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2000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西夏党项羌作家文学述略
2000年 02期
作者: 白庚胜
西夏是由党项羌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建立于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地方政权,如果从“虽未称国而王其土”①的拓跋思所建立的夏州政权开始算起,共历时347年(公元881年至公元1227年)。其所领疆域,奄有现今甘肃大部、宁夏全境、陕西北部,以及青海、内蒙之部分地区,“方二万余里”,“东据河,西至玉门,南临萧关,北控大漠”。② 西夏王朝具有明显的仿唐性,其社会性质属于封建制。……
鲜卑匈奴后裔对唐代汉语诗学的贡献
2000年 02期
作者: 王佑夫
曾经长期驰骋于我国由北及西广阔地带的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到李唐时代,其后裔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非凡成就,而且在理论批评方面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鲜卑后裔元结、元稹,匈奴后裔刘禹锡等,在唐代汉语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著述,虽属汉语文化系统,但也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诗歌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祸得福的旅伴──多民族传承的故事类型“两老友”
2000年 02期
作者: 刘守华
中国民间故事中,“蛇郎”是关于两姐妹的故事,“狗耕田”、“长鼻子”是关于两弟兄的故事,本篇所讲述的“两老友”,则是关于两位朋友的故事。它们都是在我国各族民众口头广泛传诵。并具有世界影响的故事类型。 (一) 这一类型讲的是两个朋友结伴出门做生意,在旅途中好心人被坏心人所谋害,反而因祸得福,坏心人后来跟着学样却自食恶果,终遭惩罚的故事。……
王晓霞诗词创作综论
2000年 02期
作者: 邹建军
满族女作家王晓霞自小就有“少年诗人”之称。她的作品多次获奖,不少作品成为保留节目,出了很扎实丰厚的诗词集。一个小小山村的少数民族少女,是如何成长为知名诗人作家的?她的创作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个性与风格? 本文拟作一个综合性的论述。一、以真以美作为诗词创作的艺术基点 20年来的中国诗坛,虽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潮流并驾齐驱,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但也有相当浮躁与狂热的一面。……
从素朴到感伤的文体实验者──论巴音博罗抒情艺术
2000年 02期
作者: 王珂
由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在很多人眼中,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诗歌处于极度萧条的特殊时期,很多诗人在“急功近利快速致富”的特殊时代,为了从贫困山谷中突围都弃诗而去。即使是优秀的诗人也不得不发出垂头丧气的哀叹,认为诗人是生不逢时。如曾在1991年以长诗《正面与侧面》震动诗坛的西藏青年诗人惟夫给我的信中所言:“在这个全民都在梦想发财的时代,还在写诗的人不是傻子就是精神病患者。”……
地区性·民族性·国际性──评《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
2000年 02期
作者: 岑敏
傅光宇教授著《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一书,旨在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借此充分揭示云南民族文学的地域特点、民族特性以及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云南是我国西南边陲通往国外的大门,居住着26个少数民族,其中的跨境民族有壮、苗、瑶、傣、佤、布朗、独龙、德昂、怒、傈僳、彝、拉祜、哈尼、阿昌、布依、景颇,以及克木人。……
试论少数民族对中国伟大诗人屈原诗歌的重大影响
2000年 02期
作者: 鲜于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只要我们不带任何偏见而把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做一个详细的梳理就可以惊异地发现:汉文化固然要对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作用和影响,但少数民族同样要对汉文化发生巨大的反作用和影响,这种文化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流通”(邓敏文先生称之为“精神互补”,详见《民族文学研究》99年3期第78页)──才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鄂温克传萨满教始祖女神malu神探微
2000年 02期
作者: 赛音塔娜
鄂温克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鄂温克族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鄂温克语支,共有三种方言──布特哈、莫尔格勒、敖鲁古雅等,无文字。居住在牧区的鄂温克人通用蒙文,猎区、农区和山区的鄂温克人通用汉文。50年代前只有少数知识分子能懂满、蒙、汉、俄四种文字。据1990年普查,现有人口26000人,其中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人口有二万多人。……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马瑞麟创作研究》
