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95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人民精神的珍贵结晶
1995年 03期
作者: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尽管人类的生活之河总是向着未来奔流,但他们的一切经验——最原始的食粮、赖以生存的山脉是奉献给后代的遗产。排降这些因素而使社会和文化生活得以发展是绝不可能的。语言特性是这一问题首要论证,“知识的源头是语言”这句谚语并不是古人凭空捏造出来的。用无与伦比的才能说出的东西——无论它是什么,人所发出的任何言行、完成的和受到某种制约而未能完成的一切首先都是从人的感情深处孕育而成的。从语言、思维开始的人的各种成就都以经验的形式重新回到人的思维和语言当中得到巩固,而且进一步丰富人的感情世界。
从彝族诗文论看彝族诗歌的美学追求——兼与汉族有关诗论相比较
1995年 03期
作者: 段莉萍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彝族文化既有与其它民族文化相通、相融之处,但更有其独特的表现个性的民族色彩。彝族自有文字来,用诗的形式记载一切,其诗歌文化非常繁荣、发达。建国至今,彝族发掘出版的创世纪史诗、长篇抒情诗、叙事诗是很多的。随后,又发掘了不少诗论、文论、如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女诗人间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布麦阿钮的《论彝诗体例》等等。从这些体论、文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彝族诗歌的美学追求和审美品格。
纳西族东巴教神话与蒙古叙事诗
1995年 03期
作者: 斋藤达次郎
一、引言 白鸟芳郎先生的学术成就之一是对云南省石寨山文化与北方文化关系之阐释,即对所谓“咬啮兽纹等所象征的动物姿态纹样形式”的解说。据雅纳特编《纳西族文典》一书第476页所载可知,纳西族的图画文字中也有咬啮兽文。另外,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速西人的图画文字还在兽头上载斧,云南省中甸县阮可人的图画文字则兽头上置刀,云南省宁蒗县永宁吕西人的图画文字为兽头上插矛。我们知道,阮可人与吕西人都属于纳西族。本文将以这种文化现象为线索,探讨纳西族东巴教神话与蒙古族叙事诗之间的关系。笔者的基本观点是:纳西族文化多系统、多重地复合有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
变形的整化趣味——哈尼族、汉族变形神话比较
1995年 03期
作者: 史军超
近年来,不少论述神话变形特征的文章认为,原始人生活在大自然的严重威慑之下,在生命交关的时候,为鼓足自己生存的勇气,战胜死亡和艰险,常常把无法逾越的生命本身加以形的变幻转化,使之得以永存。但在神话阅读完之后,作者却常常怀疑:原始人在创造神话时,真是如此富于哲理而又充盈着优美抒情的意味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的创造神话又与今日艺术家的创作作何区别呢?……
巫教文化对韦文扬“苗山”文学的影响渗透
1995年 03期
作者: 杨鹓
巫教信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巫教一直作为绝对实体般存在,绵继于苗族社会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它包含有两层意思:既指与某些鬼神灵怪有关的象征事相(仪式、符号) 又指这类事相所赖以生存的心理基础及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用一句直观的话来说,就是信鬼好巫淫祠,它是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本质上,巫教是神秘主义思维的产物,是人用奴隶的眼光和身份去认识世界,服从世界 它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虚空的蒙昧行为,是与现代文明悖逆而行的误区。抑或正……
探人类之源 写民族之魂——读南永前的图腾诗
1995年 03期
作者: 晓雪
人类是怎么产生、怎么繁衍、怎么成为“万物之灵长”的?他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这是人类学、民族学永远研究不完的重要课题,也是哲学家和艺术家饶有兴趣而又探索不尽的永恒主题。
谈比较故事学的方法
1995年 03期
作者: 刘守华
(一) 民间故事主要凭借它新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人,研究民间故事的自然也应从分析它的故事情节入手。但“故事情节”这个概念颇为笼统,故事学家和比较文学家便提出了“母题”(motif)这个概念。什么是母题呢?先让我们从刘魁立撰著的《世界各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述评》中引述一段最简要的解说:……
云南民族口承文化中的婚丧民俗景观
1995年 03期
作者: 王亚南
