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2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回归民间与走向世界:全球化语境下民族作家的困惑与抉择 2002年 02期
作者: 吴建冰 杨树喆
民族作家回归民间是创作中一种生活与知识累积的过程 ,其结果是带来作品的民族性 走向世界则是为达成与更多人的交流、寻求共鸣的一种努力 ,其结果是带来作品的世界性。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类似于但又不是单纯地等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这就要求民族作家在创作过程中 ,必须在回归民间的同时 ,处理好个人性、民族性、时代性及世界性等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要目(2002年1——4期) 2002年 02期
作者:
……
西伯利亚萨满教的宇宙象征 2002年 02期
作者: 霍帕尔
作为中介的萨满西伯利亚萨满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们在人类世界和精灵世界之间担当中间人 ,他们在意识变化状态中 ,在一些确定的集体需求上总是这样。萨满是宗教专家 ,就像在欧洲的大多数人中 ,只有某些人能够起到不同的、特殊的献祭作用 ,而世界上存在某些有特殊作用的萨满 ,这种作用就是在日常生活世界和超人类世界之间 ,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建立和保持沟通。……
个人历史、底层意识与性别的叙事——《金德顺故事集》研究 2002年 02期
作者: 刘晓春
本文在细读《金德顺故事集》的基础上 ,结合金德顺的个人经历、社会身份与性别分析金德顺故事的独特价值。本文认为 ,作为地方文化英雄的金德顺的故事讲述活动 ,是地方性历史与文化的“再生产” ,她的故事蕴含了复杂的底层意识形态 ,同时也呈现了女性性别对于世界的“道德—伦理化”想象与建构。
20世纪萨都剌研究述论 2002年 02期
作者: 查洪德
萨都剌是元代著名诗人 ,他出身少数民族 ,其诗歌以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 ,在中国诗史上占有很高地位。明清以来 ,他一直备受评论家和研究者的关注。 2 0世纪这一百年 ,萨都剌及其诗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同时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世纪之交 ,对一个世纪的萨都剌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将有利于新世纪研究的进展。
《蒙古秘史》与《黄金史》文化层面比较 2002年 02期
作者: 杭爱
《蒙古秘史》有近 83 %的内容与《黄金史》相同。作者认为这些相应内容是蒙古文化发展史上 ,使用一个民族的语言 ,对同一事件所作的相隔约四百余年的两次记录。“第一次记录”是《秘史》 ,“第二次记录”是《黄金史》。而这“第二次记录”与“第一次记录”的差异 ,就实质而言 ,是相距数百年 (约四百年 )的漫长历史上 ,在解读《秘史》过程中因时代、语言表述思维、文化意识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藏族农牧文化与藏族韵文体文学 2002年 02期
作者: 魏强
农牧业生产在藏族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农牧文化。本文拟从藏族韵文体文学作品中管见藏族农牧文化的面貌与特点。同时 ,也借助韵文体作品来说明农牧文化对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标准等方面的影响。
叠雪裁冰词绝妙 不共吹花嚼蕊——浅议满族女作家西林春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2002年 02期
作者: 周茜
清代满族女词人西林春以其词集《东海渔歌》闻名于世。她的词一反传统闺秀词的纤艳柔弱 ,表现出意境浑成、风格爽致、思致清奇的特色。
把民众文化的价值发掘出来——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学术著作奖获奖作品述评 2002年 02期
作者: 向云驹
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日前揭晓。 84部个人学术专著分获最高荣誉奖、特别奖、一二三等奖 ,另有优秀奖若干。本次评奖是对改革开放以来至 2 0世纪末中国民间文艺学、民间文学、民俗学、民间文化研究个人学术著作成果的评比 ,集中检阅了 2 0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科的研究业绩。……
一部气势磅礴的英雄史诗——简评傣族第一诗王《乌沙巴罗》 2002年 02期
作者: 黄景忠
《乌沙巴罗》是最近被发掘、整理出来的一部傣族英雄史诗。本文认为该诗的思想价值在于通过对发生在勐嘎西纳与勐班加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的描写和对乌沙巴罗这一英雄人物的塑造 ,揭示了傣族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在艺术上该诗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 ,如注意现实与幻想的结合 ,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英雄人物塑造已摆脱类型化而具有较强个性特征等。
论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机遇 2002年 02期
作者: 黄伟林
西部大开发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它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中 ,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提供了全方位的复合型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多元化的人文资源也为它创生新的文学品质提供了可能。
一枝永不凋谢的玫瑰花——哈萨克情诗探析 2002年 02期
作者: 张昀
哈萨克情诗是哈萨克民间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她作为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哈萨克族的诸多方面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那些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篇 ,至今被人们所传诵 ,成为哈萨克人民所拥有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阿诗玛》与《嫩娥少薇》之比较 2002年 02期
作者: 黄建明
滇东南石林的叙事长诗《阿诗玛》和云南禄劝的叙事长诗《嫩娥少薇》都是流传于不同彝区、不同支系的著名长诗。本文对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主题、作品中的人物名、艺术手法等进行比较 ,进而认为两者是同源异流的作品。
20世纪中国的《蒙古秘史》文学研究概述 2002年 02期
作者: 巴·苏和
我国对《蒙古秘史》的文学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全面的总体性的研究成果。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古秘史》文学性的研究、《蒙古秘史》的传说学研究、《蒙古秘史》的诗学研究、《蒙古秘史》的美学研究、《蒙古秘史》的人物形象研究等诸方面 ,从而对推动国际《蒙古秘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个“大文学”观的写作实验——评潘年英文学人类学作品系列 2002年 02期
作者: 李建东
学者型的侗族作家潘年英 ,在他的新著“人类学笔记”系列《连年家书》、《伤心篱笆》、《木楼人家》里 ,为我们展示了另一个闪亮而新奇的世界。在这里 ,他已将对青年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探索 ,转移到对“故乡情结”的阐释 :生与死、爱与憎、贫穷与向往、愚昧与觉醒 ,都在如歌如诉般带有原始朴野的言说中 ,去沿着人类生存的足迹 ,寻觅在现代跫音震荡下的精神家园。同时 ,潘年英将小说与文化笔记两种写作样式相融合 ,作为“大文学观”的可贵尝试 ,他迈出了第一步。
近20年来少数民族小说发展轨迹 2002年 02期
作者: 何联华
改革开放以来的少数民族小说创作的发展有如下特征 :题材主题 ,从狭窄到开阔 ,从一元到多元 ,从而呈现出既是民族化又具多样性的生动局面 人物形象塑造 ,由性格单一到丰富复杂 ,刻画出一批个性鲜明、且具有较深民族心理素质的艺术形象 小说结构方式 ,由机械平板到灵活多样 ,平铺直叙的情节结构模式逐渐被时空交错的情绪化结构方式所取代 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 ,由传统写实到多元开放 ,不断变换叙事角度和叙述语言 ,以拉近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