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94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民族文学中的审美意识问题
1994年 02期
作者: 朝戈金
(一)任何一位受本民族文化熏陶,接受了本民族文化滋养的作家,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这是不争自明的事实。 那么,在当代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强大整……
略论近代蒙汉文学交流
1994年 02期
作者: 云峰
蒙汉文学交流历史悠久、成果卓著,自从蒙元时期掀起第一次蒙汉文学交流的高潮后,虽明代由于历史原因,这种交流暂时受到阻隔,但到了清代又掀高潮,特别是到了近代,蒙汉文学交流达到了其黄金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种社会矛盾也空前尖锐。中国人民面对列强的……
清代满族诗学的基本特征
1994年 02期
作者: 王佑夫
纵观清代二百余年间满族诗学(广义)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它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对其基本特征的正确把握,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满族诗学本身进一步深入挖掘,也有利于我们廓清长期以来将少数民族汉语诗学等同于汉族诗学的错误看法,促进对我国整个少数民族诗学的全面研究。这里,仅就初步思考,试将满族诗学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从藏族文学看异质文化的影响与渗入
1994年 02期
作者: 魏强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影响着文学作品的题材,社会文化愈发达,其文学愈兴旺。 藏族文学作品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反映了藏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藏族文化由单一向多元,由简单向繁荣的发展过程。藏族文学具有广泛的认识价值。 藏族自古以来同国外及国内各民族有过不少交往,有些交往是长期的,多方面的,……
也谈《金仲与阿翘》的流传演变问题
1994年 02期
作者: 傅光宇
近几年来,由于对明末清初小说研究的重视,有关《金云翘传》的探讨日益深入,诸如版本源流、人物原型、影响研究等等,都涉及到了。特别是过伟《京汉、中越文化交流的硕果——〈金仲与阿翘〉》一文(以下简称“过文”)及《京族文学史》有关部分,从跨国民族京族民间故事《金仲与阿翘》出发,探究其与《金云翘传》之关系,从而找出其蕴含的“历史事件→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之演变轨迹及其规律,可谓别开生面,富有新意。 然而,就过文、《京族文学史》所描述的具体演变轨迹而言,实可再作一些探索,使之更加充实而确切可靠。
《格斯尔》与希腊神话
1994年 02期
作者: 若松宽
日本著名神话学者吉田敦彦,通过对公历八世纪初问世的日本最初的史书《古事记》中的神话与希腊神话的比较和探讨,明确地指出,“日本神话与希腊神话之间,有许多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是偶然巧合的出奇的类似。”(《日本神话的特色》青土社,1989年)据他的见解,形成日本神话雏型的古坟时代,即从三世纪末乃至四世纪初到七世纪,希腊神话的影响已波及日本。这种影响源于……
元好问诗文理论的美学系统
1994年 02期
作者: 李正民
1990年元好问诞辰800周年之际,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元好问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其中之“附录五”,收录了孔凡礼先生所辑的元好问《诗文自警》十五则。至此,诸书皆云佚失的《诗文自警》,复彰于世。孔先生的《〈诗文自警〉小引》称:前十四则皆辑自明初唐之淳的《文断》(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明一代,《文断》一书,凡多次刊行,流传颇广。”(《全集》下……
民族心史的检视——读《海南民族文学作品选析》
1994年 02期
作者: 毕光明
跟漫长的生存——生活史相比,海南黎、苗等民族留下的精神产品也许贫薄了一些,同历史悠久的生存实体不大相称。用历史哲学的眼光看,任何民族,它在人类大家庭中不只是一个现时的存在,还应是一个“过程”,因为任何“现时”在绵延无尽的人类史上只是一个瞬间。当我们从某一现时来审视、观照一个民族的时候,往往是以这个民族的过程亦即它的历史形象作为整体烛视……
发自台湾社会底层的呐喊——评高山族青年盲诗人莫那能的诗
1994年 02期
作者: 古继堂
他是台湾原住民——高山族一位优秀的青年诗人,他用如泣如诉的歌,唱出了这个处于台湾社会最底层的苦难民族求自由、求解放、求温饱、求尊严的不屈的心声。 莫那能,一九五六年出生于台湾省台东县达仁乡的一个高山族支系之一的排湾族家庭里,汉名叫曾舜旺。这个家庭是千百个苦难、悲惨高山族家庭中的一个,也是高山族同胞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他由于眼疾初中……
侗族“月亮文化”的语言诠释——评张泽忠小说集《山乡笔记》
1994年 02期
作者: 廖开顺 石佳能
广西侗族青年作家张泽忠的《山乡笔记》(以下简称《山》,漓江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收入了他的中篇力作《方太阳》和16个短篇小说。这是一部很美也很耐读的小说集。 有两种常用的视角不适合对待《山》。其一,设若囿于传统的视角,以情节来论泽忠的小说,一定要从作品中看到侗族重大政……
佤族木鼓祭辞
1994年 02期
作者: 尼嘎
木鼓祭辞,是佤族木鼓祭祀的重要内容。佤族非常重视祭辞的保存与应用。他们认为“祭辞即行动”,“祭辞即神灵”。所以只有祭司们在祭祀场合才有资格念祷祭辞。用现代人的话说,他们把祭辞当作有物理能量的“语言信息”。正确应用这个“信息”,既保证人与神之间的圆融,也保证本民族生活不出偏差。 我们在调研中,收集了内容广泛的木鼓……
神话反映的原始习俗及其心理
1994年 02期
作者: 李景江
原始人的习俗及其变化反映了原始人的心理及其变化,它渗透于原始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拉法格说:“关于神的神话只是反映着人类产生于其中的那环境的人残酷的风俗和缺陷。”那么这些残酷风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变化、消亡的?与物质生产、生活,精神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在大文化背景下探讨这个课题是探讨人……
英雄史诗中勇士形象兽形艺术类比的审美观念
1994年 02期
作者: 穆塔里甫
在哈萨克的民间文化中,英雄史诗占有重要一席。它作为诗领域中第一颗成熟的果实,给我们展现了古人们所创作的古朴而丰彩的艺术世界。当我们纵观这些丰富而优秀的民间创作并想总结出某些规律时,我们十分清晰地发现,史诗的构成因素几乎与哈萨克最典型、最朴素的游牧生活有关 甚至塑……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
1994年 02期
作者:
……
“支那”之谜与苗族
1994年 02期
作者: 石宗仁
“支那”这一伟大中国的名称,是何等的响亮而又令人迷惘,它是纪元前时代,给国人留下具有国际影响与重要学术意义的历史难题。古往今来,国内的专家学者不断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意蕴之谜及其形成的谜因,国外学人亦因不得其解“支那”一词的内在涵义,而积极参与探索这个历史语料的神秘性。笔者通过较长时间对楚文化与苗文化、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发现……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