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98年>04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神秘的境界——读壮族女作家岑献青的《裂纹》小说集 1998年 04期
作者: 何颖 何娟
90年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走入第三阶段的重要时期。陈染、林白、徐小斌等女性作家的出现,私语化小说的兴起,为晚生代文学增加了几许亮丽的色彩,而壮族女作家岑献青以及她的小说集《裂纹》就像那天边的一抹红云,为女性文学这片绚丽的天空添姿加色。
“汉化”?“欧化”?——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的文体探索 1998年 04期
作者: 张直心
如果说,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发生、发展堪称“狂潮涌起”,那么,对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研究却未免显得有点“风平浪静”。一些研究者由于缺乏必要的艺术感觉与理论穿透力,加之研究态度的中庸,致使其立论每每如隔靴搔痒。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我高度评价关纪新、朝戈金的著作《多重选择的世界》。不仅赞赏书中的深思熟虑,更赞赏某些尚欠成熟的论点所具有的震撼效应。
云南少数民族祭祀歌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1998年 04期
作者: 杨海涛
祭祀歌属民间口传文学的范畴,在人类原始宗教发育期,万物有灵,人与鬼同生同存,鬼神支配人,人又依赖于鬼神。祭祀歌便产生于人类对自然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魔力又非常崇拜的这一特定时期,即幻想用语言去取悦鬼神,指令鬼神,以达到驱邪消灾、求吉祈福的目的。
蚩尤考 1998年 04期
作者: 段宝林
蚩尤是中国古史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因与轩辕黄帝进行历史性的大战而赫赫有名。 但是,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蚩尤的形象是非常复杂紊乱的,其中有诸多矛盾之处,使人产生不少疑问。诸如:蚩尤究竟是一个古代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神话人物?他是一个英武的战神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或是一个“好兵而喜怒”的“贪欲者”、“乱贼”?蚩尤和炎帝是否同一个人?他和黄帝之间是否只是敌对关系?蚩尤和苗族历史和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究竟有什么关系?他对苗族民俗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本文想根据文献资料和调查材料,对此类问题作一初步的考索。
《金代文学论》简评 1998年 04期
作者: 汤晓青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性的文化系统。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的日渐深入,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多民族的中国文学史观已经形成。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些问题,逐渐成为新的学术热点,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面世。这其中,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民族融合时期,自然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吉林省……
《长长芭芒路》上的历史回声——兼论“鄂西山地文学”的精神特征 1998年 04期
作者: 丛生
1 提出“鄂西山地文学”这样一个概念,是我们在读了土家族女作家郑桂兰的长篇小说《长长芭芒路》(载《长江文艺》1997年11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底出版)之后,油然而生的冲动。
一枝一叶总关情——读杨盛龙《西湘记忆》 1998年 04期
作者: 向云驹
这本《西湘记忆》对于广大读者,我认为是一本很独特、很别致、很精致的散文小品集。文中所写,都是湖南西部那个叫湘西的地方的事情。早些年,这个地方出了沈从文、黄永玉等作家(或作家兼画家),地因文名,沈从文的小说美,小说所写湘西人地事也就与小说形象(人物、风俗、景物之形象)一起有了美名。打那以后,湘西在中国就很有了名气,声名所播,一则以久远,一则以连绵。远者,达于外国:外国人……
苗族《蚩尤神话》与涿鹿之战 1998年 04期
作者: 吴晓东
在苗族西部方言区,流传着许多“格蚩尤老”的传说,“格蚩尤老”(苗语音译,“格蚩”为爷爷、老人的意思,“尤老”是英雄的意思,合起来可译为英雄爷爷、英雄祖先)是否就是蚩尤,尚有争论。流传于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带的《蚩尤神话》(按,搜集整理者将“格蚩尤老”直接译为“蚩尤”)与汉文古籍中关于蚩尤与黄帝的涿鹿之战颇多吻合之处,不无史学上的参考价值。本文拟从人物、战争起因,图腾等诸多细节进行对比和探讨。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 1998年 04期
作者:
……
“子弟书”寻踪 1998年 04期
作者: 皮光裕
几近湮没、盛行于清代的“子弟书”,作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于今多数人是陌生的。昔日,北方盛行以鼓和三弦伴奏的鼓书,其作者多为八旗子弟,故名“子弟书”,又称“清音子弟书”、“子弟段”、“弦子书”,为鼓词之一支。自乾隆嘉庆,讫于清末民初,流行于北京,沈阳及东北各地。子弟书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传奇话本、故事戏曲,皆入题材。作者,乾隆有罗松……
枫香树下的鼓手 1998年 04期
作者: 岑献青
大约在十一二年前,我曾编辑发过启军的散文,因为很喜欢他在不带感情色彩的叙述语言中透出的那种淡泊平和。不料他收到刊物后,来信说我把他的姓搞错了,他姓“向”,而不是姓“何”。我很惊讶,把他的原稿翻出来,让好几位同事辨认,他们都说那就是个“何”字。可见他的书写实在是太有“特点”了。
珞巴族三大史诗 1998年 04期
作者: 于乃昌
喜马拉雅山区,神奇、神秘而令人神往 它的东段那里是我国门巴族、珞巴族及僜人的故乡。我从70年代末直至90年代,在10多年间,曾6次深入喜马拉雅东部山区,考察生活在那里的山地民族文化。我深深地被那里独特的文化、特别是神话、歌谣、故事和史诗吸引了。珞巴族的三大史诗——《斯金金巴巴娜达萌》、《阿巴达尼》和《多岗岗日》,就是我和我的同事在考察中的重大发现。
《民族文学研究》一九九八年一——四期总目录 1998年 04期
作者:
……
“宋词”寻根——南方少数民族对“词”的贡献 1998年 04期
作者: 邓敏文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高高矗立的两块丰碑。它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建造起来的。本文仅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谈谈南方少数民族对“词”的贡献,以求教于前辈诸师及我辈同行。
从《格桑梅朵》到《雪山名将谭冠三》——论降边嘉措的创作道路和创作风格 1998年 04期
作者: 钱国纲
降边嘉措是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的藏族作家。他50年代开始涉足文坛,以惊人的毅力,满怀热情和信心,既从历史和民族的高度审视高原历史进程的流向,又从现实生活的切入中把握民族心灵的搏动,以现代意识为烛照,研究藏族的传统文化,探索藏民族个体存在的思想轨迹,把自己的创作融人整个中国——东方文化大背景之中,超越汉藏语言的文化樊篱,取得了引……
妙造自然 尽示本色——纳西族作家和国才的小说散文特色 1998年 04期
作者: 张承源
1990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纳西族作家和国才的中短篇小说集《寻找第三国》。次年深秋他赠与我,我即拜读了一遍,并在他的《后记》末写下了几句读后感:“纳西族的优秀儿子,祖国的栋梁之材。三十年军旅生涯胸中剑气 八千里边关风云笔下境界。”嗣后,由于杂事缠身,一直未能诉诸文字,愧疚之情时时袭扰。我相信……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