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95年>04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第三届国际民俗学会暑期研修班简介——兼谈国外史诗理论 1995年 04期
作者: 朝戈金
一 1995年6月26日至7月8日,在芬兰北卡莱利亚省的麦克里雅日维(约恩苏大学的研究站),举办了第三届国际民俗学会暑期研修班(Folklore Fellows Summer School)。国际民俗学会是民俗学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性学术团体,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会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民俗学家,由于它遴选会员上一向十分严格,现今正式会员限制在百人以内。该团体主办过多次国际学术活动,影响十分广泛。暑期研修班即是其定期举办的活动之一,自1991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由于得到了多方面的赞誉,这一活动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
《民族文学研究》一九九五年总目 1995年 04期
作者:
……
阿拜的忠实学生——恰卡里姆·库代别尔迪乌勒 1995年 04期
作者: 粟周熊
恰卡里姆·库代别尔迪乌勒是哈萨克文学史继阿拜时代后的一个杰出人物,他的创作象是给19世纪哈萨克文学的一百年发展道路划了个句号,同时又把它的现实主义、人道主义、启蒙运动和民主主义传统同新的时代连接起来,恰卡里姆在哈萨克文学史上起到一个19世纪与20世纪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神的复活——《清代满族诗学精华》简评 1995年 04期
作者: 石峰
作为我国第一部研究清代满族文学理论的专著,王佑夫先生主编的《清代满族诗学精华》,填补了中国诗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
中国多民族文学史建设理论座谈会在京召开 1995年 04期
作者:
1995年10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侗族学者邓敏文著)一书的出版发行为契机,联合主持召开“中国多民族文学史建设理论座谈会”。邀请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及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座谈。座谈的中心话题是:研究和编写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究和编写中国多民族文学史的……
《西迁之歌》评述 1995年 04期
作者: 赵志强 吴元丰
《西迁之歌》是一首叙述长诗(以下简称《歌》),在新疆锡伯族中广为流传,争相咏唱。它以细腻的笔墨,描绘了锡伯族西迁及移驻伊犁以后将及二百年的历史画卷,文辞优美,内涵丰富。 《歌》的原文是锡伯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传播。数年前,经锡伯族学者余吐肯译成汉文,使它飞渡伊犁河,走向全国,并于1981年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
哈萨克人民伟大诗人阿拜的作品在中国——评介锡伯族学者哈拜的翻译及研究成果 1995年 04期
作者: 佟中明
今年,在世界各国隆重纪念哈萨克人民的伟大诗人、思想家、民主主义者阿拜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很有必要对锡伯族学者哈拜长期进行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做一评介。正是哈拜通过辛勤劳动,把哈萨克人民伟大诗人阿拜的充满人民性、无情揭露并鞭挞当时社会的黑暗愚昧、热切期盼新时代曙光的文学作品介绍给我国广大读者,并进行细致深入、独具慧眼的研究,为我国学术界开展“认识阿拜”或“阿拜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出版 1995年 04期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邓敏文副研究员撰写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一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邓敏文是一位侗族学者,他从80年代初期即投身于本民族文学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并参与主持全国“七·五”和“八·五”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概况)丛书》的规划、编写、评审和出版工作。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从多民族文学史建设的角度回顾、总结中国文学史建设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对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文学史研究的主要任务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编写体例,分……
洒泪滴血叙苦情——三首壮族抒情长诗的比较 1995年 04期
作者: 罗汉田
《达稳之歌》、《达备之歌》和《特华之歌》,是广泛流传于广西都安、东兰、马山、平果、忻城、上林、来宾等壮族地区的三首勒脚体抒情悲歌。这三首悲歌,是近代壮族妇女达稳、达备和壮族青年特华根据自己亲身遭受的悲惨遭遇,用血和泪编唱(写)而成的。在灿如繁星的壮族民间文学艺术宝库里,这三首悲歌,如三星辉耀,独具异彩,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珍品。
灵感妙悟与夸张变形——回族诗人阿拜抒情诗欣赏 1995年 04期
作者: 晴川
已经有越来越多从事现代诗歌写作的诗人,在自己的诗歌作品里,着意发掘和张扬潜在意识,努力把潜意识和界乎意识边缘的精灵移植到作品的意识中心里去,使它们从客观立体的壮丽景观中显现前所未有的光彩和魅力。这些诗人从大宇宙神秘的暗示中,惊喜地妙悟到层出不穷的新鲜意念和情趣,并借以调整和确立自己崭新的抒情方位和角度,使自己和读者传统的思维和欣赏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在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完成了从生活到诗歌作品的过渡,使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接近本质的诗。
“尹湛纳希研究三种”座谈会来稿撷摘 1995年 04期
作者:
1995年6月9日,中央民族大学蒙古学研究所、辽宁省朝阳市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在北京召开“尹湛纳希研究三种座谈会”。座谈会主要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扎拉嘎撰写的《与》、《尹湛纳希年谱》、《尹湛纳希评传》三部系列研究著作的学术价值,在尹湛纳希研究史中的地位等问题。同时,就新时期以来尹湛纳希研究和尹湛纳希作品出版、翻译方面的成就,以及今后如何进—步作好尹湛纳希宣传,发展尹湛纳希研究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来自辽宁、内蒙古、北京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民族团结、民族画报等...
