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92年>02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时代情绪的礼赞与中国良知的宣泄——马宗融《拾荒》主旨界说 1992年 02期
作者: 导夫
从来没有一种时刻,象社会的大裂变、大震颤那样,将芸芸良知未灭的中国文化人的命运与社会历史的律动紧紧捆绑、纠合到一起。五光十色的中国文化人置身于社会大变革的焦点上,他们在动荡中选择,他们心灵的探求历程自觉或不自觉地折射在社会历史的三棱镜中,形成各种或明或暗的色谱。马宗融无疑是属于那种明亮色块中的一束。他所生活的那个全民抗战、争取解放的时代的主体精神与主导意识,使那时期的文学艺术的视角与蕴含大大地加以升华与扩充。激动的时代使文学艺术家们亦处于深深的激动之中。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指出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永远不会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安闲地坐在奥林比亚的高峰……
汉族及西南少数民族传说中的诸葛亮南征 1992年 02期
作者: 李福清 白嗣宏
不久前中国西南地区记录的少数民族传说提供了研究《三国演义》与民间传统相互关系的完全崭新的材料。这些传说录自贵州和四川的苗族,云南省彝族、傈僳和傣族以及与彝族血缘相近的羌族(其记录地点未指明)。这些传说都与《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有关。故事讲的是诸葛亮讨伐南方外族人和征战南人首领孟获的事。汉族的大量传说讲述诸葛亮的童年、获得惊人智慧的情况,他的用兵妙计。少数民族传说不同于此,不是把诸葛亮描绘成魔师,而是描绘成独特的文化英雄。《诸葛亮与傈僳》这篇传说叙述诸葛氏的业绩和傈僳族本身起源有关的故事。诸葛亮无力战胜南方部落,于是召集了一群能工巧匠。他们用泥巴捏出了许多兵士。(这里使人油然想起公元前三世纪为秦始皇陵...
少数民族文论家论语言的本质特征 1992年 02期
作者: 哈斯朝鲁
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家对语言的本质特征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如果我们系统地考察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的本质和特征,可以进一步认识各个民族文学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有利于真正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一人是类的存在物。语言是将人类联为一体的纽带。语言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作为人们彼此交际、交流思想、交流经验、交流知识和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的工具而服务于社会。所以,它具有社会性的本质。傣族学者祜巴勐说:“有了人类的劳动,才有人的语言 有了人的语言……
遗山诗论辨微二题 1992年 02期
作者: 陈长义
对于遗山的诗论,尤其是《论诗三十首》,七百余年来,笺注、阐释者甚众,研究成果颇丰。使我们多所借鉴,但仍有某些部分值得进一步发微辨正。本文试举二例,意在经过探索求得新的共识,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份珍贵遗产。一《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云: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各种笺注和理论著述都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从未发生过异议。但对元遗山在这首诗中强调的重点究竟是什么,似乎并未把握得很准确,因而对它所蕴涵的理论意义也就发掘得不够。
彝诗有韵论 1992年 02期
作者: 王冶新
一、问题的提出诗歌有韵(至少以有韵为主)本来是世界各民族的通例,彝诗应不例外。那么我们在此提出彝诗有韵还是无韵的命题来,具体意义何在? 问题在于,老彝文并无“韵”的专用字,而只有一个无所不包的“音”字,声音、音响是音,“音韵”也是音。这是事实,在阿买妮《彝语诗律论》“注18”中,我们早就声明过了。可是奇怪,在我们译注整理的《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论彝族诗歌》这三本古典诗文论集中,为什么又“韵”字连篇,处处都在读“押韵”呢?是的,这的确是一个似乎矛盾的现象。惟其如此,所以“彝诗有韵”这一命题才有必要加以论证。此外,近来在公开出版物上,有的同志的确主张彝诗无韵,这显然是对我们译注的《彝族诗文论》等书处处有“韵”...
