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95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从说唱艺术角度窥探《玛纳斯》的两个特色——献给《玛纳斯》产生一千年
1995年 01期
作者: 白多明 张永海
柯尔克孜民族素以诗歌发达著称,被称为中国民间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便是世界瞩目的一部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瑰丽多姿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反抗统治者奴役和异族侵略的斗争历史传说为枢机,融汇了大量的神话、其它各种传说、抒情短曲、俗曲、民谣、成语谚浯等,塑造了十几代英雄形象。世界各地演唱的曲调,初步统计有几十种之多,它既可算作民间文学,更应看作说唱艺术。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
1995年 01期
作者:
……
《<格萨尔>论要》一书读后
1995年 01期
作者: 王克勤
《论要》一书,(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是西北民族学院王兴先副教授探讨藏族史诗《格萨尔》的一部学术著作。全书长达30万字,它论述了史诗的思想内涵,史诗中的宗教文化、史诗中的岭国英雄、王室和部落、史诗中的民俗文化和史诗的横向流传。书后还有一个“后语”,主要讲的是如何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格萨尔》学的科学体系问题。这部书是近几年研究《格萨尔》比较扎实有份量的一部著作。我作为与《格萨尔,工作有过一段缘分的人,对本书的出版发行自然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对王兴先副教授那种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感到钦佩。
二十世纪纳西族文学创作讨论会综述
1995年 01期
作者: 白庚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参与召开的“二十世纪纳西族文学创作讨论会”,于一九九四年十月六日至九日在云南省丽江县举行。这次会议的宗旨是:科学总结近百年来纳西族文学创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探讨有关理论问题,确立纳西族文学创作的主体性,进一步促使纳西族文学创作从自在转变为自为,并为其在二十一世纪的继续繁荣作准备。发起召开这次会议的单位还有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文化部少数民族文化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云南省丽江行署文化局、云南省丽江县人民政府。参加会议的近百名代表分别来自北京、杭州、昆明、成都、大理、迪庆、丽江等地。
二十世纪纳西族文学创作概观
1995年 01期
作者: 杨世光
纳西族的作家文学,从历史留下的作品看,开始于15世纪中后期,明代诗人木泰是纳西族第一位作家。(实际可能还早,只是尚未发现作家作品。)其后直至19世纪末,相继出现的51位作家(据新版《纳西族文学史》录载)基本上是诗人,也有个别是散文家。其中,有和虎臣等17位诗人跨入了20世纪前期。
试析哈尼族神话中的神统世系
1995年 01期
作者: 陈丁昆
神话的主角是神。在反映先民关于世界起源与万物产生的原始认识的神话中,不论其内容是讲述天地万物的起源,还是人类族神之来历,不论是叙述春夏秋冬的更替、一草一木的枯荣,还是人之捕鱼打猎,纺线织布之源起,无不透露出超自然神灵之存在和崇拜神灵万能的思想。神话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神灵形象,他们或许半人半畜、或时男时女,具有超凡的神力、人所不能及的先知先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庞杂的神灵世界。而从中反映出来的神灵观念便是初民们原始思维的产物,代表了他们的原始心理和宗教意识,我们今天研究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了解神话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且还可由表及里地窥知其深层意蕴。
锡伯族谚语与锡伯族文化
1995年 01期
作者: 段石羽
全息学说在文化学上的应用使我们认识到:文化的整体与部分之间是一种全息对应、全息相关的关系,即一文化某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包含有这一文化整体特征的信息。如果我们承认一民族的谚语是这一民族文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的话,那么根据全息理论,我们即可推测:一民族的谚语包含着这一文化整体特征的信息。通过对锡伯族谚语和锡伯族文化的关系的考察,我认为锡伯族谚语包含有锡伯族文化整体特征的信息,当然,它是以谚语的方式来包含的。
向往新月的辉煌——对王延辉《天下回回》创作的心理学观照
1995年 01期
作者: 赵慧
