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96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召树屯》源流辨析
1996年 03期
作者: 傅光宇
《召树屯》及其渊源研究 《召树屯》在西双版纳傣族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既有口传故事,又有唱词抄本,而且有不同的异本流传。继故事《猎人与孔雀》及《召树屯和兰吾罗娜》发表之后,又在多次调查基础上整理出版了民间叙事长诗《召树屯》,并被改编为傣族舞剧《孔雀公主》,获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成果简介(十三)
1996年 03期
作者:
白庚胜 文学博士。副研。1957年2月出生于云南省丽江县一个纳西族农民家庭。1980年2月从中央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所工作。现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亚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同人文化中心副主任,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云南社科院特约研究员。
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1996年 03期
作者: 尹虎彬
“口头程式理论”是由米尔曼·帕里和阿尔伯特·洛德创立的,因此又称为“帕里—洛德理论”,是二十世纪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为数不多的民俗学理论之一。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语言学和人类学的一些成果,其直接动因则与著名的“荷马问题”相关联。 “荷马问题”指的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一是荷马其人的历史真实性,二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如何形成的。口头理论的最初的发展,正是基于对荷马史诗的两个设定与论证:第一,设定并论证荷马史诗是传统的 第二,设定并验证荷马史诗因此必定曾经是口头的。前者是通过对荷马史诗本文的语言学解析而完成,后者则是利用人类学的成果,依据口头诗歌经验的现实而确认的。口头理论这两个关键性突破,标志...
从《苦难的年代》到《泪洒豆满江》——兼论再现朝鲜族移民史的视点变化
1996年 03期
作者: 张春植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朝鲜族向中国境内的迁移史在朝鲜族的文学素材当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这一段历史不仅关系到朝鲜族这一民族的形成,而且还关系到新的一代对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的理解。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寻找民族之根源的文化行为。而到目前为止,多数朝鲜族作家在有关反映民族历史的小说创作中似乎更关心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的历史,却很少关心朝鲜族早期的移民历史,这是很不应该的,也是不正常的。这也许与对历史的无知有关,但是各种文学以外的因素似乎也在从中起作用。
1994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1996年 03期
作者: 关纪新
1994年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其发展呈现出沉稳而坚实的情态。这一年内,公开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著作约有十数种,而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单篇的研究论文、调查报告、作品评论,则大约有250种左右。在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研究和撰写方面,又有一批单一民族的文学史或文学概述性著作,填补了学术空白,同时对文学史编纂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的讨论亦见深入 史诗研究作为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研究范畴,在几年来持续拓进的基础上,新发表的专著和研究论文,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学术水准 神话研究在民族文化探讨的大背景下,越发地展示出其内在的思维张力 而在作家文学的研究方向上,无论是对当代民族文学创作理论的探索,还是对古代民族文艺理论的发掘,...
家住自然,美在理想——为边玲玲报告文学《鹤唳之声》而作
1996年 03期
作者: 高海涛
读了满族女作家边玲玲的报告文学《鹤唳之声》,我不禁想起了福克纳所描述和理解的荒野。荒野不是任何一个特殊的物种或栖息地,而是一种综合的生命形态。它完全独立于人类而产生和存在,因而具有高贵性。实际上,在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自然理想中,第一需要人类保护的就是荒野,其次才是物种和群落,人文景观,资源和环境。我这样说,是有材料依据的。
用生命感悟世界的艺术——论牟心海的诗歌
1996年 03期
作者: 刘树元
牟心海是辽宁诗坛的一名宿将,多年来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坚持诗歌创作,已先后出版《丝路梦幻的寻觅》、《太阳雨》等诗歌集7部。这些诗是诗人纯真情感的迸发,是诗人用生命感悟世界的艺术创造。作品具有一种和谐之美,透射出诗人真诚无伪的审美心态。
神奇瑰丽的南方英雄史诗
1996年 03期