读景颇族青年诗人晨宏的诗 1992年 02期
作者: 梁玉锦
在南方的土地上,有一个民族,他们曾经身着鸟的羽衣,学作鸟的动作,为太阳而舞,这就是景颇族。作为景颇族的一员,晨宏写景颇族有关鸟的神话传说方面的研究论文,也写有关鸟的诗歌 晨宏总把自己当一只鸟来看,于是,对晨宏的诗,不妨当作一只鸟的歌来读 他那本不久即可面世的诗集其题目便是《一只鸟的歌》。晨宏从小生长在景颇山,生长在极其丰富浩瀚、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中,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他的诗,是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理想追求的坦诚抒发。在《我的歌》一诗中他这样唱道:……
朝圣者的沉思——论壮族诗人韦其麟 1992年 02期
作者: 杨长勋
一、民族的朝圣者这是一位民族的朝圣者,一位土地的崇拜者,一位民族文化的拥抱者。他象宗教节日里朝圣者前往圣地朝拜神灵一样朝拜自己的民族,他象农民式地崇拜他脚下的土地,他象拥抱母亲一样拥抱民族的文化。我称之为具有沉思意味的民族朝圣者,他的诗歌我则称之为一个民族朝圣者的思绪。回顾壮族诗人韦其麟的整个创作,从叙事诗《玫瑰花的故事》到长篇叙事诗《百鸟衣》,从长篇叙事诗《凤凰歌》到叙事诗集《寻找太阳的母亲》,从抒情诗集《含羞草》到散文诗集《童心集》和《梦的森林》,无不流露诗人这种朝圣般的艺术真诚。任凭世界风云的变换,任凭命运的坎坷曲折,任凭人生的种种际遇,都不能改变诗人的初衷。
从矿工到士兵的人生记录——李乔早期创作述评 1992年 02期
作者: 李丛中
在人们印象中,李乔是以其长篇巨制而登上文坛的。故谈论到李乔的作品时,一般只涉及他的《欢笑的金沙江》(三部曲)、《未完的梦》、《彝家将张冲传奇》等长篇小说。他解放后的许多散文和报告文学,多不为人们所重视 而他解放前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则更可以说是鲜为人知了。实际上,早在三十年代,李乔就开始提笔创作。他那些虽拙朴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作品,不但记录着李乔苦难与奋进的人世,而且反映着旧中国的一个侧影。李乔正是沿着他解放前的这条崎岖的创作道路,而登上他解放后创作的峰巅的。可惜的是,李乔早期的作品由于散见于以前的各种期刊杂志上,人们无缘去拜读 加之李乔有“悔其……
木斧论 1992年 02期
作者: 古远清 达流
一回族诗人木斧,从他1946年发表作品算起,迄今已整45年。这听起来有些漫长的诗龄,在今天或许不意味着一种荣光,而可能被视为“落伍”“过时”一类,因为十年前开始崛起尔后接连崛起于诗坛的一批批青年诗人,在拥挤的诗坛上争先恐后地放射着光辉,中年和老年的诗人们常被礼貌而不经意地推挤到了一边。我们对今日诗坛现状并非不满。我们的动机是想在揭开木斧诗心之前,大致确立他所处的诗坛坐标及坐标参照系,倘若把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撇开不论,将四、五十年代成长起来与新时期跻身诗坛且共存于今日诗界的诗人们作一番对比考察,那将是理解木斧及他的同辈的一个契机。
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述要 1992年 02期
作者: 黄绍清
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辽阔的文学海洋里,少数民族不但有过众多的文学创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剧本 而且产生了自己的文学理论家,撰写了不少独有见地的文学理论文章和著作。我国古代文论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少数民族的文论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及其它原因,中国少数民族文论作家产生得较晚,直到约当于南北朝时期,彝族的举奢哲写了《彝族诗文论》,阿买妮(女)写了《彝语诗律论》,中国文论史上才算有了少数民族的文论作家。他们大体与刘勰、钟嵘同时,即生活在公元五世纪末至六世纪之间,距孔子则晚近约一千年。
试论新疆地区神话的特征与功能 1992年 02期
作者: 李竟成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演化、人类起源以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原始理解的最早记录。它“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是人类早期文化的一种凝结。在浩如烟海、源远流长的世界神话中,中国神话以其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两大神话格局而独放异彩。新疆地区神话基本属于昆仑神话范畴,它包括自古以来生活在我国西域地区(主要指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各少数民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蒙古、锡伯、塔塔尔、……