变异·统一——史诗《玛纳斯》著名演唱变体间的对比研究 1995年 04期
作者: 张彦平
《玛纳斯》作为跨界民族的口传史诗,在漫长的播迁与流变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活动轨迹和传承路线。它主要流传在我国新疆南部及与之相毗邻的吉尔吉斯共和国这一狭长的草原地带。长期以来,由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隔离的影响,历史地形成了这部史诗南北两个传播辐射中心。前者主要由我国的乌恰、阿合奇诸地联结而成 而后者则是指吉尔吉斯共和国的热湖(普尔热瓦尔茨基)、纳仁和阿特巴什等地区。自十九世纪以来,南部产生了像依布拉音、居素甫阿洪、艾什玛特·玛穆特居素甫、居素甫玛玛依这样的名震西北的玛纳斯奇,而北部则涌现出了诸如凯尔迪拜克·巴拉包孜、巴勒克·库玛尔、乃曼巴依、藤内拜克这样的史诗演唱大师。史诗演唱家们在丰厚的民族文化...
树神的献祭 1995年 04期
作者: 尼嘎
一、祭树神团独 作为农耕民,佤族祖先素以“耕作为业”、“淳朴务农”、“勤力耐劳、苦事农耕”著称。佤族传统耕作方式以轮歇耕作山地为主,于是,宗教与节庆便与旱地的经营同步进行。树神祭与旱地祭实质是一回事。轮歇耕作要周期性轮番砍伐树竹林木。而树竹林木与大自然一样,同样是养育人类的母亲,于是佤族便塑造出树神“团独(Tuang Tux)”,它不仅是一种威力强大的精灵,也是众神之中最古老的长者。它几乎与植物大神“普冷(Pleng)”,同时产生于天地之中。只是它所司之职仅限于成材的林木,不象“普冷”那样创造和管理所有植物和植物的生命。山林竹木是“团独”守护的对象 也是“团独”居住的家园。佤族认为山林的好坏直接与“团独”有关。耕作山地...
苗族认为“故事”是“鬼神告诉的” 1995年 04期
作者: 李炳泽
“故事”传说户以及“神话”这些名词,在使用黔东苗语的苗族人看来,都是“鬼神告诉的(东西)”(dliangb xangs)。现在一般苗族人的观念是否还这样认为,一时还说不清楚,反正这个词汇的意思所显示的意义是这样。如果说现在的人不这样看了,那么至少可以说在古代苗族人曾经有过这样的观念。
关注丰富的人生——读《我的雪天》 1995年 04期
作者: 安尚育
我有一些真诚的年轻朋友,潘年英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本职是研究民族文化,但也从事文学评论,后来听说他还搞创作,这真不容易。文学已经不象过去那么热,甚至已经冷落的情况下,还涉足文学,实在令人钦佩。如今,他的散文已结集出版,并亲自送上门来,这真是一份厚重的情谊。抚摸这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我的雪天》,我难以放下,一口气读了下去……。
一支凌厉的响箭——评介唐加勒克及其长诗《娜孜古丽》 1995年 04期
作者: 吴孝成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哈萨克族进步诗人唐加勒克在他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三百多首(部)精美的诗篇,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宝库。诗人生前,因为种种原因,他的作品没能结集出版,但在广大群众中传唱不衰。其中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有:叙事诗《娜孜古丽》、《阿娜尔和沙吾列》、《萨里哈与萨迪克》、《昔日》、《牢房境遇》、《萨那瓦尔国王》等,抒情诗《诗人的秘密》、《团结》、《遐想》、《我的心愿》、《人生之秘》,《伊犁牢房》、《被押寓伊犁时》、《赠孩子们》、《给故乡的问候》,《伊犁风光》、《致国民党》等,还有不少对唱歌词和讽喻诗。直到他去世之后,1948年三区革命政府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初集》。198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