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0年
>
S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荷马问题”
2000年 S1期
作者: 朝戈金
“荷马问题”衍出于“古典学”(Classics)领域,而这门学科的出现主要是基于研究欧洲自身的古代,即研究一种不同于现代欧洲的文明形式。进一步讲,“古典学”首先是一种文学理论,尽管它明显地与希腊、罗马的历史研究相重叠。因为早期的古典学家试图创建一门独立于哲学(和神学)的学科,在此过程中,他们将自己的研究对象规定为各类形式的文学、艺术(以及晚近出现的附属学科考古学)的历史的结合。……
对表演的设定
2000年 S1期
作者: 理查德·鲍曼
[题注]当一位叙述者、歌手,或者乐手开始表演,他不仅是在说出词语,唱出唱词,或是 演奏乐曲。表演行为本身就在告诉听众,他是“如何”在诠释词语、唱词或者乐曲。他在以某些 特定的方式指引听众理解他的表演。在选取自鲍曼的著作《表演中的词语艺术》中的这个片断, 鲍曼探衬了表演者是以何种方式提示听众注意他的特殊讲述方式的。鲍曼描述了若干“表演的钥 匙,以及理解交流信号的方式,这很有点像我们将收音机或者电视调试到某个特定的频道上,以 清晰地接收节目。这些胡匙中就有“特株符码”,例如典型的语言形态(古老语体、方言等),“特 定的程式”或者某些特定词组的重复 “修饰性语言”如隐喻或者谚语等 词语或者诗句的“平行 式...
基于口传的思维和表述特点
2000年 S1期
作者: 瓦尔特·翁
[题注]瓦尔特·翁的研究,在西方将口头传统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交流媒介的学术研究领 域中,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成果。这里节选了他的专著《口头性与书面性》中的一个片断。在这里,他 提出了与书写的印刷的作品相对立的口头作品的九个典型特征。首先,他主张基于口头思维的表述是 “添加的而非递进的”,也就是说,单元的组织倾向于并列,而大量具有互相包容的层次。一个线索或 者情景与另一个相接,而不是包孕于另一个紧密编织出的复合系统之中。第二个极为常见的特点,是 口头传统的“保守或传统化”性质。口头传统的现代化和更新一向是缓慢和渐进的,这是由于在生成 涵义上,来自过去和来自今天的表述,至少也是等量齐观的。另外一个非...
编者的话
2000年 S1期
作者: 本刊编辑部
199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与美国密苏立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期在口头文学研究领域通过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同促进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这个合作计划的一个内容,双方约定,在各自的学术阵地──《民族文学研究》(中文)、《口头传统》(英文)上,分别出版“美国口头传承文化研究专辑”(中文)、以及“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承文学研究专辑”(英文)。……
附录二:晚近的学科走势
2000年 S1期
作者: 约翰·迈尔斯·弗里
在此,请允许我将此前言集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简要陈述:(1)扼要地概括该学说的学术背景,这些问题在本书的正文中有较多篇幅的叙述 (2)简略地说明自本书面世的1988年以来该学说又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
《故事歌手》跨学科的意义
2000年 S1期
作者: 尹虎彬
当代学者认为,在哈佛大学有四个学科构成了洛德学术生涯的有机整体:古典学、斯拉夫文学、比较文学以及后来于1967年形成的民俗学。 关于比较文学,1960年《故事歌手》前言即有说明:“这是一部关于荷马的书。荷马是我们的故事歌手。在更大的意义上,他代表了从荒古难稽的时代直到今天的所有的故事歌手。”洛德的“更大的意义上”这个字眼,指的是一种比较的事实,为了研究这一事实,他采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
典律之解构
2000年 S1期
作者: 约翰·迈尔斯·弗里
[题注]直到晚近,西方学术界一直试图建立一套“准则”,只有符合亡的一些文学作品才值得纳 入严肃的学术研究。一些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的作品,被认定为最重要的和最有价值的作品。作为 其结果,学术的研究和学院的课程都集中在这个做了狭隘限定的“准则”上。在最近的20到30年 间,学者们尝试打破这一“准则”,例如将更多的女性作家和非西方作家的作品囊括进来。在这篇专 论中,弗里强调的是更为基本的扩张──在全球范围内从书面文学向口头传吭挺进,并进而强调口 头传统作品在数量上比我们的所谓“文学”要巨大得无可比拟,而且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鉴赏和认 识,也只有在充分估价了口头传统的语言艺术之后,才是可能的,为了说明文...
