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92年>0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首届民俗学会暑期研修班在芬兰举行 1992年 01期
作者: 乔津
首届民俗学会暑期研修班按原定计划于1991年7月29日至8月14日在芬兰举行。有30位学者和1位观察员参加了这次由土库大学主办的活动,他们来自24个国家,其中9人来自西欧和北欧,9人来自东欧,7人来自亚洲,3人来自非洲,北美和南美各有2人和1人参加。研修班的14位教师则分别来自丹麦、芬兰、德国、印度、挪威、瑞典和美国。这项计划的最突出特点,大概是要算它的全球性了。它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倡议而筹办的。研修班的主题是“民俗学的进展”。具体学术活动有下述几个方面:1)讲座和讨论2)参加者提交报告及对其展开充分讨论3)田野作业技巧……
谭亚洲和他的现代乡土作品 1992年 01期
作者: 张燕玲
谭亚洲,在当代作家中,可谓名不见经传,然而他却是毛南族屈指可数的作家之一。他二十几年固守着他的那片绿色土地——那块有挟着山风而飞的山鹰和灰鹞子、散发着毛南菜牛肉郁香的绿色土地,因而收获了只在这块土地才会获得的果实。他从1965年开始发表诗歌,文革中断创作,1979年他又重新笔耕,先后发表150篇(首)作品。其中有诗歌、小说、民间文艺理论等等。他钟情于这片绿色的土地,这绿荫也就庇护了他,使之成为颇具特色的乡土作家。乡土文学,习惯认为是一种强调地方背景的故事性很强的小说,它的结构方式与传统的章回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相承关系。谭亚洲的小说与一般乡七文学相似之处只在于:都以某一地方地理环境、风俗人情作为基本材料。但最根本的还...
论吐蕃文学的崛起 1992年 01期
作者: 吴伟
纵观藏族社会的历史,吐蕃王朝是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藏族文化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生机。文学(指作家文学)这一文化的分支也随着文化的繁盛跨入了它的童年期。吐蕃时期所产生的文学,不仅重要,而且令人惊叹。经过社会的大动荡、部落间的战争之后,崛起了一代藏族文学的奠基人,他们以满腔热诚,孜孜不倦地从事那些久经忽视的高级的精神活动。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时期的文学虽尚未脱童稚,却展示了惊人的生命力。在此我们讨论吐蕃文学的崛起,对藏族文学的产生、繁荣及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六合奇谜的认知——口承文化的原始物态观 1992年 01期
作者: 王亚南
前后左右为四方,四方上下即六合。日月经天,风雨荡地,这一乾坤世界的万千气象,皆存现于这个六合空间之内。六合之域并不是封闭的,然而也不无域限。现代宇宙学的观测范围已十分广大,但也不过扩展到距地球数百亿光年的地方 古代人类的视域则更为有限,仅仅局限于所谓“天地四方”。六合之外是怎么一回事?《庄子·齐物论》早已明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现代宇宙学却期待着人类观测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以开拓眼下未知的新世界。古代人们目力所及的六合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人们对六合之中各种事象的观察也以大地为立足点。在今天,这种地球中心观仅只是一般民间常识,而与科学结论相悖 在古昔,这却被当成了千真万确的事实。六合以地球为中心,因而有...
