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0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口传史诗文本的类型──以蒙古史诗为例
2000年 04期
作者: 朝戈金
开始论述之前,要先界定“口传史诗”和“文本”两个概念。“口传史诗”(oral epic)是相对于文人的书面史诗作品而确立的概念。至于如何定义史诗,则学者间一向有分歧。有人类学家不承认有所谓“单一的、世界性的”史诗样式。①也有学者认为,在各民族的史诗之间虽然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但它们之间还是可以类比和互证的。②这后一种意见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一向为多数学者所秉持。……
完颜璹的文化翰藻与词旨归趣
2000年 04期
作者: 周延良
中国词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概括为四个阶段:晚唐是词的缘起阶段①,两宋是词的成熟和繁荣阶段,元明是词的衰微阶段,清代是词的复兴阶段而同时也是词接近结束的最后阶段(皆相对而言)。在词的四个发展阶段中,两宋时期的词文学具有特殊的复杂情形,不仅在于这一时期名家纷然,还在于南宋时期的南北分治出现了南北词风差异和北方中原地区少数民族统治阶层中少数民族词人的产生。……
盘瓠神话:楚与卢戎的一场战争
2000年 04期
作者: 吴晓东
盘瓠神话的源流问题,学者们已发表过不少的观点。大多学者都认为,盘瓠神话看似荒诞,但它却是基于真实的历史基础。本文也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认为盘瓠神话所描述的其实是打着周王朝旗号的楚与苗变集团中的卢戎之间的一场战争。 一、西北说与东南说 盘瓠神话起源之说以西北说和东南说最为流行。……
蒙古英雄史诗婚约之探讨
2000年 04期
作者: 九月
一、人类古代婚约的产生、 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简述 人类婚姻历史上,具有最古老性质的“婚约”出现于婚级组织内部,它是为排除不同辈分之间和亲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行为而组织的群婚集团。如,澳大利亚卡米拉罗依人“把人们分为八个婚级,其中四个纯由男性组成,另外四个由女性组成。”“四个男性中的某一婚级,只能与四个女性婚级中的某一婚级通婚。”……
引发“《福乐智慧》学”的维也纳抄本
2000年 04期
作者: 热依汗·卡德尔
发现《福乐智慧》 奥地利东方学家约瑟夫·冯·哈默尔·普尔戈什塔里(Joseph von Hammer Purgstall,1774~1856)在担任奥地利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外交官期间(1798~1807)的某一天,来到一家经营古旧图书的书店,在那里意外地发现了一部手抄本长诗,大喜过望。他意识到这部长诗将有不同凡响的学术价值,便慷慨解囊将它从书商那里买了下来带回奥地利,交给维也纳皇家图书馆收藏。……
民间口传文学中的人与自然──西南少数民族生态意识研究
2000年 04期
作者: 杨海涛
民间口传文学是以面对面的口头传播方式在特定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时间里,由群体创作群体传承的。它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民俗事象的一部分。作为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精神民俗,迄今存活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民间口传文学,因其原始性大都具有原生形态的天然特色,从这类原始文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始人眼中的人与自然,它们同母同源,同被看作有灵魂的而且是平等的生命形式,……
中国史诗研究正走向世界──“中国史诗研究丛书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综述
2000年 04期
作者: 史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仁钦道尔吉、郎樱主编,被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列入“中国史诗研究丛书”第一批书目的五本著作于1999年8月出版。它们是:《格萨尔论》(降边嘉措)、《江格尔论》(仁钦道尔吉)、《玛纳斯论》(郎樱)、《南方史诗论》(刘亚虎)、《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斯钦巴图)。……
朝觐者心灵的誓约──读郝文波的长篇小说《朝觐者》
2000年 04期
作者: 马晴 贾羽
