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96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出版 1996年 01期
作者: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教授梁一儒先生撰写的《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一书,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思想研究丛书”(冯青柱、于乃昌、彭书麟主编)的系列选题之一。
成功的理论探索——读《多重选择的世界》 1996年 01期
作者: 安尚育
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新时期以来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有着明显的不足,这就是局限于作家作品的研究,或是对具体作品的评析,或是对一个作家的系统研究,也有对一个民族作家文学发展状况的综述,更有较深入的比较研究,但都仅仅是对作家创作实践的一种微观的研究,缺乏对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宏观理论研究,没有对实际存在的创作中的诸多共性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最近读到关纪新、朝戈金的《多重选择的世界》,令人耳目一新,深感到存在的问题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专著对我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周密而系统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定的理论建树,是极其有价值的成功的理论探索。
《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出版 1996年 01期
作者: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炳海先生的著作《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发行。作者运用了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从部族文化的角度审视先秦文学,通过排比梳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神话传说,考察了对先秦文学影响直接而深广的不同部族的文化现象,以及不同的部族、民族的流动、迁徙和文化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文学研究中的许多难点作出了解释,或者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多棱镜映现的生活彩光——论壮族作家潘耀良的散文诗艺术 1996年 01期
作者: 黄绍清
潘耀良60年代中期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长期在高校校报从事主编工作。如今,年过半百,在报务工作之余,又取得了散文诗创作的丰收,先后出版了《初春别情》、《爱之舟》(合作)、《竹叶集》(合作)等散文诗集。他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散文诗人,始终面向人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写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其散文诗的字里行间,多侧面、多角度地映现了生活的光彩。
后草原小说概观 1996年 01期
作者: 黄薇
我把解放以来的蒙古族小说分为两部分:前草原小说和后草原小说。这样划分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历时态标准:前草原小说开始于解放初期,以玛拉沁夫、扎拉嘎胡、敖德斯尔等为代表 后草原小说由1984年白雪林《兰幽幽峡谷》开始,随时间向后延展。但这个标准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因为属于前草原小说的一些作家在1984年以后也有作品问世,却不能将其归于后草原小说。另一个标准是共时态标准:所谓“前”“后”,各指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按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丹尼尔·贝尔的说法,在社会发展中,……
蒙文北京版《格斯尔传》中的佛教文学题材 1996年 01期
作者: 呼斯勒
蒙古史诗《格斯尔》是在多重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既包括蒙古族传统的萨满教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因素。有关《格斯尔》与萨满教文化的关系,学者同仁颇多论述,而对于《格斯尔》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却一向少有问津,尚属待开发的领域。
代言神巫与《格萨尔史诗》——论格萨尔及流传于西藏与拉达克代言神巫中间的格萨尔史诗 1996年 01期
作者: 博·阿内·伯格利
一种文化如果没有其占统治地位的文献传统,那么对其民间宗教信仰与实践的研究会碰到各种困难。虽然在进行某一特定时期的功能性的研究时,这类困难确实存在,但是它对探求理解隐匿在民间传统蕴含的某种特殊修习、仪轨与特殊观念之后的历史进程没有太大的妨碍。如果外来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土著宗教,这种状况甚至会更加复杂。对各宗教间阻挡还是发展文化的互相碰撞,即对宗教文化动向研究的结果,更迫切地依赖于对文献的描述。我们对外来宗教的历史形态,宗教间交融的历史背景,这种过程所产生的与土著宗教有差异的最终结果又知道多少呢?众所周知,在西藏民间宗教的研究中,我们碰到了很多诸如此类的困难。
意蕴沉重 文体潇洒——试论壮族作家黄佩华小说创作的艺术个性 1996年 01期
作者: 刘永娟
