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98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尼山萨满》传说中人物论析
1998年 02期
作者: 宋和平
具有史诗性和神话色彩的,以前往阴间寻魂救人为主要内容的满族传说《尼山萨满》,它不仅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广泛流传于我国西起伊犁河,东至松花江,白山黑水之间的锡伯、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等民族中,形成流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各种文本。传说无论是表现人类文学艺术、语言成就、历史经济、民俗等等内容,都有它独到之处和卓越的价值。笔者仅以手中所掌握的6种满文本和4种汉文本,就主要流传于满族地区的《尼山萨满》传说的人物形象,性格和功能等等进行论析,观察其诸多表现。
一生诗兴秋宵月——土族女诗人李宜晴评传
1998年 02期
作者: 李逢春
李宜晴,青海省民和县川口镇人。1919年生,1977年10月病逝于西宁,享年58岁。新编《民和县志·李宜晴传》称:“宜晴的诗词,咏事范围之广,文字造诣之深,数量之多在省内女诗人中堪称第一。她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
从文化到文学的解读
1998年 02期
作者: 龙潜
拒绝——解构——再造——没落,这是中国诗歌从70年代末至今所走过的一条道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中诗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探索、跨跃和发展,可是时至今日蓦然回首,我们收获的似乎只是失望和迷惘。是的,这样的时候我们好像是该重新找一个角度跃入新的空间,再造一个超越性的诗歌工程了——一个完全洗刷……
维吾尔学研究在德国
1998年 02期
作者: 热依罕
1997年4月至7月,笔者应波恩大学邀请,赴德国进行学术访问。 他们对第一次接待来自中国的维吾尔族研究人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先后拜访了一些德国的维吾尔学研究专家,应邀到有关的科研机构进行座谈,并参观了柏林文化人类学搏物馆。通过与德国同行的交流和参观访问,我对德国的维吾尔学研究状况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
论哈尼族神话的优美
1998年 02期
作者: 李光荣
一 居住在云南南部及祖国西南邻国一带的哈尼族,尽管有人认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云南红河流域土著居民”,但哈尼族大量的民间文学、民间“亡灵返祖”路线和地点、民间普遍存在的“北方情结”等表明,哈尼族是北来民族。他们的祖先生活在遥远的北方,属氐羌族群,居住在青藏高原。据汉文史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时,一部分羌人逐渐往南迁移,进入四川西南……
渤海文学的雪泥鸿爪——读王孝廉访日诗作五首
1998年 02期
作者: 于长敏
王孝廉,在中国可以说是名不见正史,诗不见典籍,然而,他的名字和他创作的汉文诗,却被日本收入著名的汉诗集《文华秀丽集》及史书《类聚国史》等古典著作中。公元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建立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渤海国”作为深受大唐文化影响的“海东盛国”,基本上处于唐朝的控制之下,连国王都由大唐来册封。不过,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国与日本也关系密……
阿·巴依尔的《眼睛》
1998年 02期
作者: 毕力工
当我第一次翻阅阿·巴依尔的诗作《眼睛》时就被那草原一样宽广的内心世界、蒙古汉子那种敦厚的气质,以及那纯净优美的民族语言所吸引。《眼睛》共收入诗人60首诗作,其中最短的诗不过十几行,最长的诗则有四百余行。从《眼睛》到《茵茵绿草地》、《青年牧人的歌》到《满都拉的白烈马》 从《故乡青朦朦的山》到《八匹黄膘马的驹子》,《平和的小白鸽》到《早春的雪》,《献给祖国的歌》到《为党而歌唱》等。诗作中序诗是本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序诗是这样开始的:……
维吾尔族当代“柔巴依”创作漫议
1998年 02期
作者: 张明
一 在文学史分期的称谓上,依照惯例,“当代”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的一段时间流程。但由于新世纪的即将来临,这一时间概念的所指将发生全新的变化。很显然,当我们一年半后步入21世纪的大门时,如今所称的“当代文学史”已不能再冠以“当代”,因为新的纪元无疑是新的“当代”。为此,需要首先界定,本文的“当代”是指20世纪下半叶。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
1998年 02期
作者:
……
英雄史诗《黑白战争》主题思想的形成
1998年 02期
作者: 陈烈
《黑白战争》是纳西族东巴经中的一部重要的经典,纳西语称“董埃术埃”,是东巴经三大台柱作品中的英雄史诗,在纳西族和学术界都颇有影响。这部英雄史诗用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文写成,韵文体,共四千多行。它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有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极富哲理的主题思想。史诗主要的故事内容是首先叙述了天地、人类、万物的形成,黑白两……
古代北方民族诗歌创作论略
1998年 02期
作者: 周惠泉
我国的北方民族主要生活在长白山以西,天山以东,阿尔泰山和蒙古高原以南,燕山、阴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广阔的草原、山林、大漠、丘陵地区。相近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思想意识中的勇敢尚武、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给他们的文学艺术带来一种雄健磊落、真率自然的格调。可以说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北方文学浑厚贞刚风貌的形成与发展,同北方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丹真贡布诗歌写作的流动美
1998年 02期
作者: 黄波
当代著名藏族诗人丹真贡布,系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人,生于1934年12月,1955年因叙事长诗《拉伊勒与隆木措》而一举成名。著有诗集《羚之街》和《溪流集》。1996年8月22日病逝于兰州。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
1998年 02期
作者: 朝戈金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正式确立,已经有近20个年头了。但是对这一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的理论总结,却迟迟没有出现。这种缺失,对这个学科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经过了草创时期难以避免的粗枝大叶、缺乏规范可循、以及种种相关的局促和不精确严密之后,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到了认真进行理论总结的时候了。笔者在这里愿意做这种尝试,以期引起对该学科的整体反思,从而有助于它的进一步成熟。
首届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简介
1998年 02期
作者: 夏敏
97年11月14日至17日,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承办的首届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中林酒店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文化界、学术界多种学科的50余名专家学者,就文学人类学这门新学科于世纪之交如何贴近和服务于现实生活,如何寻求突破,迎接未来的学术挑战等深层问题,互相碰撞,彼此激发,整个会议论争不断,高潮迭起,使本届会议在友好,平等,无门户之见的气氛之中,如期、圆满地完成了它的学术使命。
西方“套语”理论与西部“花儿”的口头创作方式
1998年 02期
作者: 刘凯
“花儿”这种民歌,是群众即兴口头创作的,它与文人写诗有着很大不同,它的创作不用笔而用口,不是写而是唱。创作的目的不是叫人去阅读、去歌唱,而只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激情,所谓直抒胸臆、出口成歌。歌唱出了,它创作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从没想过要发表、出版和传播。至于民歌搜集者把它原本原样记录下来,二次转换成文字、歌谱形式予以传播,都与它的原创者的创作动机与目的,风马牛不相及。
美诗一册——评邓永隆《待焚的情诗》
1998年 02期
作者: 农冠品
也许是年龄渐进之因,已厌读诗。因为诗属于青年人,属于正处在理想与梦幻之岁月。年龄渐大至老,倒想读一些史料、散文、随笔或人物传记之类。今拿到永隆的新作《待焚的情诗》,因待焚而未焚,故抓紧一口气读之。集子由古笛先生作序,说了不少赞言美语。我要亲自品尝这产自南国的果子。诗集由《放飞美丽》、《初恋的花岭》、《告别花季》、《哭嫁》、《背新……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