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3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本土化研究的限度问题
2003年 01期
作者: 户晓辉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一直是外来理论与相对意义上的中国本土传统相互碰撞和对话的产物,本身就天然具备“中国特色”。目前,我们应该排除民族主义情绪和本土主义价值观的干扰,提倡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和视野来认真整理、反思中国的民间文学研究资源,寻求中外民间文学研究的“视野融合”效应。另一方面,尽快改变国内民间文学研究非专业化、非规范化的局面,以便与国际学术界沟通和对话。
扎巴说唱本《门岭大战》的艺术特色
2003年 01期
作者: 降边嘉措
《门岭大战》是藏族说唱艺人扎巴老人说唱的第一部《格萨尔》分部本,1980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民间艺人的说唱本,对于《格萨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是本文的主要论题。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出版
2003年 01期
作者:
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在国际上已经走过近一个世纪,它是我们解开民间故事诸多问题的突破点和重要方法。面对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搜集起来的大量民间故事,如何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评价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2002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刘守华主编,林继富、江帆、顾希佳等参与撰写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为我们进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北方民族政权与辽金文学
2003年 01期
作者: 胡传志
辽、金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政权内外复杂的民族关系对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少数民族政权促生了少数民族汉语文学,并显示出很强的活力 少数民族文化推动了北方戏曲的发展,推动了汉族文人的创作 普遍存在的民族歧视使得辽代汉族文人创作寥落,使得金代汉族文人政治上无所作为,从而将更多精力用来创作。民族对立还激起辽金文人对宋朝的敌视态度,促使辽金文学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边缘的恪守 中心的叩问——当代少数民族四位诗人创作片论
2003年 01期
作者: 杨骊
少数民族诗人是当代诗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劲旅。他们在世纪末诗歌创作的寂寞风景中坚守一种神性的创作,用恪守民族品格与叩问时代中心问题的文化策略探索汉语诗歌新的出路。本文拟对四位较有代表性的民族诗人的诗歌进行解读,把握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某些特征。
民族文化精神与现代人文意识的融汇——论彭学明的散文
2003年 01期
作者: 包晓玲
本文论述了彭学明散文澎湃的激情、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现代人文意识,他关注湘西人的生存状况,表现他们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他的作品既体现了散文抒情美的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在当前散文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双语复合型思维的优势与启示——以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创作为例
2003年 01期
作者: 夏里甫罕·阿布达里
使用双语创作以及双语复合型思维是一些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优势,在民族文学的发展中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以哈萨克族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创作为例,具体分析论述了这样一个理论命题。
霍加·纳斯尔和印度故事
2003年 01期
作者: 毕桪
霍加·纳斯尔或称阿凡提,不但在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中间是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人物,而且有关他的故事可以在将近40余种语言中听到。然而,同这个人物相关的一些故事的故乡却是在印度。其中,有的可能直接来自于印度故事,有的可能通过中间途径间接来自印度,有的则是缘于佛经的传播。这些源于印度的阿凡提故事,或许是由印度故事附会在阿凡提名义之下而形成的,或许是吸收了印度的故事作为其中的情节,又或许是以印度故事做素材或在印度故事启发下通过再创作而完成的。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与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
2003年 01期
作者: 刘毓庆
在中国古代北方三个最大的游牧集团中,皆流传着狼祖神话。狼乃是这些民族的图腾,同时也是这些民族勇猛、强悍的内在精神的象征,因而它作为一种美好形象,在草原民族中长期流传,至今不衰。但由于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长期的历史冲突,以狼为象征的游牧文化群体对于农耕民族的侵扰、掠夺,加之这一历史的一次次重复,狼便作为一种凶狠贪婪的象征,出现在了农耕民族的心灵深处。草原民族一次次成批地融入了农耕民族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在新的文化选择中,完全接纳了农耕民族的文化观念,与狼告别。中国文学中狼意象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初的多义象征而走向了单义象征。在20世纪新一轮的文化冲突、融合中,狼意象又滋生出了新的意义。
寂寞乡村的咏叹——土家族作家田永红散文创作论
2003年 01期
作者: 龙潜
田永红的散文用质朴而又敏锐的语言抒写了对苦难的回忆和怀念,抒写了乌江和乌江两岸的生活。语言简洁准确保持了文学坚实而富于弹性的生命,古典主义的美学追求覆盖和诱导了人们心底潜在的美好渴望。
“在京少数民族女作家创作交流座谈会”召开
2003年 01期
作者:
2002年12月13日,在京少数民族女作家创作交流座谈会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少数民族妇女文学交流中心发起,邀请了十多位来自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女作家及研究者参加,《民族文学》杂志社、《中华民族》杂志社、《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也派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当前,女性文学已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而少数民族女作家却没能受此热潮的关照,获得相应的重视。……
《仓央嘉措情歌》与门巴族藏族的文学交流
2003年 01期
作者: 陈立明
仓央嘉措是门巴族杰出的诗人。《仓央嘉措情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在西藏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占有重要地位。《情歌》是门巴族与藏族文化交流的结晶,是门藏两族人民共同培育的文学奇葩。
辽金元文学与文人境遇
2003年 01期
作者: 徐子方
:辽金元三代文学成就的高低决定于统治范围的广狭,拥有文士的多寡,和敢于打破传统积极创新与否。统治者在开疆拓土问题上所表现的根本性不同,实际上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宇宙观和生活态度,契丹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蒙古统治者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大大影响了当时的士风和文风,可以说是此二代文学成就高下迥异的根本原因。此外,蒙古统治者既然建立了空前规模的大帝国,其境内拥有作家作品的数量之大、创作风格之广,自然是今非昔比。另一方面,辽金统治者在潜意识中对中原汉文化的企慕崇拜导致了文化上自卑情结,创新缺乏原动力。而蒙古统治者由于对其他民族的长期征服形成的特有自信和优越感,执行了一条模糊儒学独尊地位...
北京文化人类学及相关著作和文章
2003年 01期
作者: 保尔·巴迪
法国汉学家保尔·巴迪先生在老舍短篇小说选《北京市民》(法文版)的“跋”中提出,旗人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达数百年的民族文化大交融的过程中,她将停滞已久的中华文化推到了精致典雅的高峰。自上世纪初,西方学者从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旗人文化进行了考察与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远非完成。老舍的小说作品中保留着清末民初社会变革时期旗人生活的记录,这是珍贵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资料。为此,保尔·巴迪先生将自己多年收集整理的中西有关“北京文化人类学”的相关著作和文章的目录公之于众,以期促进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
诗歌创新与民族化思考
2003年 01期
作者: 冉庄
中国的新诗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进行民族化的思考,中国的新诗必须有中国风骨,必须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反映时代精神的真诗。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批评现状的思考
2003年 01期
作者: 李晓峰
当我们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投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和文化全球性的语境中,就会发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依然边缘化的现实,看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缺席,感受到建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意义。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