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97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黑色——史诗《江格尔》中力量的象征 1997年 01期
作者: 扎格尔
在史诗《江格尔》中,以黑色描绘山水、宫殿、勇土、劲敌、坐骑、枪戟和用具之处颇多,构成了史诗《江格尔》艺术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一特征未能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就此而发的论述寥寥无几,更未能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
哈斯宝评《红楼梦》的艺术辩证法 1997年 01期
作者: 李陶
任何运动形式都是矛盾着的双方对立统一的表现,艺术创作也不例外。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正确处理对立双方的矛盾,使之达到和谐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诸多矛盾对立因素的统一体。《红楼梦》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高峰,同时也是运用艺术辩证法的杰出典范。清代蒙古族红学家哈斯宝发现并研究《红楼梦》的这一特点,在其节译、评点的四十回本的《回批》中给予细致的总结和概括。
论少数民族诗人在元代中后期诗风丕变中的作用 1997年 01期
作者: 张晶
一 从“延祜”之后,元代社会进入后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元蒙统治迅速走向衰落。 文学史的发展,不能不与历史的进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未必是对应,未必是平衡,但社会的发展变化,终至要引起文学史的轨迹的某种改变。
圣化于痛楚的煎熬之中——陈玉霞《心约》创作心理简析 1997年 01期
作者: 赵慧
陈玉霞太宠爱知识女性了,因为她就属于其中一员。 陈玉霞的作品绝大多数选题于女性人生,而反映知识女性的追求与奋争却是其中份重最重的内容。继中篇《爱之彷徨》之后,又一部集中反映知识女性心灵跋涉的长篇力作《心约》再次展示了陈玉霞独特的人生领悟和人生态度,宣示了女性心灵世界的神圣。 一、生活阅历与《心约》的题材。 陈玉霞在《心约》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草木往复着黄绿绿黄,月儿循环着阴晴圆缺,日子似乎总是平淡无奇。然而,那一段生活,却始终在我的心中动荡缠绕。”……
蒙文《格斯尔》中的婚姻家庭略考 1997年 01期
作者: 乌力吉
在蒙文《格斯尔》中,围绕格斯尔这一主角,先后登台亮相的诸多正面和反面人群里,不少人具有不同婚姻和家庭的简短历史。虽然他们婚姻家庭历史琐碎、不完整甚至有些还是只言片语,但却反映了人们所处时代的某些本质特征。这对判断蒙文《格斯尔》的产生年代以及相关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我国除了蒙、藏两个民族之外,土、裕固、纳西等不同民族也拥有格斯尔传奇故事,我们对蒙文《格斯尔》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婚姻家庭作一简略考察,这不仅对蒙文版本的理解而且对流传在不同民族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也有裨益。
孙健忠笔下的女性形象 1997年 01期
作者: 黄丽梅
从原型理论角度看,女性的命运常常预示和折射着一种文化、一个时代、一块土地、一个民族的命运,因而女性和土地一样,是文学作品一个常写常新的母题。虽然从人类生存史的绝对意义上说,女性是伟大的,但在这一生存史的每一个细部她们又是卑微的。特别是在边远的乡村生存史中,女性更受着男权意识和生活艰辛的双重重压,负载着无尽的苦难,成为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和牺牲者。在土家族作家孙健忠新时期一系列的乡土题材作品中,就有着这样一群伟大而又卑微的女性形象。
蒙古文《格斯尔传》的产生地点、时间及记录出版者探 1997年 01期
作者: 玛·乌尼乌兰
近年来,蒙古文《格斯尔传》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出现了很多具有权威性的论文和专著,对许多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结论,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承认,体现了我国蒙古文《格斯尔传》研究的新水平。但对蒙古文《格斯尔传》的产生地点和时间问题,虽在很多论文中提及过,但都过于笼统,表述的不够确切。尤其对记录、出版者的探讨沦文,至今极少,而且很多人仍停留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这一结论上。笔者感到该项研究不能令人满意,所以以学者们的研究为借鉴,继续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一知半解,以供学术界参考。
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 1997年 01期
作者: 约翰·迈尔斯·弗里
说明:该文为弗里教授应约特别为我刊撰写。弗里教授为美国口头程式理论的专家,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刊物《口头传统》的创始人(1986年)。
一位回族母亲的新生——读长篇小说《天园有路》 1997年 01期
作者: 赵则训
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天园有路》(民族出版社出版),塑造了一位回族母亲赵云秀的形象。从解放前夕她新婚燕尔起,将近四十年间,她的生活中可谓磨难重重,现实世界几乎没有她的生路。然而在精神世界里她却顽强地活下来,凭着回族所特有的心理素质,度过了重重磨难,终于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迎来自己的新生。
