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97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跨度”中的智慧——读《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 1997年 02期
作者: 李树榕
拜读了梁一儒先生的新著《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1994年12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那智慧的火花不断激发起豁然畅朗的心灵愉悦,且不谈书中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史学方面的知识,亦不谈该书对现代文学信息的大量研究成果,仅就其以诸多“跨度”为基础而形成的独特学术,风格,对于新兴学科的开拓就具有某种启示意义,同时对后来者如何承担起时代的学术责任,亦为一种楷模。 195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的梁一儒被分配到内蒙古工作,从此。他以独特的人生步履进入了自己……
东亚民间故事比较研究之课题 1997年 02期
作者: 斧原孝守
一、以汉族故事之受容为中心的问题 蒙古佛教故事集《尸语故事》共由二十四篇构成。其中,前十三篇由藏语翻译而成,后十一篇似乎是流传于蒙古的故事。但是,就在这部故事集中,还有不少作品超出了蒙古与西藏的范围,广泛传播于周边各民族之中。它们原当流传于欧亚大陆各地,后来才被采录于《尸语故事》之中。不过,有些横跨欧亚大陆、流传于众多民族之中的著名的故事,对邻近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尸语故事》中的第二个作品《吐金王子》便是其例:……
中国蒙古文版的《蒙古文学史》概述 1997年 02期
作者: 巴·苏和
蒙古族文学史研究是蒙古学领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蒙古学研究的深入,蒙古文学史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近年来先后出版的十几部蒙古文学史著作,充分证明这一点。 一、我国高校蒙古文教材建设与蒙古文学史研究的开端 为了适应高校蒙古语言文学系教学的需要,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学院两所院校蒙古语言文学系合作编写了《蒙古族古代文学》(内部发行),这部文学史著是我国自己编写的第一部蒙古文学史著作。本书分五章:第一章·封建社会以前的蒙古文学 第二章·封建……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1996年10—12月) 1997年 02期
作者: 吴英
作家文学研究 抛物线—沈从文小说的结构模式/黄献文//湖北民院学报。—1996,(4) 人性之美的张扬和民族品德的重造: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章绍嗣//中南民院学报。—1996(6) 试论彝族古代诗学理论的立象取比特征/巴莫曲布嫫//贵州民族研究。—1996,(4) 唐代著名的朝鲜族诗人崔致远/席永杰//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6,(3) 藏族古代文学发展史/桑杰//中国藏学,—1996,(4) 从拉美文学崛起看苗族文学的走向/罗义群//杉乡文学。—1996,(4) 《福乐智慧》的艺术特色究竟是什么?/续枫林//新疆社科论坛。—1996,(4)……
赫赫女神 飞御八荒——评《萨满教女神》 1997年 02期
作者: 汪玢玲
《萨满教女神》一书为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项目。由吉林省萨满教研究专家富育光、王宏刚合著,作为萨满教文化研究丛书首编,由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 8年前,我读过富育光同志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上的《满族萨满教女神初探》的文章,得知本民族萨满教女神有如此之多,而且其中竟有像拖亚拉哈那样的盗火女神,很为震动,当即撰写论文《中国的普罗米修斯——拖亚拉哈》,在上海《民间文艺季刊》发表。以之和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英雄相比较,说明中国盗火女……
史诗中的神树母题 1997年 02期
作者: 木塔里甫 吾云
神树母题是哈萨克及其它突厥语民族英雄史诗中的一个特殊的母题形式。这种神树母题虽在英雄史诗中显得零碎与片断,但如结合民间文学的其它体裁所展示的神树母题予以充实,便看出这种母题的多彩性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神树母题 在哈萨克、柯尔克孜、雅库特等突厥语民族的民间文学和英雄史诗中,称之为神树的往往是拜铁列克树,即白杨树。这类树种在中亚内大陆一带极为多见。它生长迅速,耐旱耐寒,高大粗壮。在游牧人的生活中,白杨树作用是很广泛的。树叶是牲畜的极好食物,干枝劈柴是生火的最佳木柴。这是将其作为神树的主要因素。此外,有时把其它树种也看为神树,如柳树、松树等。从神树母题来看,可分为生命树母题和树生子母题二类。
维吾尔古典文学中的辩论体裁初探 1997年 02期
作者: 海热提江·乌斯曼
维吾尔诗歌创作有悠久的历史,并以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传统的维吾尔民族诗歌特征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周围兄弟民族诗歌的优点,即印度、波斯、阿拉伯及汉族诗歌创作中的成功方面,形成了一种绚丽多彩的、近乎完美的诗歌而登上历史舞台。 辩论体,是诗歌艺术中的一种体裁,具有寓言、幽默作品的某些特征,是维吾尔诗歌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满族民间说唱《空古鲁哈哈济》浅析 1997年 02期
作者: 赵志忠
满族民间说唱《空古鲁哈哈济》是怍者于八十年代中期,在黑龙江满族屯落搜集到的。整部作品用满语演唱,说一段、唱一段,其形式与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摩苏昆一样,是典型的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民族民间说唱艺术, 满族说唱艺术比较发达,在清代有子弟书、八角鼓、岔曲、牌子曲等。但这些说唱形式大都带有城镇市民文学和作家文学的色彩,并且传至清末已成绝响。而满族民间说唱虽然流传至今,但在民间保留得也已经不多了,特别是用满语演唱的基本上失传了。目前,为人所知的满语说唱作品只有《德布德林》,但仍停留……
白族民间文学中悲剧形象的美学意义 1997年 02期
作者: 赵怀仁