作者: 雅琥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着史诗的富矿,除了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流传着著名的三大史诗和其他英雄史诗之外,在南方地区也发掘出大量的原始性史诗和英雄史诗。南方原始性史诗已得到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但南方英雄史诗作为一个整体尚未被较多的人所认识。本文拟对其概貌及独特风格作一个初步的描述。
萨满教研究新书——《萨满教女神》近日面世
1996年 03期
作者: 苑利
由萨满教研究学者富育光、王宏刚先生联手撰著的萨满教文化研究新书——《萨满教女神》,近日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试论机智人物故事的喜剧美学特征
1996年 03期
作者: 蒙书翰
我国各民族的机智人物故事,是民族民间文学艺苑里的一朵奇葩,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八十年代以来,民间文学工作者采录、整理和出版了大量的机智人物故事,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以正面人物形象出现,富于喜剧性,它的显著的喜剧美学特征,冲破了西方传统美学理论的樊篱。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
1996年 03期
作者: 紫玲
……
论蒙古族文学中的外来文学影响
1996年 03期
作者: 巴·苏和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要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学传统的同时,从异域文学中吸取其精华,使自己的民族文学得到丰富和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学,不论其民族传统怎样深厚,都不可能闭关自守,与其他民族的文学相互隔绝。反之,不管它是否自觉,是否意识到,它总是要通过种种渠道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民族文学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或思想题材交流,或艺术形式借鉴,或创作方法影响,或文学思潮承袭……从古代起,蒙古族在翻译出版印度、汉族等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把一些经典著作吸收为本民族的文学作品。这就是蒙古族历代文学迅速发展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学者H·康拉德曾指出:“自近代以来,所有具有现代文明的各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论略
1996年 03期
作者: 张直心
小引 传说,“德昂族的女人是由树变成,变成女人之后满天飞舞,男人拉不住他们,后来男人用腰箍把她们套住,她们才受男人管束”。杨知勇先生曾颇有识见地指出,这则神话“含有男神统治权向女神统治权挑战的意味” 无独有偶,在傣族的民间传说中,勐董板的傣家女“披上孔雀的羽毛”,也能腾空而起翩然飞翔,而当孔雀女在沐浴时被追求者拿走了孔雀衣后,这才失却了飞翔的能力。尽管后者由于在传承过程中的藻饰修改,其原始形……
《江格尔》中的女性与“光”文化浅析
1996年 03期
作者: 萨仁格日勒
目前,综观史诗《江格尔》的学术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就《江格尔》所涉及的领域,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地理、宗教学、民俗、艺术、美学、语言文学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研。然而,从民族学、文化学角度研究《江格尔》的多层文化体系,尤其是对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及其文化根源的挖掘和研究,就显得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当然这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本文只以女性与“光”意识为例,拟对此略作窥测。
央珍、梅卓和她们的长篇小说
1996年 03期
作者: 耿予方
西藏自治区30岁华诞的199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先后推出了藏族女作家央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和藏族女作家梅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部落》。就是藏族文坛的新收获,宛似雪域高原破土而出的并蒂莲,特别引人注目。关于央珍的新著,出版社这样介绍:“小说塑造了西藏的官员、贵族、僧侣、尼姑等不同阶层的不同艺术形象,精细地展现了藏族上层的典章制度、生活风俗、服饰饮食等多方面的细节,具有独特而璀璨的文化魅力。”关于梅卓的新著,出版社概括为“大草原魂魄激荡,藏民族雄魂史诗。”毫无疑问,凡是读过这两部小说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关于《江格尔》的形成与发展
1996年 03期
作者: 仁钦道尔吉
《江格尔》的形成过程类似于荷马史诗和印度两大史诗,最初是零散的口头传说和诗篇,经过数百年来民间演唱艺人的加工整理和润色,才形成为长篇史诗。学术界认为,《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形成前,几百年间,有关特洛伊战争的零散传说和史诗篇章靠着古希腊乐师的背诵流传下来,约于公元前9—8世纪盲诗人荷马根据那些零散的篇章整理成两部史诗。荷马是口头整理的,约公元前6世纪开始出现了一些繁简不同的抄本,史诗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上固定下来了。同样,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起初也是口头流传,最早的部分产生于公元前4—3世纪,……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