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94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萨满文化研究信息交流会”在京召开
1994年 04期
作者: 卉茵
1994年5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召开了由在京萨满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们参加的“萨满文化研究信息交流会”。与会四十余人,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宗教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与会者分别就国内外萨满文学研究现状、组织机构、著述、专家、新发展趋向诸问题进行了信息交流,同时对萨满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会上还将少数民族文学所近年来关于萨满文化的采掘与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其中有宋和平副研究员拍摄的满族萨满祭祀图片系列,孟慧英副研究员拍照的锡伯族萨满文化系列,郎樱研究员拍摄的韩国萨满仪式图片。此外还展示了该所搜集保存的珍...
民族古籍《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问世
1994年 04期
作者: 皮光裕
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辑校的《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已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此次出版的《子弟书》,主要是根据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清代蒙古车王府藏曲本整理面成。共收子弟书297种,约百多万书,是目前出版的子弟书中收录最多的一种。书后附有书名索引。 子弟书是清代满洲八旗子弟编写和演唱的鼓词,约形成于乾隆年间。其内容非常丰富,取材亦极广泛。有移植古代文学名著者,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有改编著名杂剧传奇的精彩片段者,如《西游记》、《琵琶记》、《还魂记》、《一棒雪》、《长……
评《清代满族诗词十论》
1994年 04期
作者: 柳湖
也许是时代太近的原因,中国文学的研究界对清代文学的研究总结还不太深透,除了一些大家和重要文学流派被论及之外,还缺乏对清代文学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进行整理研究。这个问题近些年来被逐渐重视,也出了几本好书,但也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对清代文学的研究情况既然如此,对清代满族文学的研究就更不能尽如人意了。 从清代满族文学的作家人数和作品水平来看,可以称得上辉煌。不仅一些作家在当时的时代里可以称得上是文学巨擘,而且他们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另外,清代是满族贵族统治的时代,他们除了在政治上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之外,对中国文化包括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崛起的满族文学就有了更为重要的地位。然而令人遗憾...
宏阔的学术视野 诚挚的民族情怀——评黄绍清教授新著《壮族当代文学引论》
1994年 04期
作者: 覃德清
壮族是个既古老而又年青的民族,壮族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悠远的岭南考古文化,但直至解放后,壮族才作为一个民族得到承认,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壮族文化的特质了解不多,对于壮族当代文学的创作实绩,更是知之甚少。广西师范大学黄绍清教授所撰《壮族当代文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地向世人介绍了当代壮族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部系统研究当代壮族文学的专著,填补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此书得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责任编辑黄理彪先生的鼎力相助而出版,实为民族文学创作界和研究界的一件喜事。
对二十世纪纳西族作家文学的几种思考
1994年 04期
作者: 白郎
思考之一:传统的没落 我曾经作过一篇类似于随笔的东西,表达了对二十世纪纳西族作家文学的惆怅之感。一个世纪滑过历史拱形的白色圆顶,它对纳西族文化的经验而言,是一种潜在的深深的痛苦。如果象赫尔德认为的那样,历史中有两个基本的因素,一是外部的自然力量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二是内部的力量即人类的精神或民族的精神特性,而后者更为基本,则二十世纪是纳西族传统文化逐渐没落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以朴素灿烂的东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纳西民族精神之终极存在,已日益萎缩,倾向于汉化,由于宗教意义上的因素诸如祭天仪式及东巴教等的维系日益衰弱,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汉化过程多元性的深入扩张,纳西文化将缓慢地融入汉文化这条灵孕天地的大河...
东乡族蛙精故事探考
1994年 04期
作者: 武文
聚居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在自己的生活和斗争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口头文学,蛙精故事即为其中一类。与汉民族的蛇文化一样,东乡族的蛙精文化在本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占有一定的特殊地位,探考其产生的根源及其思想内涵,对于认识东乡族的社会历史及心理期待等,无不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文学研究》编委会改组并召开编委会工作会议
1994年 04期
作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季刊《民族文学研究》,近日改组了编委会,新的编委会,由19人组成(名单以人名第一个汉字笔划为序):扎拉嘎(蒙古族)、仁钦道尔吉(蒙古族)、丹珠昂奔(藏族)、乌铁库尔(维吾尔族),巴·布林贝赫(蒙古族)、邓敏文(侗族)、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刘魁立(汉族)、祁连休(汉族)、朱兵(汉族)、农冠品(壮族)、关纪新(满族)、吴重阳(汉族),张炯(汉族)、孟慧英(汉族),罗懿群(汉族)、郎樱(汉族)、降边嘉措(藏族)、晓雪(白族)。主编刘魁立,副主编扎拉嘎、关纪新。
“国际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信息交流会”简介
1994年 04期
作者: 杨恩鸿 白庚胜
1994年5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举行“国际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信息交流会”,邀请所内外近三十名从海外归来的中青年学者,介绍有关学术动态,共商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事业之大计。 这次会议的参加者,有的长期留学国外,对国际上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新理论、新方法有较系统的了解,有的连连出访讲学,具有丰富的国际知识 有的曾与有关学者进行合作研究、成果频出。由于有幸较早跨出国门、投身于国际学术大潮之中,并经受过异文化的洗礼,他们大都心态开放,思想敏锐,知识系统,对祖国与民族怀有殷殷忠心,而且对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萨满医疗母题浅析
1994年 04期
作者: 慧音
纵观萨满教文化的全部内容,萨满治病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一些民族称谓中本来就将萨满叫做医生。萨满神秘的医疗手段和色彩斑斓的医疗过程,除了它直接的治病作用外,它还是萨满文化丰富的底蕴,滋育、繁养了千载不绝的萨满教世界观、神话、史诗、故事、信仰行为等。从另一角度来说,萨满教所有文化现象与萨满医疗所显示的形式和神韵毫无二致。由此观之民间文学中的萨满医疗母题分析远远大于它本身的意义。它是萨满文化分析的源头活水。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这些母题不止是在一定条件下确立自己的界限,创建自身结构,与此同时它们还适应变异了的或扩展了的条件,打破界限、拆除结构,在自我肯定与否定的辨证中从事着最纯真的沟通、交流,表达活动。萨满文...