从美学的角度评价民间文学,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民间文学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文学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对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向来存在争论。本文想就白族民间文学中的部分民间传说故事,从美学的角度作些探讨,对不得不涉及的历史、民俗等问题,则不详加论述。 白族是受汉族影响较大的一个民族。巍然耸立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祟圣寺三塔,其中的千寻塔建于唐开成年间(公元836年前后),就仿照了唐代长安小雁塔的形式。两个小塔分别建于宋徽宗时(公元1101——1125年),它们可以说是白族接受中原汉文化的象征。南诏文化显示着向汉文化看齐的趋势,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白族文化比较发达的原因。
天神之子 走向人间——玛纳斯形象剖析 1997年 02期
作者: 张越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英雄史诗《玛纳斯》的主人公,是千百年来柯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历史、生活、理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光辉艺术形象,这是一个带有原始部落特征的民族英雄,一个为摆脱被奴役的命运、为振兴民族大业建立了卓著功勋的部落领袖。 在史诗中,他的出生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成长和一些行为也是非凡神奇的 但仔细观察其思想、性格、为人和政见,却又明显地体现着现实人的特点。因为他为柯尔克孜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创立了不朽的业绩,所以人民将自己对英雄、对祖先的崇拜感情寄托在他的形象之中,不仅给他点染了种种神奇的色彩,而且以他的名字命名英雄史诗。这就使他成为从天神之子走向人间的英雄,一个半神半人,先神后人、虚神实人的艺术形象。
中国东北地区赫哲、鄂伦春族与蒙古族民间英雄讲唱的比较研究 1997年 02期
作者: 郭崇林
《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中国三大史诗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史诗类型学研究的空白,引起国际叙事学界的热切关注和重视,同时也促使中国起步较晚的英雄叙事研究迅速与国际学界接轨。继而,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具有创世或英雄史诗认识价值的民间叙事作品的发现和研究,充分显示出中国多民族长篇叙事文学的深厚矿藏和潜在的学术实力。 本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黑龙江地区赫哲、鄂伦春族民间长篇英雄讲唱作品的发现,再次引起国内外学界的瞩目。随着讲唱作品的相继发表,有关研究成果……
贵德分章本《格萨尔王传》与突厥史诗之比较——一组古老母题的比较研究 1997年 02期
作者: 郎樱
藏族史诗《格萨尔》有分章本,有分部本。分章奉是把格萨尔大王一生的事迹集中于一个本子之中,分章加以叙述。分部本是把分章本中的每章加以扩充、发展,形成各自独立的部。在流传过程中,随着情节的附加,内容的丰富,新的部本又不断出现。分部本的各部内容完整,可以单独演唱,由中心人物——格萨尔大王将各部联系起来,形成一部完整的史诗。据说《格萨尔》的分部本有120部之多。
《罗摩衍那》在泰北和云南 1997年 02期
作者: 傅光宇
泰北的《拉玛坚》异文 1994年11月在昆明召开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与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清迈大学人文学院披吉特博士(Dr·Pichit Akanich)在题为《〈罗摩衍那〉的泰北译本和云南译本的比较》的论文中指出: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在泰国称作《拉玛坚》,不仅在泰国宫廷演唱,也在全国各地流传。哈雷特·洪迪斯博土(Dr·Harald Handins)和辛哈·凡尼萨先生(Mr·Singha Vannasai)曾经在1971年至1974年间对收存于泰北寺庙中的贝叶经作过研究,他们发现了许多关于《拉玛坚》的译本,每种译文又有许多异文,如《婆罗门洽克勒》(Brommachkra)有4种异文,《哈拉曼》(Horraman)有4……
锡伯族民间文学传到欧洲去的始末 1997年 02期
作者: 佘吐肯
1990年夏天,波兰华沙大学Y·图里索夫博士前来伊犁师范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图力索夫博士研究东方语言和文化,精通蒙语,通晓满语,此时他正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对锡伯文化也颇有兴趣,所以到伊犁来了解锡伯族。追其原因,图氏手里有本他的老师华沙大学教授斯坦尼茨拉夫·卡鲁宗斯基编辑出版的《伊犁地区操满语的锡伯族语言》一书。该书是用德文出版的。我不懂德语,但出版者独具匠心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吸引了我。在淡黄色的封面上,印刷了用毛笔书写的满文信件墨迹,清晰可辨:……
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特征及其超越 1997年 02期
作者: 张海明
本文旨在讨论如何理解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特征。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某种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特征在将自身与其它审美文化区别开来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身与其它审美文化隔离开来 凭借着特定的民族性、区域性特征,某种审美文化获得了自身独立的意义与价值,但又以其异质性、排它性而难以得到大范围的认同。简而言之,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特征有一种双重效应,正是这种双重效应使我们有理由对之作更进一步的探究,以期将问题导向深入。
《江格尔》所描绘的蒙古人早期国家形式 1997年 02期
作者: 贺希格陶克陶
一 《江格尔》所描绘的蒙古人早期国家形式的各个侧面,我们可以列出以下几点。 1.本巴国首领江格尔汗 江格尔出身于汗王家族。六十章本《江格尔》的《序诗》一开始写道:“他是塔黑勒珠拉汗的后裔,唐苏克本巴汗的嫡孙,乌仲阿拉德尔汗的儿子,一代孤儿江格尔。”在第一章《乌仲阿拉德尔汗成婚》中回忆他父汗祖系时又写道:“他有源远流长的历史。额尔齐斯本巴地方,就是农夫满杭满乃汗的圣地。是塔巴黑塔巴黑纳钦的远亲,塔黑塔黑的远房,塔黑勒珠拉汗的嫡孙,唐苏克本巴汗的儿子,名叫乌仲阿拉德尔汗。”江格尔的母亲是“龙国龙王的嫡孙女,背靠花山的水王之王的女儿,名叫乌日玛策琴坦布秀的仙女,她是从本巴地鲜花丛中成仙。”……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