回族作家王延辉的小说集《中国神话》首先以《天下回回》八篇的目录引起我的兴趣,随之,那礼拜寺街上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感动。掩卷回思,张炜先生在该书代序中的一段话将我对《天下回回》的专注导入心理探析之轨道:“我认为一个作家首先应该有一颗作家——诗人的心灵……区别作家与匠人的重要指标就是心灵的性质。如果不关心巨大的事物,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试图晓悟命运中的一份神秘,就不可能是个作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成果简介(二)
1995年 01期
作者:
《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187千字。该书以接受美学角度进行影响研究,分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等若干方面,在深入比较尹湛纳希小说《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之间异同基础上,论证了《红楼梦》之借鉴作用和《一层楼》《泣红亭》的独造性价值。
首届《玛纳斯》史诗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1995年 01期
作者: 晓茵
1994年9月26日至29日,首届《玛纳斯》史诗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与《玛纳斯》工作领导小组共同筹办与主持的。正式代表48名,其中包括外宾11名,北京代表5名。
从比较史诗学看中国《玛纳斯》的艺术层次
1995年 01期
作者: 潜明兹
中国境内流传的《玛纳斯》不仅与其它两大英雄史诗有别,而且与域外同一部史诗的异文亦存在差别。在此,主要以已经公开出版的第一部为依据,其原因有二:第一,其它七部目前所知甚少 第二,就已知的某些片断看,初步认为,第一部已形成这部组合型英雄史诗的主要特点,其余几部作为它的续篇,无论从情节的构思或人物的塑造,均没有超越第一部。第一代玛纳斯的子孙后代们此起彼伏,有胜有负,而牺牲者多于长寿善终者,这正反映了柯尔克孜族苦难的历程,以及在为本民族的兴起作斗争时,也曾经有过辉煌荣耀的一页,恰恰说明这部史诗正是伴随着柯尔克孜族历史的兴衰,从古老的年代一直走向了近、现代,前赴后继,生生不已。作为巨型史诗,第一部为全部奠定了基石。
略论《玛纳斯》与《江格尔》的共性
1995年 01期
作者: 仁钦道尔吉
关于蒙古英雄史诗与突厥英雄史诗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玛纳斯》与《江格尔》的共性,早已引起了前苏联和西方学者的关注。他们研究蒙古英雄史诗,常常以整个突厥—蒙古英雄史诗为背景去分析。前苏联多次举行了《江格尔》学术讨论会,德国波恩大学中央亚细亚语言文化研究所于1978—1988年间在波恩主办了六次蒙古英雄史诗学术讨论会,除了《江格尔》研究者、蒙古英雄史诗研究者外,还邀请了不少突厥英雄史诗研究者参加会议,他们共同探讨了阿尔泰语系民族英雄史诗的一些共性。
论哈萨克史诗中的女妖母题——兼谈民间文化中的妖女
1995年 01期
作者: 穆塔里甫
在哈萨克民间叙事文学的各种母题中,女妖母题颇为引人注目。尤其是那些象征恶与灾的女妖形象,不仅出现频繁,而且在哈萨克乃至整个诸突厥民族的文化中,也是一个具有共同文化象征意义的典型形象。本文将通过对史诗与民间故事中的女妖母题、女妖形象的介绍,进而探讨女妖形象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走出迷惘之旅——纳西文学创作之我见
1995年 01期
作者: 和汉中
一、面对百年的遗憾 客观地面对近百年纳西族文学创作,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总体印象:诗与散文创作比较发达,最弱的是小说、戏剧和电影文学的创作。这个现象,如果置于广义的纳西族文化的大背景上来审视,那么,纳西族近百年的文学创作实在不曾产生过堪与东巴文化媲美的创造。就其成果比较显著的诗歌与散文创作而言,也不如东巴文化营造出的那种古朴斑斓的艺术氛围和它赋予的集大成的概括气魄。纳西族文学创作的成果与知名度甚至比起史学研究与美术创作这两个领域来也逊色得多了。
新发现的《尼山萨满》手抄本评价
1995年 01期
作者: 赵志忠
去年,德国学者因果·南特成希(INCONENTWIG)博士访问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时,送我一本俄文版《研究》。经友人铁山先生译出俄文前言及本人按照满文影印件译出手抄本全文,觉得这一新的《尼山萨满》满文手抄本(以下简称“新本”)在国内鲜为人知,有必要对此进行介绍、评价,同时为我国满学研究提供一份新材料。
论《蒙古秘史》文学性结构——与《史集》、《圣武亲征录》、《元史》之比较研究
1995年 01期
作者: 杭爱
《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的蒙文原名为《忙豁仑·纽察·脱卜赤颜》,是十三世纪流传下来的蒙古族珍贵的典籍之一。它大约成书于1240年间。作者的姓名和事迹不传,原文也湮没无闻,只有汉文音译的各种版本流传在国内外。原文是用什么文字写成的,现在一时难以考定,根据推断,那时蒙古人主要使用畏兀儿文来拼写蒙语,所以原文很可能是用畏兀儿蒙文所写。汉文音译本《秘史》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翰林侍讲火原洁、编修马懿赤黑二人根据当时保存在宫廷中的原本,用汉字“纽切其字、谐其声音”,拼写成蒙古语,并在每个蒙文单词右旁附加了汉译文,又在每节之后附以汉文总译,把这部书作为学习蒙语的教科书刊印发行的。后来全书都载入了《永乐大典》十二先原...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