按照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的学说,青、赤、黄、白、黑五色对应于喜、怒、哀、乐、怨五情。其中,红(赤)色谓之阳色,代表着喜的情感,白色谓之阴色,代表着哀的情感。婚嫁之事尚红,喜之极,大家同喜,把婚事办成整个俗民社会群体庆贺的盛典,即为红喜 丧葬之事尚白,哀之极,大家同哀,把丧事办成整个俗民社会群体聚会的盛典,即为白喜。这就是中国各民族民俗传统中的所谓红白喜事。
蔚蓝的诱惑——试论何培嵩报告文学的境界走向
1995年 03期
作者: 鲁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境界,即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最高追求,是鉴别文学艺术作品层次高低的永恒的标尺。
评论三题
1995年 03期
作者: 龙长吟
诗歌,有组诗 小说,可以集束。评论理可效法。下面评说到的三个作家,除了都是少数民族,都是青年作家、都有一定的成就而值得评论外,其余就很难概括出理论的共同点了。连族别、体裁、省份也不都相同。我于是用“评论三题”的形式来为这三位(其中有两位不曾认识)朋友争一席地位。
多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灰姑娘故事研究
1995年 03期
作者: 刘晓春
一、引言 美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曾指出:“也许全部民间故事最著名的要算《灰姑娘》了”。灰姑娘故事在中国可谓渊源深远,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叶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灰姑娘故事的完整记载。
“陷湖”传说之型式及其演化
1995年 03期
作者: 傅光宇
“陷湖”传说即“地陷为湖”传说或“陷河”传说,在我国古籍中早有记载,并且直至近现代尚有流传。学者们如钟敬文、陈志良、丁乃通、孙常叙、桑秀云、胡万川、马昌仪和刘锡诚等都有所研究与论述。
世界民俗学发展动态报告会摘要
1995年 03期
作者: 巴莫曲布嫫 苑利
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了,此间,中国的民俗学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着国外民俗学理论的滋养。一二十年代的周作人也好,二三十年代的钟教文、赵景深也好,三四十年代的杨堃、闻一多、费孝通也好,无一不是这样。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民俗学研究事业得到了重振,这一时期学术队伍之壮大、研究成果之丰硕,都属史无前例,这当然与前些年对国外民俗学理论的介绍不无关系。那么,中国民俗学研究发展到今天,下一步应该怎样走?和海外民俗学研究相比,我们还有哪些差距?我们还应从当代海外民俗学界学些什么?——这成为国内学界有识之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满足更多的同仁了解海外民俗学发展动态之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于1995...
《九歌》与沅湘土家族巫文化的血缘关系
1995年 03期
作者: 胡炳章
《九歌》作为我国历史上一种奇瑰的文化现象,颇受历代学者关注,有关它的研究浩如烟海。但大多数学者却忽视了《九歌》与沅湘一带土著民族远古文化的联系,使其研究不可避免地远离于《九歌》产生的特定文化环境。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这一症结,并开始从《九歌》与东夷部落或沅湘土著民族远古文化相联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迄今为止,尚没有人从土家族先民远古文化与《九歌》之间的文化联系这一角度切入。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九歌》产生的特定文化背景出发,从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与沅湘土家族先民巫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作一番初步的比较。
新发现的侗族诗星——柯原
1995年 03期
作者: 邓敏文
柯原的本名叫章恒寿,1931年出生于河北省景县。其父是浙江绍兴人,是清末的一名贡生,为糊口从南方来到北方。其母是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人,侗族。柯原愿依母籍,以侗族自视。
朝鲜民族的萨满教文化
1995年 03期
作者: 朱睿
1.朝鲜民族萨满教之由来 在泛朝鲜民族中,萨满教由来已久,且具有显赫的地位。如在古代新罗国,人们以“次次雄”或“慈充”等称呼王名,而“次次雄”或“慈充”在方言里是萨满的意思。高句丽也有师巫(萨满的尊称)的称呼。此外,马韩的天君、秽的舞天、驾洛的禊洛、百济的苏涂、夫余的迎鼓、高句丽的东盟等皆为檀君神教之遗风,都是萨满祭神活动。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