ,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 2 0 0 3年 6月出版了第一版。全书分十章 ,包括“上古诗歌艺术的起源”、“巫术歌舞与巫祭仪式”、“《山海经》中的古帝、山川、图腾祭仪”、“《九歌》———祭祀之乐章”、“周初史诗与宗庙祭仪”、“纪念性仪式 :《大武乐章》与‘三象’”、“《商颂》———宋宗庙乐歌”、“公廷乐歌与贵族时代的仪式生活”、“乐官制度与上古仪式生活”、……
传说与社会——陕西蒲城县尧山圣母传说传承与意义研究个案
2004年 02期
作者: 庞建春
本文以陕西省蒲城县尧山地区雨神———尧山圣母的传说为个案 ,通过实地考察 ,对传说 ,以及围绕传说所发生的祭祀和信仰活动进行详细的民俗志式描述 ,在此基础上阐释这一传说系列在区域社会中的功能和文化意义 ,提出社会是传说文本形成和流传的制度上下文 ,恢复传说社会性传承的原生态 ,可以获得有关传说传承和意义的新认识。
民族意识、历史精神和生命体验——论回族诗人马德俊的诗歌创作
2004年 02期
作者: 王科
马德俊是当代回族诗歌创作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以鲜明的民族意识生动地反映了回族的民族心理、文化积淀、性格特质 ,第一部回族史诗《穆斯林的彩虹》填补了回族文学史的空白 ,是他对回族文学的可贵贡献 他的诗歌还具有浓郁的历史精神 ,为天翻地覆的大时代留下了生动的写真 ,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献上了动人的诗篇 同时 ,他还以深刻的生命体验 ,洞见了人生的真谛 ,呼唤人们努力攀登生命的顶巅。
阿尔泰语系某些民族共同拥有的神话因素
2004年 02期
作者: 乌力吉
本文通过对我国朝鲜族先民的一个古老神话材料进行分析 ,发现构成这个神话的某些因素 ,不仅仅存在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而且 ,在历史、地理、文化方面与朝鲜族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民族神话传说中也能找到 ,这是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些神话因素在阿尔泰语系某些民族神话中普遍存在 ,在中原、雪域和更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神话传说中也存在。
《萨仁图娅、栗原小荻短诗艺术研究》出版
2004年 02期
作者:
《萨仁图娅、栗原小荻短诗艺术研究》(罗庆春编著 )作为“中国星星诗文库”的一种 ,2 0 0 3年 12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全书由萨仁图娅短诗研究卷和栗原小荻短诗研究卷两大部分组成。萨仁图娅是当代蒙古族著名女诗人 ,她的诗作风格清新婉约、沉挚素朴 ,同时又透露出阳刚之气。她以特有的女性的博大精神情怀与卓然不凡的诗性光芒去观照自然万物与自身 ,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诗作。……
子弟书的研究历史、现状及意义
2004年 02期
作者: 姚颖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盛行于清代中期的满族曲艺样式———子弟书 ,总结归纳了它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现状 ,较为详细系统地收集并整理了学术界对子弟书的研究文献资料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还分析了子弟书作为一种特殊文体 ,在文学和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全元文》之辑佚与女真族古文家孛术鲁翀
2004年 02期
作者: 张文澍
孛术鲁是元代中后期女真族儒者和优秀古文家。他深深服膺儒学 ,忠直不阿 ,喜交纳正人君子。又勤于著述 ,有《菊潭集》60卷 ,今已不存。自《全元文》辑得其近 3 0篇佚文及其他文献所存有关孛术鲁资料来看 ,他的散文反映了时代重大事件 ,具有相当的文史资料价值 ,而且风格沉着质实 ,达到较高的文学水平 ,与同时代一批清贵文人作品的盛大舂容、雍熙平和之风相比 ,显得独树一帜 ,别具特色。
女性生命的咏叹——评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的小说创作
2004年 02期
作者: 黄雯
和晓梅是近几年出现在文坛上的纳西族女作家 .她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本文就其小说民族的、女性的、儿童的叙述视角展开分析 ,以探究其艺术个性。
苗族传统:从古歌传唱到剧本制作——《仰阿瑟》改编的文化意义
2004年 02期
作者: 徐新建
在 2 0世纪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苗族 ,其自身的文学已发展为两个并置关联的主要类型 :口头与书面。进入 2 1世纪 ,这一格局又由于多媒体形式以及网络传播等的出现而再次改变。本文以当代作家伍略对在黔东南流传广泛的苗族古歌“仰阿瑟”的电视改编为例 ,论述苗族文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不断演变的文化意义。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
2004年 02期
作者: 刘宗迪
