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92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满族情歌论
1992年 03期
作者: 赵志忠
一满族不但是一个从刀光剑影中冲杀出来的慓悍民族,而且是一个感情深沉的“爱”的民族。满族情歌正是这种爱的集中体现,是满族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和直接记录。它伴随着满族的社会生活世代相传,不论是在冰封雪地的北国,还是在如花似锦的南方,满族人的足迹走到哪里,就把情歌带到哪里。一首《手捧伊勒哈穆克》的情歌,在满族人民中间唱了一代又一代,那纯朴的语言、炽热的情感令人难忘:……
格萨尔原型断想——从裕固族《格萨尔故事》看格萨尔其人
1992年 03期
作者: 武文
《格萨尔》作为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诗,其主人公格萨尔究竟是谁?是藏族的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林葱土司的先祖、唃厮啰?还是蒙古族的成吉思汗?汉族的关羽、二郎杨戡?罗马的凯撒大帝?俄国的马斯顿·亚历山大?或者是……?这些争论在“格萨尔学界”中至今莫衷一是。近年来,我到河西走廊采风,搜集到一些裕固族的格萨尔故事(下称《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格萨尔故事系列的重要补充,而且是研究格萨尔原型的重要佐证。
鲜卑诗人元好问的诗歌成就及其北方民族文化基质
1992年 03期
作者: 张晶
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是一位鲜卑民族的后裔,出于鲜卑拓跋氏。元好问之所以成为一位有独特风格与卓越成就的杰出诗人,与他出身于北方民族、有着慷慨豪放的民族文化心理有深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遗山诗的风格与成就,在我们面前会呈现一片新的视野。关于遗山诗的艺术成就,人们已经有过许多评价,基本观点较为一致,大体上认为遗山诗慷慨沉雄,直继李杜,如郝经所说:“诗自三百篇以来,极于李杜,其后纤靡淫……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
1992年 03期
作者: 好林
我刊自本期起,将连续登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提供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要目》,以餮广大研究者。
第四次朝鲜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
1992年 03期
作者: 月朗
8月20日—23日,由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和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亚洲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四次朝鲜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参加此次学术讨论会的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印度等九个国家的600多名朝鲜学学者,分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政治法律学、社会学、教育学、哲学宗教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医学等11个分科进行讨论。该讨论会规模之大,讨论范围之广,是历次学术讨论会所少有的。
清初宗室诗人岳端的题画诗
1992年 03期
作者: 张菊玲
清代初年,满汉文化交融的热点是诗歌与绘画。礼亲王昭梿曾在《啸亭杂录》中介绍当时情况是:“国朝自入关后,日尚儒雅,天潢世胄,无不操觚从事。”这些满洲贵族选择了充分代表儒雅风度的汉族诗歌、绘画,倾力其问,吟咏性情,驰骋才力。例如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福临,“勤政之暇,尤善绘事”,他临摹王羲之的书法、学习宋元文人的山水画,并常将自己的画作赐赠近臣,至今尚有他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绘的《山水图》轴传世。在中国绘画史上,福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浅论史诗英雄诞生之叙事模式
1992年 03期
作者: 宋长宏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都有为本民族所引以为自豪的史诗英雄。在规模庞大的长篇英雄史诗中,史诗英雄的诞生故事,极为引人注目。这类故事位于史诗的开篇部分,可独立成章(部),多为讲述主人公从出生到成年、到成为一名真正的英雄和首领这一成长过程。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史诗英雄的诞生”。本文拟对史诗英雄诞生之叙事模式及与其相关的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纪实抒怀 气象高浑——读清圣祖康熙诗
1992年 03期
作者: 史礼心
康熙(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为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第三子,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也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在其执政期间,中国从一个分裂割据、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生产力落后的国家逐步走上统一、完整、国防巩固、经济发达的道路。清代有所谓“康乾之治”的盛世之称,这与康熙肇基开创之功是分不开的。纵观其一生,政绩累累,建树宏伟,史书昭然有著。康熙从小就喜欢读书,“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分,乐此不为疲也。”(《清史稿·……