2000年 02期
作者:
马瑞麟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回族诗人、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回族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李树江、贾羽、赵慧主编的《马瑞麟创作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一书,共收入了各族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40余篇,从不同角度对马瑞麟先生的创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评论。……
把住文化苍凉的血脉──《伤寒》的人类学批评
2000年 02期
作者: 余达忠
我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开始阅读苗族作家吴恩泽的长篇小说《伤寒》。当黑堡、白雪、丛山、大箐、深涧、险壑、征伐、杀戮、出卖、算计、祭献、内讧、外忧……处于地域和文化双重边缘的化外川的一个世纪来的家族史徐徐展开时,我感到一种阴郁、寒寂的气息。 《伤寒》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族史小说,展示了位于湘、鄂、川、黔四省边界崇山峻岭之中,历来属于化外之地的化外川鸟氏、万氏、武氏、胡氏四个家庭百年来的兴衰浮沉的历史。……
中国当代讽刺诗的新收获──论蒙古族诗人王士圭的讽刺诗
2000年 02期
作者: 杨四平
上篇 通过对王士圭先生《野蔷薇》、《野玫瑰》、《野蒺藜》、《野辣椒》系列诗集的阅读,我们发现他的讽刺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客观写作和主观写作。所谓客观写作,我们认为作者是以冷静、理性的态度来从事写作(也可以叫做零度写作),着重陈述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丑恶现象,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观意念和情感。请读《一清二白》: 我当官至今一清二白, 从来不收别的钱财。 夫人的行为与我无关, 她接受的钱财当然例外。……
传扬天山风韵的动听乐章──建国50年来新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概观
2000年 02期
作者: 张明
维吾尔族当代诗人热合木·哈斯木在新时期发表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的民族是诗的民族/……这个民族创作的诗歌不可胜数/他们把一个一个时代连在一起/这诗的彩带无法量出它的长度”①。其实,不仅仅是维吾尔族,可以说新疆的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诗的民族。他们不但有着悠久的民间口头诗歌的流传(如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的《江格尔》等),而且其中的大多数民族,……
土族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评马光星先生新著《土族文学史》
2000年 02期
作者: 安海民
众所周知,土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1978年制定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文字),而关于土族的历史、土族的文学,则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民间代代相传。故而土族文学虽历时千余年,非但不因历史的风尘而被湮没,反而譬如积薪,后来居上,至当代而蔚为大观。通读《土族文学史》全书,我们不得不惊叹土族文学内容之博大精深,文学形式之丰富多样,其间优秀作品,有如精金美玉,比比皆是。……
在汉民族散曲韵律技巧中别出机杼──谈维吾尔作家贯云石散曲的用韵
2000年 02期
作者: 郭全芝
有元一代,文学界出现了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学家崛起,入据曲坛,为曲苑添色加彩,成就不凡。维吾尔族作家贯云石(1286-1324)是其中佼佼者,为散曲大家。作品“天马脱羁”,自成一格。 “天马脱羁”语出《太和正音谱》。《乐郊私语》亦有类似评语:“云石翩翩公子,所制乐府散套,俊逸为当行之冠。即歌声高引,可彻云汉。”……
柳宗元与“柳州峒氓”
2000年 02期
作者: 邓敏文
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柳州市内,有座“柳侯公园”。园内有柳侯祠、柳侯衣冠墓、柑香亭、思柳轩等。这些文物,都是为纪念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而建造的。唐代出任柳州刺史的人很多,柳州人民为何如此独爱柳宗元呢?那是因为柳宗元为柳州各族人民的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正如郭沫若在《访柳宗元遗迹诗》中所说的那样:“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丹荔黄蕉居士字,剑铭衣冢众人思。……
风正一帆悬──刘小平著《鄂西倒影》读后
2000年 02期
作者: 丁芒
任何诗学观,归根结底,都源发于其世界观、人生观。拘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如井底之蛙,不肯放眼大千世界,焉能有人生之大志,却还要写诗,还妄想作摇天撼地之鸣,自然只能如蛙之自我膨胀、自我鼓噪,从外界听去,直如饕蚊振翅。我之先说这些,是因为读了土家族诗人刘小平新出版的诗集《鄂西倒影》,深有所感:“风正”,诗帆才能高悬,诗舟才能疾驶。……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