藏族乌龟神话及其神秘主义宇宙观散议 1992年 02期
作者: 孙林 保罗 张月芬
藏族的乌龟神话现在国内还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材料较零散,很不好统一。乌龟是一种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的有甲类爬行动物。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属亚寒带与大陆性高原气候类型,不适合乌龟生长。只有藏东南的察隅,东南的迪庆、东部的甘孜、阿坝还有甘南等地气候温和,有乌龟的踪迹。因此,藏族现在流传的一些乌龟神话在这些地区多一些,青藏高原腹地各部族有关传说相对较少。
和风细雨抒逸情——韦纬组散文集《绿柳情思》浅谈 1992年 02期
作者: 林建华
在广西涌现出的壮族散文家中,韦纬组的散文是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的,其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浓厚的平民意识以及朴素自然的抒情风格。散文说到底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自然显现,有什么样的心地,有什么样的智能,就有什么样的散文。所以,散文在文体观念上,对作家没有太多的意义。小说也好,诗歌也好,它可以随着文体观念,变化出种种手法,而散文却从来没有这种时髦。散文是不由你刻意为之便可成功的,而只受影响于你的学识、品格。所以国外有的理论把散文称为“外圈文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公认散文的无技巧性。如果散文真的有技巧的话,那么这种技巧更多的是表现在人生观的层次上面,人生层次高,散文的品位也就高,散文就是这么一种特殊的艺术,它与人生几乎是完全等...
唱自云岭好歌音——读诗集《云岭短笛》 1992年 02期
作者: 贾羽
1 回族诗人马瑞麟的第五本新诗集《云岭短笛》,1988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诗集收录了老诗人新近创作发表的九十七首短诗,分“祖国恋歌”、“沙甸情思”、“塞上曲”、“帕西傣四章”、“杜文秀四题”、“大回山印记”、“云岭短笛”、“猎歌”、“时间之歌”、“飞鸟篇”、“遥望篇”、“沉思篇”、“乡情篇”、“北京抒情”十四章,表达了老诗人热爱生活、珍惜时光与追求真善美的愿望。《云岭短笛》的整体风格是:抒情性、行吟性、民族性。
土库曼诗人马赫图姆·库利 1992年 02期
作者: 钦吉兹·艾特马托夫
远在蒙古大军进入中亚以前,在古老的土库曼斯坦就已经有了自己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珍品并和外部交流。十一世纪初叶,突厥文字、文化的卓越缔造者尤苏波·博拉萨贡斯基、马哈茂德·卡贾尔斯基以及当时这些智人的众多仰慕追随者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遭受蒙古大军重创之后,我们的各种发展被远远地抛在后边,为了中世纪土耳其斯坦文化的重新出现,诸如中世纪的纳沃伊、巴布尔、阿里·霍列兹米、鲁达科·穆尔拜克等不朽史诗的出现,人们花了大约五百年的时光。
撒拉族文学刍议 1992年 02期
作者: 马成俊
大凡每个现代民族的文学,都可以分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领域,撒拉族也不例外。据史书记载和该民族中广泛流传的历史传说,她是一个于公元十三世纪由中亚撒马尔罕迁徙来,并与青海循化地区的世居民族融合形成的一支独立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体。从形成直到现在,大约有七百年左右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由于因迁徙而造成的文化断裂(尤其是土尔克文字的失传),致使这个民族的文学,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六百五十多年中,仍然只是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口耳传承,没有出现自己的作家,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作家文学作品了。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