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93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走进自己的迷宫——评匡文留《第二性迷宫》
1993年 04期
作者: 王珂
女人被美称为第二性,有了《第二性女人》自然产生《第二性迷宫》,前者以精辟的科学建构起理性王国的活生生的女性世界,后者以浓烈的情绪、奔放的语言和精湛的抒情技巧对第二性女人进行情感透视,在缪斯的感性王国建立起一个丰富多彩的迷宫。这是西部满族女诗人匡文留的功劳:为了太阳,走进自己的迷宫。正如诗的后记自白:“当我《爱的河》《女性的沙漠》《爱狱》《西部夏娃》和《第二性迷宫》构筑成/起伏灼烫的赤裸白沙漠/不知道/不知道有没有更加辉煌的/太阳/叫白沙漠燃起/熊熊大火。为了你太阳/我将世纪跋涉/除非一死”。世界诗坛流行一种观点:由于在现代工业文明日益发达竞争日益强烈的状况下,男子们不得不为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而奋斗,没有足够...
《福乐智慧》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
1993年 04期
作者: 晓茵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古代著名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于1069——1070年在喀什创作完成的。这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叙事长诗,全诗1.3万行,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维吾尔族古典名著。这部著作不仅是维吾尔民族宝贵的文学遗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深化《福乐智慧》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三方联合,于1993……
论辽代契丹女诗人的创作成就及其民族文化成因
1993年 04期
作者: 张晶
一如果说,“巾帼压倒须眉”,在其它时代的诗坛上还只是个别的现象,不足以成为一代诗史的主要特点 而在辽代诗坛上,就需重新掂量掂量这句话的份量。不妨先提出一个武断些的看法:辽代契丹女诗人的诗歌创作,足以代表辽诗的精华,体现出辽诗的特色以及在中华诗史中的特定位置。当然,这种看法是有待于后面的展开论述的。为了认识契丹女诗人在辽诗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应对辽诗的整体情况有一个粗略的观览,方才能够在全局中看清契丹女诗人的重要地位。辽诗研究,素来冷落,这当然不能全怪文学史研究者们。辽代诗歌存留至今的数量很少,还不足百篇,不用说与规模宏伟的唐诗、宋诗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与金诗、元诗相比,也显得非常单薄。这是个无……
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战争描写
1993年 04期
作者: 李炳海
中国古代历史上反复进行的民族融合,既是培育战争文学的温床,又制约着古代文学对战争的描写方式。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中国古代文学对战争的描写方式也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走的是一条富有辩证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一方面贯穿着野蛮和文明的交汇,另一方面又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彼此渗透,中国古代文学战争描写方式的演变,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观照。一中国古代战争文学在神话传说时代就已产生,早期的著名战神主要有两位,一位是蚩尤,一位是后羿,都是出自东夷部族。蚩尤是东夷族崇拜的战神,据说黄帝几经周折、借助外界的力量才最后战胜他。《龙鱼……
重说晚清满人京话小说《小额》
1993年 04期
作者: 张菊玲
晚清小说史研究,对于著名的谴责小说《廿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评价甚高 对于吴语方言小说《海天鸿雪记》、《九尾龟》等亦多有论述 唯独忽视同时期出现于北京的用北京话撰写的社会小说。近年,始见从被遗忘的角落里翻印出来的《小额》,这是一部由清末满族作家松友梅创作的京话社会小说,在晚清小说史上应有一席之地,本文拟对其内容特色、文学与历史价值,重新加以评说,并期得到同行斧正。
一部填补鄂伦春族说唱空白的书
1993年 04期
作者: 隋书今
《英雄格帕欠》的作者孟淑珍同志,我们在五十年代后期就相识,那时她还是一个刚上学的女学生。1973年我第三次去她家乡新鄂鄂伦春族乡考察采访时,她已能编剧和作曲了。八十年代初,她开始从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工作。到八十年代中期,她已整理出很多鄂伦春族民间文学作品,其中以摩苏昆(说唱故事)为最。她将在两本内部刊物上发表的摩苏昆和坚珠恩(叙事歌)作品做了筛选,择优编成一部摩苏昆专集,取名《英雄格帕欠》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试论黑龙江地区蒙古民间故事的特征
1993年 04期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流域的额尔古涅衮,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人从这里走向辽阔的大草原,经过几个世纪的游猎生活,有的蒙古部落又回流到黑龙江的土地上来。蒙古族的这种往返迁徙构成了黑龙江地区蒙古族的多源多流特点。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民间故事,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民间故事,大致可分为族源传说故事,部落战争故事、英雄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反暴除恶故事、爱情故事、风物传说故事等七类。下面仅就它的内容特征作一简要探讨。一、延传族源历史是黑龙江地区蒙古民……
一部满族文学故事的背景——《尼山萨满传》
1993年 04期
作者: 李学智 黄明
清朝末年,在中国东北主要省份黑龙江和吉林地区,俄罗斯学者A.V.格里本斯契诃夫(1880—1941)收集到一部名为《尼山萨满传》的满族作品。消息一经传开,便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他们纷纷表示了要竭尽全力探究这部古老的满族文学作品的愿望,但是,直到1961年,才有一部较接近原意的俄文译本问世。也就从那时起,中外学者对这部作品的原文文本研究有了不同见解和分歧。当我们在探讨这些分歧产生的原因时,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学者是从宗教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的,这可能是由于萨满教是满族人的基本宗教信仰的缘故。再加上,这部书的题目中就有“萨满”两字,这些都促成了中外大多数学者从宗教学的视角进行探讨……
北方少数民族女神神话的萨满文化特征——与中原区域女神神话之比较
1993年 04期
作者: 邢莉
男性与女性共同创造了人类世界。但是也许是因为在上帝造人时只塑了一根用来造女人的肋骨的缘故吧,在人类文明的整体构架上,女性的创造与智慧却被人久久地遗忘。其实,人类文明的第一种形式是母系氏族社会,人类文明的史前史首先是女性的文明史。美国著名社会哲学家、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新石器时代突出地表现为一个器皿的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各种石制和陶制的瓶、罐、瓮、桶、钵、箱、水池、谷囤、谷仓、住房,还有集团性的大型容器和灌溉沟渠和村庄。”如果说,新石器时代的器皿特征表现于对女性的崇拜这一结论近于荒诞的设想的话,那么中国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绘有的鱼纹则为有力的实证。据考古学者论证,半坡彩陶器表上的抽……
《尸语故事》在满族中的流传
1993年 04期
作者: 季永海
早在本世纪30、40年代,日本学者就指出,《尸语故事》有满文译本。但是,经过半个多世纪,人们并没有看到满文本,也不知道满文本藏在何处。前几年我们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发现了《尸语故事》的满文译本,并将其译为汉文。下面,笔者将满文本《尸语故事》作一概括介绍,并与其他文字的版本进行简要的比较研究。一、《尸语故事》及其传播在印度古代故事中,有不少是以传统文献中著名的帝王为主角的,如阿育王、优填王、健日王(或译为超日王)等。其中,以健日王为核心人物的故事集有两部,一部是《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一部是《宝座故事三十二则》。前一个故事集共有二十四个故事,并以一个大故事贯穿起来,构成一系列连锁式故事。这个故事说,...