悠远的生命之源——云南民族口承文化中的崇祖观念
1994年 04期
作者: 王亚南
天高地远,极目之处总有边际,似乎终不及人间生命之源那般悠远难尽。男女之合,长幼之序,灵肉之交,生死之变,芸芸众生世代不绝,天地间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萌生好奇心和神秘感的呢? 人心中最大的千古之谜便在于人的生命及其生命之源。人类世世代代的生生死死,构成了一条无形的历史长河,其源头早巳消逝在遥远的古昔。不过,人类的种群基因却经由人自身的繁衍而遗传了下来,其外在表征也就是人类社会古已有之的血缘观念和世系传统。生命之源虽已不在人们视域所及的范围之内,但是生命之流却一直在人们的血液里延续。不仅如此,人们崇敬给后代以生命的亲缘先祖,终于也相信,正是祖先在天之灵保佑着后世子孙得以生生不息,因而人间的所为须对祖宗负责。
新的民族精神 新的民族特色——《中国少数民族儿童小说选》论评
1994年 04期
作者: 张锦贻
我国第一部完全由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本民族儿童生活的儿童短篇小说集《中国少数民族儿童小说选》,已经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全书五十余万字,精选了59位作家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中,塑造了不同民族的儿童形象,展现了各民族儿童生存于其中的广大地区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风土人情,表露了各少数民族儿童情趣的同和异。因而闪射出民族儿童文学特有的光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走向天籁——萨仁图娅诗歌创作综论
1994年 04期
作者: 李万庆
一 蒙古族女诗人萨仁图娅(汉名傅月华)以坚实的脚步走上了诗坛,短短几年里她已经出版了《当暮色渐蓝》、《快乐如菊》、《心水七重彩》、《第三根琴弦》、《梦月》第五部诗集,尚在以红山文化为抒情背景的《东方女神》与表现成吉思汗的《天骄》在创作之中。萨仁图娅初登诗坛起点就比较高,她的处女集《当暮色渐蓝》同时用汉,蒙两种文字出版,并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优秀奖。她的第二部诗集《快乐如菊》作为中国皇冠诗丛的一种,独创了抒情九行诗的形式,颇获好评。《心水七重彩》是一本爱情诗的佳构。《第三根琴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散文诗集。而列入远东诗丛的《梦月》,是表现心灵与事物心灵化的短诗集,由月亮川,草原梦、远足秋、九...
论阿诗玛的悲剧
1994年 04期
作者: 王倩予
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自被发掘整理出来以后,已越来越显出它的优美和价值,同时对它的解释也各类纷呈,分歧的关键就在于对《阿诗玛》悲剧性质的不同理解。那么《阿诗玛》究竟是什么样的悲剧?它与我们熟知的其它悲剧有什么不同?本文将试作探讨。 一、阿诗玛时代的社会性质 把握住阿诗玛时代的社会性质,对理解这个悲剧至关重要。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就会涉及到阿诗玛不愿出嫁的原因。据黄杨本(即黄铁、杨知勇本,以下略)看,阿诗玛不愿出嫁,原因有二:—、热布巴拉家是有钱人。二、阿支长得不好看。这样看来,阿诗玛不愿出嫁,只是由于没寻着好人家。但如果仔细对照马学良本与黄杨本,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赫哲族文学研究的里程碑——评《赫哲族文学》
1994年 04期
作者: 李秀斌
由徐昌翰、黄任远撰著的《赫哲族文学》,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确定的“七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之一。这本近34万字的文学史,是对赫哲族的神话、说唱文学、传说故事、民歌和谚语等口头文学现象进行梳理、研究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一部卓有见地的科学论著,是赫哲族文学研究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方寸的魅力——回族作家沙黾农微型小说管窥
1994年 04期
作者: 贾羽
(一) 在此刻清秋夜半,我走进回族作家穆·巴·沙黾农听营构的微型小说的天地,我住这狭小而富丽的世界里,放纵着思绪。 沙黾农的这些小说,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竟然只有一句话。但我却丝毫未见其微,我在沙黾农作品的方寸之间(小窗口),看见的是芸芸众生相(大世界)。 沙黾农认为,微型小说“不是短篇小说的进一步压缩”,而是“空白的艺术”、“浓缩的艺术”、“突变的艺术”(参见沙黾农《这就是微型小说》一文)。这就精辟地概括出其方寸之外蕴藏着的魅力所在,也帮助我们在今后进一步阅读与理解微型小说提供了理性的参照指南。 除了沙黾农上述提示,我觉得在他的作品里,至少还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成功奥秘,即定格意识的有效把握、准确的……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
1994年 04期
作者:
……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