岭·格萨尔史诗的诗律
1992年 03期
作者: 亚历山大·费多代夫
藏族文学非常深广,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旨是与佛教或本教传说相关联的文学(应该提及,论述传统科学如五明的少量专文除外) 第二部分,准确地说,是道歌、赞词、祈愿文、戏剧和一些具有小说作法的传记,首先是故事和史诗等组成的文学。(石泰安1972,252) 在西藏人中间最为流行同时被学者考察最多的西藏史诗是岭·格萨尔史诗。它的起源虽然还没有搞清楚,但大致可以说,史诗的大部分肯定是起源于东北藏的游牧部落中间。但这绝不排除许多母题源于中国藏区之……
哈萨克英雄史诗的结构模式与情节母题
1992年 03期
作者: 穆塔里甫
英雄史诗作为篇幅宏大的民间艺术体裁,其结构形态的组合也显得极为重要。从哈萨克英雄史诗的结构模式来看,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结构层次和稳定的秩序,而且每一层次都具有相对固定的情节母题。本文将从英雄史诗的叙述程式,分析其结构层次,并试理出每一层次中所具有的共同的情节母题。谈到文学实体的构成模式,以罗曼·英格尔登为代表的层次推演式结构批评认为,其前提是把文学实体各要素划分成单向延伸……
白族“大本曲”与佛教文化
1992年 03期
作者: 赵橹
白族民间流行的一句谚语说:“三斋抵一曲”。这里所谓的“斋”,系指佛教的法会、水陆道场之类 而“曲”者,则指唱“大本曲”活动而言。从而可知,在白族民间的传统意识中,认为唱“大本曲”活动,是与佛教寺院中的法会、诵经、做道场等等活动等同 就其功德效果而言,甚至是唱“大本曲”大于佛教的斋戒、法会活动。那么,白族的社会意识中,何以产生这种传统观念呢?这就不能不考校白族唱“大本曲”活动之所自,及其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了。
一部不容忽视的古籍作品:《莲花生大师传》
1992年 03期
作者: 洛珠加措
近年来,对于藏族史诗的研究,已在国内外藏学界形成一股热潮,但是藏族长篇诗作《莲花大师传》的研究领域却至今少有触及,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事实上,作为藏族文学中具有永久魅力的典范作品,《莲花生大师传》是一份了解藏族历史,研究藏族群体性格、民族心理的宝贵资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下面我就《莲花生大师传》的内容、风格、版本流传情况等作一介绍,供学术界诸同仁参考。
法式善与乾嘉诗坛
1992年 03期
作者: 魏中林
在我们久已习惯于顺着“文字狱”高压下这一视角来描述清代乾嘉文化的所谓“畸形”发展的过程中,确乎忽略了这样一重显而易见的重要现象——民族文化在有清一代空前的历史交融。如果没有对以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统治地位而形成的这一突出文化交融状况的充分把握,则还远谈不上对清代文化及其意义的全面描述和客观估价。也就是说,随着观照视角向各民族文化在清代特殊历史进程中交融的规模、方式和深度更多移转后,将必然引致就已然评价的重新体……
族源·战争·迁徙·部落·民族——苗族《蚩尤传说》的文化史价值
1992年 03期
作者: 杨鹓
基于苗族文化的“无字”特征,有关其古代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状况的记述和描绘,就无法通过书面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给苗族传播和保存自己的历史史实增加了困难。然而这种“无字”的文化环境,反过来亦刺激了苗族口头艺术的发展。从古到今,苗家都把“学歌记俗”放在生活的首位,要求子子孙孙人人能唱能诵,个个懂规循礼 倘有个别“不学无术”者,少不了要当众受到长辈们的惩罚,被披上蓑衣给能唱善吟者们当马骑。这种看来似乎有些荒蛮的勒令强学之礼规,使得苗族得以用口头文艺等形式……
苗语诗歌格律发展初探
1992年 03期
作者: 李炳泽
诗歌的格律是发展的。有文字记载的语言,其诗歌格律的发展变化一目了然,而没有文献的语言,其诗歌格律的古今变化却鲜为人知,需要我们去研究。苗语有湘西、黔东、川黔滇等三种方言,各方言的诗歌格律很不一致,有押韵、押调、对仗三种,于某一方言中单独存在或交混使用,如黔东方言中能唱的诗歌格律是押调,而只诵的则是对仗,在一种叫“迭句歌”的诗歌中押调和对仗同时出现,湘西方言则奇句与奇句押韵又押调,偶句与偶句押……
中国民俗学者出席国际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第十次代表大会
1992年 03期
作者: 继宽
1992年7月4日至12日,国际民间叙事文学学会(ISFNR)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市举行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国应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席顾问贾芝、组联部负责人王炽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刘铁梁、汕头大学讲师李扬博士等五人。这是中国学者继三年前参加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之后,第二次出席该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会议。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50余篇,选题均……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