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2001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蒙古神话和英雄史诗中的印度日蚀月蚀神话影响 2001年 02期
作者: 那木吉拉
印度著名的日蚀月蚀神话以佛教为媒介,从多角度多层面影响了蒙古神话故事和史诗作 品。印度日蚀月蚀神话首先通过译介在书面流传,然后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传播,最终影响了蒙古活 态神话,产生了诸多变体。印度的日蚀月蚀神话的有些母题或情节又成为蒙古英雄史诗情节内容,在作品 中或成为展开故事的总线索,或在故事情节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蒙古神话和英雄史诗 作品接受印度神话影响时并不是消极的全盘移录,而是在接受影响的同时有所改造创新,在固有的神话故 事或史诗作品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本来。
20世纪下半叶新疆多民族文学交流影响初探 2001年 02期
作者: 张明
本文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新疆多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影响的总体情况,并分别对汉语文学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对汉族文学的影响促进三种形态,进行了散点式扫视。
《纳兰词笺注》辨误 2001年 02期
作者: 胥洪泉
《纳兰词笺注》是第一本将纳兰性德的词全部注释的著作,其中有“巫嵩”、“雪衣”、“斗”、“绣床金缕”、“宜春髻”、“容”等几处“说明”和“注释”的错误:“巫嵩”,应是“巫山高”之误 “雪衣”,不是唐玄宗时杨贵妃的称呼 “容”,也不是纳兰性德的自指。
史诗与认同表达 2001年 02期
作者: 劳里·航柯
国际著名史诗理论家劳里·航柯从文化功能的角度阐述了史诗的一般性质,认为史诗是表达认同的故事,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功能,它才作为文化群体自我辨识的寄托而成为超级故事。以往的那种用一般的母题、口传内容、类型、诗歌风格及一些相似的东西来进行史诗比较研究的方法,显然是对活态口头史诗经验探索的忽视,这种方法代表了史诗研究的简单化倾向。如何对史诗类型进行分类,如何在一般意义上界定史诗,劳里·航柯科教授试图在活态史诗传统调查经验之上开拓一条新的思路,本文详细阐发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学术思想。
哈萨克谚语的修辞特征 2001年 02期
作者: 黄中祥
习惯上将现代哈萨克语中的“maqal”和“m tel”合称为谚语。本文把哈萨克谚语的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对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九种,而且往往是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式错综复杂。短短的一条谚语中可能会连用四五种修辞方法。
论满族诗人老许寓言诗的艺术特质 2001年 02期
作者: 杨四平
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满族寓言诗人老许的寓言诗在抒情性的故事、单向性的写作 运思、抒写视角的多样性、二重性的话语方式等四方面所做的文体创造,确立了老许寓言诗纯正性。
元好问“以诚为本”说的出发点和归宿 2001年 02期
作者: 狄宝心
“以诚为本”旨在解决创作论中真善美统一的问题。元氏把唐宋以来新儒学对人性自觉精神的高扬纳入诗学中,用具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意义的“诚”来统一“性情”,使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种具有伦理哲学意味的诗学是久乱思治社会现实的产物,其最终目的是恢复社会秩序。
刘熙载与举奢哲、阿买妮诗歌本质观之比较 2001年 02期
作者: 宋晓云
本文从哲学层次、美学层次及文学本体层次三个方面,对汉族诗学家刘熙载与彝族诗学家举奢哲、阿买妮的诗歌本质观进行比较。刘熙载认为“诗为天人之合”,“诗善醉”,“文、辞、志合而为诗”。举奢哲、阿买妮则认为诗是“寻根”,“美在韵上生”,诗必须有人、情、景。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2000年10月-2000年12月) 2001年 02期
作者: 吴英
……
19世纪国外学者介绍的彝族无名叙事诗应为《阿诗玛》 2001年 02期
作者: 黄建明
法国学者保禄·维亚尔发表于1898年的《撒尼倮倮》一文介绍彝族的文学和诗歌时,引了一大段流传于撒尼民间的诗歌,因没有注明诗歌的名称和出处,不知这无名诗为何作品。本文通过对无名诗与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比较,考证出保禄·维亚尔引的诗是世界著名的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从而把搜集、整理、研究《阿诗玛》的历史推至19世纪末。
侗族文学的重要收获《血雨》 2001年 02期
作者: 过伟
20世纪侗族文学由古典抒情文学向现代叙事文学转化。《血雨》为20世纪侗族叙事文学的重要收获。作家袁仁琮在小说中塑造了罗时文、张世平等共产党人,杨虎城、黄宏声、马寅初等进步人士的光辉形象,是一部优秀的“史训文学”之作。
《泣红亭》中的胡仁·乌力格尔之探究 2001年 02期
作者: 朝克图
通过对尹湛纳希《泣红亭》的演唱胡仁·乌力格尔的场面描写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得出了下面结论:一、在尹湛纳希的家乡土默特右旗,至少在1876年前已经有演唱胡仁· 乌力格尔的活动。二、尹湛纳希本人对胡尔齐和胡仁·乌力格尔有较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三,在蒙古族胡尔齐当中,有不少盲艺人,他们为了生存而选择了说唱胡仁·乌力格尔的道路。四、当时的胡尔齐们主要说唱的是《封神演义》、《西游记》、《唐朝演义》等本森·乌力格尔。
壮族水崇拜与生殖崇拜 2001年 02期
作者: 廖明君
壮民族祖居南方多雨地区,以稻作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对水的认知具有较为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形成了水崇拜信仰,并具有生殖崇拜的文化指向。这不但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有所体现,同时更贯穿于人类生命的孕育、出生、长成、婚恋乃至死亡等每一个重要环节,并与壮族特定的生存文化时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生殖崇拜文化。
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化认同问题 2001年 02期
作者: 马绍玺
文章意在把少数民族诗歌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试图探讨这一极具边缘色彩、本土化味道极浓的文化现象在迎接全球化时,在文化认同上所显现出的一些表征,以求为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发展提供一种文化参照。
满族之家的文化寻踪──评赵玫长篇小说《我们家族的文人》 2001年 02期
作者: 朱育颖
在这个尚缺共识与范式的时代,文化需要被不断发现。满族女作家赵玫在《我们家族的女人》这部长篇小说中,以个人的家族史与心灵史为叙事蓝本,在情感世界的深层,建构了一个涂上了满族文化底色的话语空间。身为异族又融于他族,赵玫在对家族脉系的文化追寻和对女性命运的叩问中,“认祖归宗”。
应当开展民汉比较诗学研究 2001年 02期
作者: 王佑夫
近20年来,少数民族诗学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喜人的成就。现在,从比较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诗学与汉族诗学,进而探讨中国诗学的整体的内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具有其重要性与可能性。本文对此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