高昌回鹘汗国时代的维吾尔佛教文学 1992年 01期
作者: 郎樱
公元840年,维吾尔人在漠北高原上建立的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所灭,大批维吾尔人西迁,其中的一支迁至吐鲁番盆地,并在那里创建起高昌回鹘汗国。这个汗国的疆城不断扩展,以吐鲁番为中心,东抵甘肃,西接葱岭,南邻于阗,北界天山,雄踞西域的东、南部。吐鲁番自古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交叉之地,得惠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它距中原汉地较近,积极推进与中原的贸易往来,高昌回鹘汗国的生产不断发展,经济日渐繁荣,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领域呈现繁盛局面。高昌回鹘汗国从公元九世纪中叶建国起,至十三世纪初臣服于成吉思汗,历经三百余年。这一汗国不仅在维吾……
宗室盛昱与《郁华阁遗集》 1992年 01期
作者: 银长双
清代宗室文人盛昱,对不少人来说并非完全陌生,因为他编有《八旗文经》,但大多数人的了解恐怕也就仅限于此。因有关的资料很少,对盛昱身世和诗文的分析、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由于盛昱在清代满族作家中居于比较特殊的位置,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研究清代满族文学,就不得不提到盛昱。一盛昱(1850——1899),字伯熙(又作伯希、伯羲、伯兮)、伯蕴、韵莳,号意园,爱新觉罗氏,满洲镶白旗人,肃武亲王裔孙,肃恭亲王永锡的曾孙。其父恒恩,字雨亭,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母博尔济吉特氏,“通五经,能诗”,著有《芸香馆遗诗》。
《格萨尔王传》的神灵系统——兼论相关的宗教问题 1992年 01期
作者: 丹珠昂奔
一、从宗教问题谈起以前的《格萨尔王传》研究中,宗教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而棘手的课题,“抑苯扬佛”和“抑佛扬苯”一直是两种代表性观点。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各执一端,谁也没有说服谁,学术界因此也没有公认的定论。我以为宗教、史实、神话是构成《格萨尔王传》的三块基石。没有宗教,格萨尔就没有灵魂 没有史实,格萨尔就没有社会历史环境 没有神话,格萨尔就没有无比的力量和新鲜活泼的生命色彩,也就没有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因此,目前致力于解决《格萨尔王传》研究中的宗教问题,将大大有助于《格萨尔王传》研究的深层掘进。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格萨尔王传》……
《江格尔》中的佛教文学因素 1992年 01期
作者: 宝音和西格
《江格尔》在蒙古民众长期流传的过程里,在没有“定型”时期,和其他民间文学一样,接受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不断充实和发展其情节内容。蒙古族皈依佛教后,有学问的蒙古喇嘛们翻译了很多印藏佛经和佛教文学作品,特别是原为民间文学后被佛教所利用的作品,不仅以蒙文、托忒文等文字形式出现,在民间口头上也广泛流传。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母题通过民间艺人,影响和丰富了《江格尔》和其他各类民间文学作品。我在本文里,对在印藏佛教文学作品和《江格尔》中经常出现的某些同类母题做简单的比较,试图说明《江格尔》的某些母题的源渊。
蒙古人藏文创作概述 1992年 01期
作者: 格日勒图
数百年来,许许多多蒙古文人涉足历史、语言、文学、哲学、医学、历算等领域,以藏文撰写出诸多作品,其中,诗歌创作成就尤显卓著。我们常常看到,由于社会历史的种种原因,一个民族的有识之士除了以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外,还运用其它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字写作,以充实自己民族的文化。象蒙古族那样利用与其毗邻的他民族语言文字丰富自己历史的民族,世界上可以说为数不少,然而,如此成功地借助于他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本族文化历史的,在毡乡民族之中实属罕见。以内蒙古大学王叔磐教授与孙玉瑧副教授为首的一些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
桃太郎的故乡 1992年 01期
作者: 伊藤清司
一、桃太郎的原形论这篇论文的题目,不言而喻,是仿照关敬吾的大作《桃太郎的乡土》,特别是受到柳田国男《桃太郎的诞生》这篇著名论文的启发而确定的。柳田在这篇最早的正式故事研究的论著中,认为该故事的主题就是主人公的异乎寻常的出生。即认为从漂流而来的桃中出来,或是由吃了桃子的老夫妇生出来神童这一情节,乃是该故事的主要母题。对于小神童的异乎寻常的出生,柳田称其“只存在于信仰者居住的范围之中,也才由此诞生了桃太郎的故事,至于以后的各种变化,只不过是单纯地成长乃至衰老而已。”以求用我国固有的以“小小儿”神信仰为母胎的“继承论”来加以解释。在另一处,柳田还谈到,“切开桃子,有孩子从中生出的故事,似乎在日本以外的国家是没...
