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94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苗族文学中三个方言区的三种凸出特色
1994年 01期
作者: 李炳泽
苗族分布在我国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海南等省区,在湘西和黔东南有两个较大的聚居区。各地苗族的文化特点与苗语方言的分布呈平行状态,即一个方言或次方言的文化不同于另外一个方言或次方言的文化,尽管这两个方言或次方言偶尔分布在一个县内。苗语一般分为三个方言: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在讨论各地苗族文学特点时,本文使用“湘西”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铜仁地区、四川黔阳地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
盘瓠神话源出北方考
1994年 01期
作者: 苑利
盘瓠神话是一则流传范围颇为广泛的著名神话。从神话学角度而言,作为一则活态神话,它主要流传于苗、瑶、畲三个民族中间,并与他们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诸方面,发生广泛联系,是一则典型的图腾神话。历来学界普遍认为苗瑶畲纯系南方民族,他们所持有的盘瓠神话,也纯系南方型神话,与北方文化系统少有瓜葛。其实不然。笔者在本文中将要阐明:苗、瑶、畲这三个盘瓠神话的持有民族都出自北方,盘瓠神话之基本母题及所含主要文化因子亦出自北方,盘瓠神话是一则不折不扣的北方系神话。
民族文学理论建设的宏观视野——由吴重阳先生的两部论著谈起
1994年 01期
作者: 王锦强
断代文学史的著述,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学格局中不外乎两种倾向:以时间顺序为经,以各种体裁的作品分析、作家研究为纬,并以确定的非文学事件(如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为域限,构成文学的分期、分阶段,乃至写成一部断代文学史 另一种文学史倾向大致以文学思潮、流派、风格以及由此引发的效应为轴线,文学按其规律向前发展,文学体裁在某一时期发挥优势为侧重点,在史的叙述中论述、分析。不管那一种理论构架,它都是文学的历史。既然是史,就具有历史发生发展的时空结构,就必然受到现当代史学理论的影响。完全客观的文学史书似乎是找不到的。构成文学史的基本内容,就是文学史家对文学历史的主……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
1994年 01期
作者: 好林
……
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联
1994年 01期
作者: 关纪新
虽然在一些年之前,外界在谈起少数民族文学的时候,就把它看成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构成与载体,但是,人们对这一认识的逐步深化,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国内知识界中间持续了相当一段时日的“文化热”,无论是否有效地接近了它自身的本来目的,在客观上,毕竟是给少数民族文学领域,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认真关注着这场“文化热”讨论的少数民族作家们,在比以往更高的层次上,默默地然而又是更加有效地,开始了对自己与本民族文化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
佛教文化与中国英雄史诗
1994年 01期
作者: 潜明兹
佛教文化与中国英雄史诗有深厚的渊源。说那是宗教文学吗,却处处闪烁着人民的智慧 说那不是宗教文学吗,有的英雄史诗却从题材到形式,无处不飘荡着佛教文化的幽灵。其中的是非功过颇值得评说。
木合塔尔与阿拜学
1994年 01期
作者: 哈拜
(1)在哈萨克斯坦,阿拜·库南拜耶夫和木合塔尔·阿乌埃佐夫被誉为十九、二十世纪哈萨克民族中相继出现的两位奇才。前者以他奇异的诗篇震撼了哈萨克草原,也唤醒了他沉睡的民族。被哈萨克人民拥戴为诗圣和导师。而后者因完成了诗史般的长篇巨著《阿拜之路》跻于世界著名作家的行列。在哈萨克斯坦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享有殊荣。然而他还不曾被世人充分认识的最大的业迹是他对阿拜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在哈萨克斯坦被称为阿拜学的倡议者……
锡伯族古老民间故事研究
1994年 01期
作者: 佟中明
锡伯族是我国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民族之一,历史源远流长。在历代汉文史籍中,锡伯族曾有“须 卜”、“犀比”、“鲜卑”、“失必”、“室韦”、“西僰”、“席北”、“锡伯”等二十余种读音和写法。清代文献《朔方备乘》记载:“锡伯利路本鲜卑旧壤,故有锡伯之名。……今黑龙江境有锡伯一种,……即鲜卑遗民也。”东汉魏晋之鲜卑,其庭幕在喀尔喀,而封畛则在北海。”据我国史籍记载和今史学界研究,鲜卑和山戎、东胡族种有着渊源关系。
优势与局限——云南少数民族当代文学民族语创作散论
1994年 01期
作者: 晨宏
到目前为止的每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中,都无一例外地有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用民族语文创作的作品获奖 省内的各级有关报刊、电台、出版社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民语文学作品出版和播出,因此要较为全面的考察和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当代文学,对民语作品的考察和了解便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评论家和研究者们却往往习惯性地忽略了这部分作品的存在与价值。 熟悉和了解云南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人一总不会忘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傣族当代文学所呈现出的繁荣局面。当时涌现出来的波玉温、康朗英、康朗甩、庄相、岩鹏、岩峰等傣族的诗人歌手们创作出了《彩虹》、《流沙河之歌》、《傣家人之歌》、《三个歌手唱北京》、《...
