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2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维吾尔文学研究的系列著作面世 2002年 01期
作者:
维吾尔族青年学者艾赛提·苏来曼博士的专著《“海米塞”现象与维吾尔文学》(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以“海米塞”这样一种在中世纪波斯以及早突厥语民族文学中的特殊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具体阐述了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创作精神。论者认为,“海米塞”之一文学现象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超越了国家、民族和语言的界限,最终成为西亚、中亚、南亚北部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一种跨文化的特殊文学现象。……
哈萨克神话传说里的波斯成分 2002年 01期
作者: 毕桪
哈萨克神话里有关神牛驮载大地、光明与黑暗斗争等内容,以及某些神怪精灵观念本来自源于波斯。波斯神话在哈萨克民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在哈萨克的民俗生活里见到。波斯神话在哈萨克民间能有如此广泛、长久的影响,自有其深刻的原因。然而,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便是,哈萨克历史上的一些宗教信仰与波斯有关。
吹叶与少数民族的吹叶之歌 2002年 01期
作者: 张应斌
吹叶起源很早,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已有踪影,它在晋代见诸文献,唐代进入宫廷,得到士大夫和人民喜爱,成为盛世抒情音乐之一。吹叶在近现代活跃在少数民族中,它以“吹木叶为媒”的文化功能成为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景。恋歌是木叶之歌的精华,它在少数民族青年婚恋生活过程的各个阶段均有反映,从中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民族和民俗风情。吹叶从史前走到现代,它蕴藏着深厚的人类文化学、民族学和民俗学内容。
伊玛堪中的“西”或“西方”──读《萨满英雄之歌──伊玛堪研究》后的一点看法 2002年 01期
作者: 阿尔丁夫
赫哲族伊玛堪中具有五种“寓意”的“西”或“西方”是否全指日落方向呢?本文从北方民族空间观念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出发,认为伊玛堪中的“西”或“西方”并非全指日落的方向。其中,有的指立体四方观念中的“日中”即正午太阳所在的方位,有的则指平面四方观念A种类型中的“西”或“西方”,实际上指的是今天的南方 只有平面四方观念(种类型中西或西方,才是指日落的方向。
论纳兰性德的尚南情结 2002年 01期
作者: 胥洪泉
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生长在北方,却非常喜欢江南风光,友善江南文人,崇尚南方文化,流露出深深的尚南情结。这是由于江南的地理、物产、风光和文化的吸引,清初社会弥漫的尚南风尚的影响,也和纳兰性德的阴柔气质相关。
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角色定位及其深化 2002年 01期
作者: 蔡晓龄
21世纪将把人类有史以来产生的所有矛盾浓缩、积攒,施加于每个人,而人群中的作家是那些比常人敏感、更容易触及矛盾、对历史有独到领悟、对生命意义与人性深渊有执著探索欲望的人,他们应该是人群或人类命运的代言人。在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已经失去了单一身份,其第一身份是现代人。而且,他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少数民族作家的行列,为民族、进而为全人类思考、写作,努力使自己的写作成为“唯一的表达”。这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共同命运。
沉痛悼念钟敬文先生逝世 2002年 01期
作者:
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钟敬文先生,因患老年综合症,医治无效,于2002年l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钟敬文先生,广东海丰人,生于1903年3月20日。1922年毕业于陆安师范学校。1927年到中山大学任教,与顾领刚等组织民俗学会,编辑《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及民俗丛书。1928年到浙江大学任教,编辑《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镌》等。……
女真族文学研究百年掠影 2002年 01期
作者: 刘达科
20世纪的女真族文学研究主要由民间文学研究、文人创作研究和综合研究三大领域组成,无论在文学文献学研究还是在文学阐释学研究方面都取得显著的进展。学人们涉足各个领域,创树颇为可观。后20多年间的研究有突破性的进展,开始向宏观、文化、美学的研究层次迈进。女真文学研究中的许多课题仍有待深化,研究的涵盖面也需进一步拓宽。
浅析拉祜族女作家娜朵的创作 2002年 01期
作者: 杨春
文章就拉祜族当代女作家娜朵及其创作进行了粗略的评析,认为作者具有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她的创作体现出沉重的乡土情结和昂扬的民族精神。文章从作品出发,认为娜朵的创作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多用白描的叙事手法,语言质朴、风格清新 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浓郁。
转型时期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视点的转换 2002年 01期
作者: 晨宏
本文通过对转型时期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考察、比较,得出在特定的时期内,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视点也在随之转换的结论。
从《四世同堂》到《茶馆》──试论老舍小说与戏剧的沟通 2002年 01期
作者: 谢昭新 许德
《四世同堂》和《茶馆》在创作思维和艺术形式上均有沟通之处,这种沟通主要体现为小说和戏剧在人物的塑造技法的相互引鉴,在结构艺术上的相互渗透以及在第一部和第一幕上的相互映照上。这种沟通与老舍具有的深厚的生活底蕴、文化思想和小说、戏剧艺术修养有密切的关系。
人神的交流──浅论纳西族东巴经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互动发展 2002年 01期
作者: 李琳
本文主要分析了纳西族东巴经文学和民间文学在题材和形式方面的互动发展,并着重指出了东巴的特殊身份促使了这种互动,强调了东巴在纳西族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生殖文化中的水意象 2002年 01期
作者: 王政
本文认为“水”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是一个带有情媾繁育意义的原型表象与象征符号。汉民族文化与域外文化中也有类似情形,但比较起来同中见异。
论彝文叙事诗《且宝赔铃记》的文史资料价值 2002年 01期
作者: 朱崇先
本文根据诗文记叙内容和形式,从记叙的历史事迹、诗歌语言风格、修辞艺术、传统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进行初步的考察分析,客观地揭示和肯定其文史资料价值。
夫余神话的中土文化因子──兼论夫余王解慕漱系中土流人 2002年 01期
作者: 李炳海
夫余王解慕漱是中土流人瑕丘仲的化名,可以从多方面得到验证,并且能够确定北徙的具体时段。瑕丘仲的传奇色彩、方士身份,都在解慕漱传说中有体现。解慕漱与河伯斗法所使用的幻术,在秦汉时期的中土文献中早有记载。朱蒙传说所渗透的卵崇拜、太阳崇拜,以及生子考验仪式,即是北方文化、东夷文化的积淀,同时也是中土文化的远播。在古代夫余神话中,中土文化的凝聚和辐射的双重功能都充分发挥了作用。
八九十年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四种抒情范式──兼论新世纪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出路 2002年 01期
作者: 王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少数民族女性诗歌创作特别活跃的时期,由于生态环境的差异,虽然她们的汉语诗歌创作都被“汉化”,但因汉化的程度各异,出现了纯粹的、富有民族品质的、含有民族气质的和完全被汉化的四类少数民族女诗人,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四大抒情范式。随着年代的推移,形成了汉化的程度由“浅”到“深”的抒情趋向,即少数民族女诗人的抒情从80年代向90年代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民族性的“轻化”、民族色彩的“淡化”现象。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