女性的骄傲——简论畬族机智人物故事 1992年 01期
作者: 陈华文
畲族是一个散居于我国东南的闽、浙、赣、粤、皖五省山区,半山区的少数民族,现有63万多人口(1990年统计),大部分居住在福建和浙江。浙江有畲族人口17万多人,是浙江境内居住着的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的机智人物故事就搜集于聚居于浙江的畲族之中。畲族机智人物故事与其他机智人物故事相区别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是一位女性。故事通过她在日常生活中与财主老爷、县官、无赖们的较量,表现她的聪明、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机智、幽默。有趣的是,这种代表畲族女性乃至畲族人民的聪明机智的故事主人公不止一个。在浙江丽水地区搜集到的是关于一个叫秋妹的聪明的泼妮崽(姑娘)的故事,而流传于金华兰溪市的则是一组关于蓝……
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宏观认识 1992年 01期
作者: 佟中明
新疆是祖国多民族居住地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曾使得东西方诸文明国家的文化艺术、语言文学以及科学、哲学和宗教等荟萃于新疆和中亚的广袤地域。因而,这一地域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之美誉。早在1929年,苏联考古学家在戈尔诺阿尔泰地区乌拉千河畔,发现震惊世界的巴泽雷克古墓群(苏联学者波塔波夫分期,巴泽雷克文化时期在公元前5—3世纪)。在这一古墓群的随葬物品中,有中国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包括用彩丝线刺绣的凤凰图案)、各种玉器、漆器和青铜器(其中有“山”字纹青铜镜)。对此苏联学者C.N.鲁金科说:“考古发掘材料已经证实的中国与苏联阿尔泰居民的最早的关系是发生于公元前1000年的中...
建构小说的生命形式——高深小说论 1992年 01期
作者: 刘树元
高深是位崛起于东北沈阳,以后又辗转到西北银川的回族知名作家。他首先是一位诗人,现已出版的诗集有《路漫漫》、《小哥俩》、《大西北放歌》、《大漠之恋》等等。我在这里要谈论的是他的小说,而知晓他的诗人身份对把握其小说感受方式,解读其小说蕴意,无疑会有很大帮助。作为一位小说家,他的《军人魂》曾获第二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的中篇小说一等奖,《清真寺落成的时候》获得《朔方》1982年优秀小说创作奖。这些作品是他创作生涯中的朵朵浪花,它们以独具的艺术特色,给我们带来阅读的喜悦,至今仍在激动着关注其创作情况的评论界和热情的读者。
内蒙古大学第二次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市召开 1992年 01期
作者: 布库楚惕
一九九一年八月三十日至九月三日,内蒙古大学第二次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有百余名中国学者和来自苏联、蒙古、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四十余名外国学者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共提交了一百三十一篇论文。就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切磋和交流。从总体上说,近年国内外的蒙古文学研究,已经在搜集、整理、出版、研究文学遗产方面作出了突出成就。以史诗为例,国内有学者统计,中国已正式出版了60部蒙古英雄史诗。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娜仁图雅报告说,蒙古境内累计发现发表英雄史诗373部(含异文变体)。德国学者瓦·海西希提供的数……
藏族古典小说三探 1992年 01期
作者: 耿予方
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执政,在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族群体的同时,很快创制并推广了藏文,随之有了藏族的作家文学。纵观藏族作家文学一千多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它基本上是以史传文学为主线、佛学思想起支配作用、僧俗上层学者独占文坛、配合藏族社会的风云变幻走过来的。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文史哲三者合而为一,是藏族古代著作家一种长盛不衰的表达形式和文学现象。冲破这种根深蒂固的写作传统,以纯文学姿态问世的震撼人心的名……
试论历代苗族文人诗歌 1992年 01期
作者: 祝注先
一尝读《苗族文学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苗族部分,于古代、近代都只述及神话传说、故事民歌之类,文人创作只字未提。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在建国以前的漫长岁月,苗族没有文人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的文人文学状况,足以反映出这个民族文学发展的整个情貌。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的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忽视文人文学之为偏颇。他们说:“过去在一……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