黄佩华是个有农民血统的壮族作家,他从乡村的梦走出来,回眸乡村,观望都市,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感受生活的沉重。他把生活的根深植于八桂大地的沃土中,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思索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背景。因为他来自乡土,生活体验相当深刻,感情上也比较深入沉潜,所以他的作品展示更多的是哲理化的生活体验。读黄佩华的小说,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他内心那份沧桑与沉重。然而,平平淡淡才是真,黄佩华是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他不忍心给本来就沉重的生活再加一份负荷,于是他往往尝试以一种轻松一种平淡去化解那份沉重。他作品……
抒情 叙事 象征——论黄神彪的诗歌创作 1996年 01期
作者: 黄伟林
在距今大约1亿3千5百万年的时代,广西这块陆地经历了一次被称为燕山运动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塑造了今天广西的地形轮廓,广西成为举世闻名的“山国”。驾桥岭、大瑶山、都阳山、大明山、九万大山、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都城岭、都庞岭,广西著名的山脉数不胜数。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山脉地形,造成了广西人的山脉情结。黄神彪写过一首诗《山脉》:……
北朝民族融合与纪实型边塞诗 1996年 01期
作者: 李炳海
古代边塞诗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纪实型,一种是想象型。所谓纪实型,就是诗的作者身临其境,写的是在边塞实际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边塞从军的切身体验。所谓想象型,就是诗人并没有深入边塞,而是根据传闻和想象创作边塞诗,大多采用乐府古题。在研究古代边塞诗时,把纪实的和想象的两种类型区别开来,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边塞诗的源流和特征,进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北朝是多民族充分融汇的历史阶段,同时又是纪实型边塞诗的兴盛期,北朝纪实边塞诗和当时的民族融合有着密切关联,是民族融合所引发的众多文化现象之一,纪实型边塞诗的许多属性都能从民族融合中找到根源。
满族传说《尼山萨满》汉文版本比较 1996年 01期
作者: 宋和平
传说《尼山萨满》不仅以它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满学者的重视,而且还以它诸多版本吸引着学者们。它有满文版本,也有汉文版本。关于满文本内容的异同,我们另有专文论述。在此,仅将四种汉文本内容的异同加以比较。这四种汉文本有两种已出版,即《一新萨满》和《女丹萨满的故事》。另外两种未出版的汉文本是《阴阳萨满的故事》和《宁三萨满》。为了研究方便,现将《海参崴本》内容介绍如下。《海》本分为二十三个情节,其中含有七十四个小节:……
宇宙建构的奇妙幻想——裕固族创世神话漫议 1996年 01期
作者: 武文
裕固族神话瑰丽而神奇,是裕固族文学宝库中的一宗重大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反映了裕固族先民的宇宙观和认识论,而且昭示了裕固族人民伟大的民族意识和顽强不屈的民族斗争精神。在裕固族文学史上,它们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模范。它们的产生揭开了裕固族文学史辉煌的首页。
史的透视 诗的折光——长篇历史小说《落日之战》放谈 1996年 01期
作者: 温希良
满族青年作家庞天舒的《落日之战》是近期出版的一本独具特色的诗化历史小说,在历史文学创作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韵味。 作为诗化历史小说,其诗意来源于对美的追求。在乱世风云的背景下,作品仍然讴歌了充溢在民情、风俗和自然中的美,让人领略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风情。特别是作为小说构架的几组爱情的描写,更显出了自己的特色。如果把《落日之战》的爱情描写与时下的历史性作品中被大事渲染的男女艳情描写相比较,就不难见出差异。当前爱情描写的一种通病,是缺乏距离感。“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过分贴近物象的描写,追求的不是心灵的透视,而是感官...
中国民间文学的生命亮点 1996年 01期
作者: 木霁弘 王可
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便以自己独特的文字,记载了自己的文化历史。这些思维的“符号”工具“固定”构创了浩瀚似海的民族文化的书面典籍。所以说这些用民族文字记录的东西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正是这些民族典籍,蕴藏了包罗万象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诸方面。文学作为文化殿堂的一隅同样也包孕于其中,并且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典籍中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
书面《格斯尔》的故事情节与结构类型 1996年 01期
作者: 却日勒扎布
长期以来,英雄史诗《格斯尔》以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在蒙古民间流传。其中书面《格斯尔》的故事情节与结构比较稳定,并有力地影响和制约着整个《格斯尔》史诗的规模、内容和形式。很多研究者不完全了解这一点,因此在研究工作中遇到不少难解之谜。 本世纪初以来,劳费尔、策·扎姆察拉诺、H·波佩、策·达木丁苏伦、田中、л·劳仁兹、E·皮努耶娃、瓦·海希西,以及齐木道吉、却日勒扎布、斯钦孟和等人都不同程度地谈及过这个问题。C·ю·涅克留多夫在1984年出版的《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中以专节讨论过这个问题。但他的某些提法和结论欠妥或谬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因此,我想利用世界各地收藏的《格斯尔》的手稿或抄本,特别是近...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成果简介(九) 1996年 01期
作者:
朱兵,姓朱,名兵,字翰达,笔名竹冰、郑定、墨翰达、周水之(母亲姓周)、蓝夭、白云等。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文学研究31年。现为副研究员。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