美国民间布道中的口头演说
2000年 S1期
作者: 布鲁斯·罗森博格
《美国民间布道中的口头演说》一书的作者(Rosenberg1970)在书中的某些章节里曾想反驳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与艾伯特·洛德(Alber Lord)所创立的口头创作理论。帕里与洛德的田野工作几乎都是在南斯拉夫,只有少量的在是巴尔干半岛上的邻近国家进行的。他们所调查的当地所使用的语言很少有学者能听懂,更不用说分析了。……
美洲本土传统(北方)
2000年 S1期
作者: 巴瑞·托尔肯
[题注]美国有极其丰富的本土口头传统,尤其是美洲土著居民(即印第安人)与非裔美国人的传统最令人瞩目。通过巴瑞·托尔肯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一睹北美第一批原住民口头艺术的风采,在史前时期,这些部落从亚洲北部跨过阿留申群岛的陆桥,在纵贯美洲北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定居下来。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在西方学术传统中形成的文类范畴(例如神话、故事、传说和忆事),并不适用于美洲本土的口头传统(诚然,这种情形不足为奇,而且在世界其它地区的传统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比如非洲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种种传统)。鉴于强调调将每一种口头表演置于其自身的文化语境中去加以研究的重要性,作者进而探究了口头艺术与仪式之间的关联。此...
《故事歌手》
2000年 S1期
作者: 尹虎彬
阿尔伯特·洛德的《故事歌手》(The Singer of Tale,by a.B.Lo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J “口头程式理论”的奠基作,被称为口头文学研究的“圣经”。本书自1960年出版以来,影响经久不衰。从1935年到1960年,洛德用了25年时间,在口头文学领域内收集、整理、分析,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发现。……
“口头程式理论”(Oral Formulaic Theory)
2000年 S1期
作者: 尹虎彬
“口头程式理论”是由两位已故哈佛大学教授米尔曼·帕里和阿尔伯特·洛德创立的,因而又称为“帕里-洛德理论”(Parry-Lord Theory)。作为20世纪创立的一种民俗学理论,帕里-洛德的学说,它的学术价值、可靠理度、普泛性和可操作性已经在其创立以来的研究实践中得到证明。……
民族志诗学
2000年 S1期
作者: 托马斯·杜波依斯
在1970年,刊物《黄金时代:民族志诗学》(Alcheringa:Ethnopoetics)面世。它的办刊宗旨宣告了一个新的学术方向的形成:检讨世界范围内文化传统中、尤其是无文字文化传坑中的诗学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类诗歌创作的充分探索,达成: 拓展我们理解一首诗该当怎样的问题 提供一个场所,使得我们对部落的、口头的诗歌的翻译,进行实验 提供一个园地,使得我们可以基于被此极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探讨这种翻译中的问题以及翻译的可能性 鼓励诗人积极参与部落的、口头的诗歌的翻译 鼓励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从事在他们领域的学术著述中被长期忽视的相关研究,具体说就是强们部落诗歌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而不仅是亡们作为民族...
口头传承研究方法纵谈
2000年 S1期
作者: 罗斯玛丽·列维·朱姆沃尔特
这篇文章是对西方的口头传统研究历史所做的最出色的述评之一。它以欧洲人在19 世纪期间对民族之概括的寻觅活动为切入点,那也是语言学家和田野作业工作者通过对口头传承 的搜集,寻求建立他们自己民族的“认同”的时期。从这里开始,朱姆沃尔特接着描述了“芬兰 历史-地理学派”,他们试图通过对得自不同国家和不同语言的民间故事变体的追溯,找到它们的 唯一的起源形式。她还讨论了其他一些专注于民间传承样式的学派,例如由Axel Olrik提出的“史 诗法则”(epic laws)理论,以及由米尔曼·帕里、艾伯特·洛德和约翰·迈尔斯·弗里做了精细闸述 的“口头程式理论”。这篇文章还涉及到其他一些理论,例如结构主义、心...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