一 公元2000年初始,宁夏籍当代回族作家郝文波迎来了两件喜事,一是他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朝觐者赴麦加朝觐,二是他创作的小说集《朝觐者》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者是他作为回族的一员完成了宗教生活中最为激动的一项功课,后者是他作为作家为回回民族献出了自己最鲜艳的花朵。我们在分享郝文波个人喜悦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
兴替由来岂瞬间──评台湾女作家林佩芬的长篇小说《努尔哈赤》
2000年 04期
作者: 关纪新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见频繁,一大批由当代台湾作家写作的优秀作品,得以及时地为大陆读者所知晓和关注。台湾籍满族作家林佩芬女士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努尔哈赤》,就是其中的一部。 林佩芬在台湾被誉为“华人世界的历史小说名家”。其祖籍为大陆,先人曾隶属于镶黄旗满洲,自父辈起到台湾居住。她从少小时期,便对上一代人忧世伤时、怀乡思土的悲怆情怀,有着较深的印象和理解,……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国家学术与现代民族国家方案
2000年 04期
作者: 吕微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文学史(以下简称“民族文学史”)的当代著述在多数情况下是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政党、政府规划与反映民族自我意识的集体幻想,以及反映学者个人见解的具体写作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国家意识形态、民族自我意识与学者个人见解所占的比重以及三者之间的结合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2000年4月-2000年6月)
2000年 04期
作者: 吴英
……
中国民间文学史研究的新成果
2000年 04期
作者:
《中华民间文学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室(邀集部分所外专家)集体承担的科研课题,课题的最终成果──一卷本(60万字)专著《中华民间文学史》日前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此课题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课题主持人即本书主编为祁连体、程蔷研究员,老一代民间文学家钟敬文、毛星担任顾问,课题组成员均为民间文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
对共同宝库的贡献──杨苏创作的民族性及风格
2000年 04期
作者: 张承源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杨苏文集》四大卷,包括杨苏的全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当然,“文革”十年是一段空白)和对杨苏作品的评论研究文章。不仅称得上洋洋大观,而且可以说是名篇佳作荟萃,诠释着著名白族老作家杨苏的思想轨迹、独特成就和创作风格,也为阅读和研究杨苏提供了较为全面宝贵的资料。云南美术出版社为云南作家出版文集,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第一次,其宏大气魄与远见卓识可敬可贺。 ……
哈斯宝生平考略
2000年 04期
作者: 扎拉嘎
(一) 在19世纪蒙古文学史和蒙汉文学关系史上,哈斯宝是一位开先河人物。哈斯宝的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活动,对此后汉文小说之大规模蒙译活动,对蒙古本子故事的译编和创作活动,乃至对尹湛纳希的小说创作和尹湛纳希兄弟们的蒙文“五言”、“七言”诗创作,都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资料的不足,关于哈斯宝其人其事的认识,至今仍然处于扑朔迷离的状态。……
《三部满族史诗〈尼山萨满〉手稿》导言
2000年 04期
作者: G·斯达里
1961年,M.P.沃尔科娃公布了满族萨满史诗《尼山萨满》手稿①后,满族文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从那时起到现在,大约四分之一世纪,我们在满族文学领域里的知识更加丰富了。如今,人们再也不会认为:满族文学只不过是简单的汉文作品的翻译文学。事实上,欧洲最初的汉学就是参照这些满文翻译著作,来帮助理解汉文经典著作原文的②。……
藏地歌谣与习俗的文化关联
2000年 04期
作者: 夏敏
去过西藏的人回来后准会告诉你,那里民众们的生活是歌舞化的。那里的歌舞是胶结于习俗的一个部分,它每天都在继续。它为我们探视歌谣现象发生于习俗提供了一则弥足珍贵的文化特例。 民俗学家指出,要深入了解歌谣,“参与和重视这种风俗活动是决不可少的。”①这是因为歌谣传唱本身是一种民俗现象。作为一种亦歌亦诗的民俗表达,人们对民俗的关注常常是从对歌谣的关注开始的。……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