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98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尼山萨满》传说中人物论析 1998年 02期
作者: 宋和平
具有史诗性和神话色彩的,以前往阴间寻魂救人为主要内容的满族传说《尼山萨满》,它不仅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广泛流传于我国西起伊犁河,东至松花江,白山黑水之间的锡伯、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等民族中,形成流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各种文本。传说无论是表现人类文学艺术、语言成就、历史经济、民俗等等内容,都有它独到之处和卓越的价值。笔者仅以手中所掌握的6种满文本和4种汉文本,就主要流传于满族地区的《尼山萨满》传说的人物形象,性格和功能等等进行论析,观察其诸多表现。
一生诗兴秋宵月——土族女诗人李宜晴评传 1998年 02期
作者: 李逢春
李宜晴,青海省民和县川口镇人。1919年生,1977年10月病逝于西宁,享年58岁。新编《民和县志·李宜晴传》称:“宜晴的诗词,咏事范围之广,文字造诣之深,数量之多在省内女诗人中堪称第一。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
从文化到文学的解读 1998年 02期
作者: 龙潜
拒绝——解构——再造——没落,这是中国诗歌从70年代末至今所走过的一条道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中诗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探索、跨跃和发展,可是时至今日蓦然回首,我们收获的似乎只是失望和迷惘。是的,这样的时候我们好像是该重新找一个角度跃入新的空间,再造一个超越性的诗歌工程了——一个完全洗刷……
维吾尔学研究在德国 1998年 02期
作者: 热依罕
1997年4月至7月,笔者应波恩大学邀请,赴德国进行学术访问。 他们对第一次接待来自中国的维吾尔族研究人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先后拜访了一些德国的维吾尔学研究专家,应邀到有关的科研机构进行座谈,并参观了柏林文化人类学搏物馆。通过与德国同行的交流和参观访问,我对德国的维吾尔学研究状况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
论哈尼族神话的优美 1998年 02期
作者: 李光荣
一 居住在云南南部及祖国西南邻国一带的哈尼族,尽管有人认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云南红河流域土著居民”,但哈尼族大量的民间文学、民间“亡灵返祖”路线和地点、民间普遍存在的“北方情结”等表明,哈尼族是北来民族。他们的祖先生活在遥远的北方,属氐羌族群,居住在青藏高原。据汉文史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时,一部分羌人逐渐往南迁移,进入四川西南……
渤海文学的雪泥鸿爪——读王孝廉访日诗作五首 1998年 02期
作者: 于长敏
王孝廉,在中国可以说是名不见正史,诗不见典籍,然而,他的名字和他创作的汉文诗,却被日本收入著名的汉诗集《文华秀丽集》及史书《类聚国史》等古典著作中。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建立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渤海国”作为深受大唐文化影响的“海东盛国”,基本上处于唐朝的控制之下,连国王都由大唐来册封。不过,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国与日本也关系密……
阿·巴依尔的《眼睛》 1998年 02期
作者: 毕力工
当我第一次翻阅阿·巴依尔的诗作《眼睛》时就被那草原一样宽广的内心世界、蒙古汉子那种敦厚的气质,以及那纯净优美的民族语言所吸引。《眼睛》共收入诗人60首诗作,其中最短的诗不过十几行,最长的诗则有四百余行。从《眼睛》到《茵茵绿草地》、《青年牧人的歌》到《满都拉的白烈马》 从《故乡青朦朦的山》到《八匹黄膘马的驹子》,《平和的小白鸽》到《早春的雪》,《献给祖国的歌》到《为党而歌唱》等。诗作中序诗是本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序诗是这样开始的:……
维吾尔族当代“柔巴依”创作漫议 1998年 02期
作者: 张明
一 在文学史分期的称谓上,依照惯例,“当代”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一段时间流程。但由于新世纪的即将来临,这一时间概念的所指将发生全新的变化。很显然,当我们一年半后步入21世纪的大门时,如今所称的“当代文学史”已不能再冠以“当代”,因为新的纪元无疑是新的“当代”。为此,需要首先界定,本文的“当代”是指20世纪下半叶。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 1998年 02期
作者:
……
英雄史诗《黑白战争》主题思想的形成 1998年 02期
作者: 陈烈
《黑白战争》是纳西族东巴经中的一部重要的经典,纳西语称“董埃术埃”,是东巴经三大台柱作品中的英雄史诗,在纳西族和学术界都颇有影响。这部英雄史诗用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文写成,韵文体,共四千多行。它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有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极富哲理的主题思想。史诗主要的故事内容是首先叙述了天地、人类、万物的形成,黑白两……
古代北方民族诗歌创作论略 1998年 02期
作者: 周惠泉
我国的北方民族主要生活在长白山以西,天山以东,阿尔泰山和蒙古高原以南,燕山、阴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广阔的草原、山林、大漠、丘陵地区。相近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思想意识中的勇敢尚武、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给他们的文学艺术带来一种雄健磊落、真率自然的格调。可以说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北方文学浑厚贞刚风貌的形成与发展,同北方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丹真贡布诗歌写作的流动美 1998年 02期
作者: 黄波
当代著名藏族诗人丹真贡布,系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人,生于1934年12月,1955年因叙事长诗《拉伊勒与隆木措》而一举成名。著有诗集《羚之街》和《溪流集》。1996年8月22日病逝于兰州。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 1998年 02期
作者: 朝戈金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正式确立,已经有近20个年头了。但是对这一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的理论总结,却迟迟没有出现。这种缺失,对这个学科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经过了草创时期难以避免的粗枝大叶、缺乏规范可循、以及种种相关的局促和不精确严密之后,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到了认真进行理论总结的时候了。笔者在这里愿意做这种尝试,以期引起对该学科的整体反思,从而有助于它的进一步成熟。
首届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简介 1998年 02期
作者: 夏敏
97年11月14日至17日,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承办的首届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中林酒店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文化界、学术界多种学科的50余名专家学者,就文学人类学这门新学科于世纪之交如何贴近和服务于现实生活,如何寻求突破,迎接未来的学术挑战等深层问题,互相碰撞,彼此激发,整个会议论争不断,高潮迭起,使本届会议在友好,平等,无门户之见的气氛之中,如期、圆满地完成了它的学术使命。
西方“套语”理论与西部“花儿”的口头创作方式 1998年 02期
作者: 刘凯
“花儿”这种民歌,是群众即兴口头创作的,它与文人写诗有着很大不同,它的创作不用笔而用口,不是写而是唱。创作的目的不是叫人去阅读、去歌唱,而只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激情,所谓直抒胸臆、出口成歌。歌唱出了,它创作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从没想过要发表、出版和传播。至于民歌搜集者把它原本原样记录下来,二次转换成文字、歌谱形式予以传播,都与它的原创者的创作动机与目的,风马牛不相及。
美诗一册——评邓永隆《待焚的情诗》 1998年 02期
作者: 农冠品
也许是年龄渐进之因,已厌读诗。因为诗属于青年人,属于正处在理想与梦幻之岁月。年龄渐大至老,倒想读一些史料、散文、随笔或人物传记之类。今拿到永隆的新作《待焚的情诗》,因待焚而未焚,故抓紧一口气读之。集子由古笛先生作序,说了不少赞言美语。我要亲自品尝这产自南国的果子。诗集由《放飞美丽》、《初恋的花岭》、《告别花季》、《哭嫁》、《背新……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