壮族抒情悲歌群的构成及其价值
1993年 04期
作者: 覃德清
近两年来,笔者在研习壮族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深感较早采录并翻译成汉文的壮族悲歌《达稳之歌》和《达备之歌》具有多层次的文化意蕴,值得进一步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心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便对这一类作品的传承情况,作了一些实地考察,发现壮族民间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用方块壮字手抄的抒情悲歌。这些作品短者两、三百行,长者千余行,以抒情为主,宜归入抒情长诗一类,全诗表现悲剧的主题,笼罩着悲伤的气氛,故称“抒情悲歌”,流传的范围是广西中部壮族聚居区,以来宾、柳江、忻城、都安、武宣、马山、上林等县为中心,波及柳州、河池、南宁、百色等地区的其他县份。据初步统计,大约有五、六十部抒情悲歌相对集中地在上述地区流布,形成了一个值得深入...
神狼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1993年 04期
作者: 陈作宏
狼是一种凶狠残暴的动物,这也许是当代人对狼最普遍的看法。只一句“狼来了”,就不知道要把多少人吓得面无血色,魂不守舍。于是,在许许多多的故事和寓言里,狼也就只好去充当那极不光彩的角色。在这些故事和寓言里,狼或者奸诈刁钻,甚至给狡猾的狐狸作帮凶 或者既呆头呆脑,又贪得无厌,甚至为贪一时之利而葬送了性命 或者愚蠢透顶,却自作聪明,甚至乔装打扮去骗人吃人,但最后总要露出狰狞面目,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落得个可悲的下场。《狼外婆》的故事能够走遍世界,大概就因为它随时在提醒着人们:狼是人类最凶恶可憎的敌人。
构建成人与儿童相谐相爱的理想世界——贺晓彤儿童文学作品浅谈
1993年 04期
作者: 夏雪芬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说:“每一个作家都应该为儿童写作,哪怕一生之中只有一次也好”。儿童是人类永恒的希望,童心是烛照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火炬,成为许多作家歌咏不尽的主题。作家们赞美儿童的天性,把自己返朴归真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在儿童世界里尽情展现自己浪漫的诗情和幻想。湖南苗族青年女作家贺晓彤多年米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她不仅是尝试了一次两次,而是乐此不疲,辛勤而愉快地耕耘在儿童文学园地上,已卓有收成。一本黄封面的薄薄的《贺晓彤小说集》领我走进作者所描绘的儿童世界。这里没有仙女、精灵、公主、王子、天鹅,记载的不是遥远的过去和异域仙境的绮丽故事,每一篇都贴近生活——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真实生活。贺晓彤笔下也有动物故...
史诗中祈子仪式的比较研究
1993年 04期
作者: 张彦平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经过长期的播迁和流变,不但积淀了许许多多美丽、古朴的神话传说,而且还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图释”这些神话的原始宗教仪式,并形成带有稳定形态的情节结构附丽在史诗的叙述层面上。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古老的原始宗教仪式在柯尔克孜民众的现实生活中,逐渐湮没消失。致使史诗中存留的仪式失去了生活中的依托,变得愈来愈虚无飘渺。然而,对于柯尔克孜先民来说,原始仪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上的信仰,同时也是一种实践和行为体系。在英雄史诗《玛纳斯》朝着“故事化”,“情节化”的演变过程中,史诗中存留的原始仪式的操作和动作过程逐渐被排斥和省略,甚至到后来只剩下……
关于东亚民间故事比较研究问题
1993年 04期
作者: 斧原孝守 陈岗龙
一、关于汉族民间故事的接受问题蒙古的佛教故事集《尸语故事》共由24介故事组成。其中,前13个故事是由藏文版本翻译而来,后13个故事则被认为是把流传在蒙古地区的民间故事编辑而成。但是,这其中仍有不少故事越出蒙古族和藏族的范围,广泛流传在周围各民族当中。它们似乎是欧亚大陆代表性民间故事采录到《尸语故事》里的结果。不过,某些故事虽然是欧亚大陆范围内诸多民族所共有的典型故事,但毗邻的东亚各民族却几乎没有接受它们。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1993年4月—6月)
1993年 04期
作者: 刘宝琦
……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