汉文版《维吾尔古典文学大系》五本书评介 1997年 01期
作者: 许秀芳
刘宾、张宏超主编的汉文版《维吾尔古典文学大系》丛书1995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套大型丛书是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作品集大成之精品文库,囊括了远自8世纪鄂尔浑碑铭,下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计划共出12卷,以历史时期编排,现已正式出版发行的有第1、2、3、8、10,共5卷,其余各卷将陆续出齐。
蒙古文花木兰放事——《异说唐朝平北传》述略 1997年 01期
作者: 扎拉嘎
(一) 《异说唐朝平北传》,十卷,蒙文手抄本,作者佚名。北京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均有藏本。国外,蒙古国国家图书馆亦有藏本。是书叙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但与《隋唐演义》、《唐宫历史演义》等小说中花木兰故事,与《代父征》、《木兰从军》、《花木兰》等专叙花木兰的剧目,以及郝艳霞、王润生近年根据传统大书编写的《花木兰扫北》颇不相同。
老舍《正红旗下》的风俗文化蕴涵 1997年 01期
作者: 何联华
(一)一部未完成的满族风俗文化小说 《正红旗下》是老舍建国后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共写了十一章,约八万字,从描写内容和结构安排来看,它只是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的开头。 小说以旗人出身的“我”为线索,以“我”的视角为窗口,观察了清代末年的人世社会,写了“我”的出生、洗三、过年、满月以及与之相关的王掌柜受欺侮等生活细部,展示出满族旗人丰富的民俗风情和文化蕴涵。 过去人们通常从社会政治视角去观察《正红旗下》……
杨世光散文语言风格论 1997年 01期
作者: 马艳
“在新时期散文创作园地里,纳西族作家杨世光是位辛勤的耕耘者”。一分汗水,自有一分收获,辛勤的耕耘,获得了喜人的丰收:自1978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虎跳峡散记》以来,杨世光已经创作了160多篇散文,出版了《神奇的玉龙山》(198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爱神在微笑》(1989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孔雀树》(1994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三本散文集。其中,“《玉龙春色》和《夜石林》蝉联第一、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泸沽湖,晶莹的金杯》获云南省文艺创作奖。《失落的色彩》、《虫草奇踪》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少数民族文学集》(1976—1982) 《虎跳峡散记》被选入《少数民族散文集》。他在‘不算太长的创作生活中,为我们创作出不少散文佳品...
树形象及其象征 1997年 01期
作者: 陈丁昆
神话传说不能当作史料来看待,但神话传说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远古先民们对自身、对外部世界不懈认识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伴随物,蕴含着先民们最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储存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多重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传说可以说是一篇篇带有古朴的浓郁民族气息的心灵史。撇开其荒诞的表现形式、剥去其神秘的色彩,通过其表层的种种具象,深入到神话传说的内核中去,我们就会接触到深蕴其内的包孕无穷的内容,得到许多很具价值的启示。在这篇短文里,我们试图以树在哈尼族神话传说中的不同描述为依据,透过其交叉、堆积的表象,来解读这一古老文化符号的真正实质,揭示其符号内涵的演变轨迹。
诗的灵感激发与意象营造——满族诗人金鸿为诗歌作品浅析 1997年 01期
作者: 佟明光
诗,源于生活,而引爆于灵感。 诗的灵感是诗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不期而遇,是诗的种籽在诗人长期生活积淀的沃土之上的萌芽与爆发,是诗人心灵与世间万象之间的一种巧妙撞击,正如吕进先生所说:“灵感是生活之花。”这同时又是一种突发性极强的创造顿悟瞬间,是诗人独一无二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事物之间不与人同的独特经验与感受。这就使得一切以灵感为契机生发创作的诗歌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具有鲜明的个性、非摹仿性和不可重复性。
维吾尔文坛新秀论评 1997年 01期
作者: 阿扎提·苏里坦
自80年代初始,我国政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也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日益增长,维吾尔文学的发展也一改迟疑、观望的步履跨入了勇敢探索的阶段。这个时期需要一批具有全新文学思维、美学观念、写作风格和创作意识的新时代作家。迈麦提明·吾守尔、巴格拉西、艾赫坦木·乌麦尔、哈丽黛·伊斯拉伊尔等人便是维吾尔文坛的星空中升起的一批应运而生的新星。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