传统民间文艺学尽管认识到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 ,却从来没有把民间文学当成口头文学看待和研究 ,而是首先把口头文学转化为书面文本 ,然后按书面文学的概念框架和学术范式进行研究 ,正是这种书面范式的积习 ,导致民间文艺学学科独立性的丧失。民俗学试图摆脱民间文艺学以书面文本为中心的书面范式 ,走向田野研究 ,但因为放弃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意义的追寻而使自己混迹于人类学和社会学 ,学科独立性愈发模糊。本文指出 ,惟有在走向田野的同时 ,以对民间口头文本的理解为中心 ,实现从书面范式、田野范式向口头范式的转换 ,才能真正确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学科独立地位。
康熙“文治”与词学走向
2004年 02期
作者: 于翠玲
康熙皇帝实施“文治”的两项举措对清代词学发展的走向有深刻影响 :一是开博学鸿词科 ,网罗天下名士 ,这使当时有影响的词人朱彝尊、陈其年等身份地位和心态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了当时词坛创作风气的转向。一是全面整理文学文献 ,包括亲自裁定《历代诗余》和《词谱》 ,这使在特殊时代背景下自然复兴的词学 ,被纳入了官方认同的“诗教”正轨 ,并对词学文献整理成为官方学术研究的组成部分起到了示范作用。
《当代满族作家论》出版
2004年 02期
作者:
满族是个富有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艺术化了的民族。在过去了的 2 0世纪当中 ,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风起云涌的变迁 ,满族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作家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创作激情奉献出一大批饱蘸民族情感、蕴涵深刻思索的文学作品。近期出版的由路地、关纪新主编的《当代满族作家论》(春风文艺出版社2 0 0 4年 1月 )庶几可以算是对于上个世纪满族作家创作状况整体的一个鸟瞰、总结和评价。……
元代蒙古色目双语诗人新探
2004年 02期
作者: 杨镰
元代历史的特点 :疆域广大 ,时间不长 ,对元代文学影响深刻。而元代蒙古、色目人纷纷使用汉语写作 ,是中国文学史所罕见。蒙古色目双语诗人不但是元代文学的特点 ,同时也是难点。对元诗文献的深入调查与研究证实 ,元代民族诗人们选择了当时文化水准最高的汉语作为写作语言 ,对丰富自身修养以及提升整体文明程度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元代有中国历史上代表性最广泛的文坛 ,除汉族 ,还有蒙古、畏吾、克烈、塔塔儿、西夏、唐兀等数十个民族 ,甚至有来自拂林 (大秦 )、天竺 (印度 )的诗人 ,足以证实元代并非传统诗文的衰退时期。元代诗坛充满活力。这些现象都与蒙古色目诗人的出现分不开。
李贽的反审美主义倾向与其伊斯兰教背景
2004年 02期
作者: 张黔
李贽思想是对传统审美主义的大胆否定。它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是将被抽象了的“人”再放回到世俗之中 二是对欲望加以肯定 三是对传统审美方式进行反叛。这种反审美主义思想可能与伊斯兰教背景有关 ,其家世有伊斯兰教传统 其生活方式基本符合穆斯林标准 对儒、道、释若即若离的态度也可能与他想间接地传播伊斯兰教有关。李贽之所以不敢公开标榜为教徒 ,与伊斯兰教在明代受到排挤有关 ,也与当时伊斯兰教影响相对小有关。
桃园三结义与班朱尼河之盟——从蒙元遗风看关汉卿戏剧的尚义趋向
2004年 02期
作者: 宋琬培
关汉卿生活在蒙古后期到元朝前期的历史阶段 ,蒙古族崇尚义气的原始风气 ,对他的戏剧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蒙古族早期盛行结拜之风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过程中班朱尼河之盟 ,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带有英雄传奇的性质。从关汉卿的时代开始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故事广泛传播 ,成为戏剧创作的重要题材。把关汉卿戏剧有关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情节、价值取向、审美理想与班朱尼河之盟相关记载相对照 ,会发现许多相通之处 ,兄弟义气是把二者相贯通的主线。因此 ,必须把关汉卿的戏剧创作置于蒙元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观照 ,揭示它所体现的各民族文化的沟通和融汇。
朝鲜族文学家金泽荣简论
2004年 02期
作者: 羽离子
朝鲜族作家金泽荣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和史学著作。其作品虽然用汉文写成 ,却是他那一时代的朝鲜族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标志之一。他还对中朝的汉文学作了广泛的回顾和精当的评价。在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革中 ,他能最终突破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上发育成熟的旧思想的束缚而开拓视野 ,跟上社会进步的潮流。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