论哈尼族神话的崇高美
1994年 01期
作者: 李光嵘 宣淑君
就现在收集整理出版的作品而言,哈尼族民间文学中美的表现形态主要是优美,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说哈尼族民间文学中不存在崇高,只不过由于现代社会因素注入口头流传的古代故事中,使得哈尼族民间文学的崇高渐渐向优美转化罢了。这种情形在哈尼族神话故事中比较明显。因此,我们想通过神话的考察来认识哈尼族民间文学中的崇高美。
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应注重“分解研究”
1994年 01期
作者: 白崇人
“少数民族文学”做为一个与“汉文学”相对应的文学总体概念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彻底改变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对中国文学的片面认识,确定了中国文学是多民族文学的这一根本特征。 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学界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讨论、探索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绩。例如出版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观》、《民族文学创作论》等著作以及发表了数量可观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评论、评价文章。
蒙藏《尸语故事》比较研究
1994年 01期
作者: 陈岗龙 色音
《尸语故事》藏语叫“若钟”,蒙语叫“喜地呼尔”,是一部蒙、藏民族中以书面和口头形式广泛流传的著名故事集。它来自于梵语故事集《僵死鬼故事二十五则》(以下简称《僵死鬼故事》)。本文将对蒙藏《尸语故事》及其与《僵死鬼故事》的关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抗战时期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审美特征
1994年 01期
作者: 夏爵蓉
“七·七”事变后,惊心动魄的民族解放运动改变着国家的面貌,人民的命运 也翻开中国文学史新的一页,使诞生于“五四”文学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跨进深入发展的抗战时期。其间,缤纷绚烂、百花争妍的文学园地,又生出一片令人惊喜的新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 抗战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屈指可数。抗战爆发,空前的社会危机、民族灾难,既惊醒了各族爱国同胞,促进抗战文学蓬勃发展,又涌现和成熟了一批少数民族作家。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陆续登上文坛的少数民族作家有四十多位,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达数百篇。它们既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举世关注的抗战文学不可缺少的一翼。遗憾的……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建设历程
1994年 01期
作者: 邓敏文
人类的历史是在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中进步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建设,如果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今已将近四十年时间。这段时间在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对一代人所走过的路程来讲,它又是一段漫长的距离。为了省去后人对这段历史的繁琐考证,趁这段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人大多健在的时候用文字将这段历史记载下来,于今人和后人大概都不会有什么害处。至于对这段历史的评说,那就是后人的事情了。
历史的放逐与现实的回归——苗族民间文艺中的乡土情结
1994年 01期
作者: 杨鵷
一、结构与形态:苗族民间文艺乡土 情结的表现形式 1.乡土情结作为联系苗族群体生存的最绵长的历史和最重复不已的经验,是苗族民间文艺——诗歌、巫词、传说得以之为表现内容的服饰、舞蹈等——最重要的母题之一。这种乡土情结,大概早在自苗家人有乡土意识,即有对中原(泛指黄河、长江、淮河中下游毗连地区)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的认同感后,就开始了。
新的突破,新的开拓——读“丛书”本首批六卷少数民族文学史
1994年 01期
作者: 傅光宇
1988年底至1993年5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陆续出版了侗族卷、赫哲族卷、布依族卷、毛南族卷、纳西族卷、京族卷等六本书。从体例上看,赫哲族卷介于“概况”与“史”之间,其它五族的为“史” 从版本上看,布依族卷、纳西族卷为最新版本,其它四族的属首次出版。尽管首批只有六卷,却在编写体例、资料占有、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与新的开拓,使三十多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工作的总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