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91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比尔巴尔与阿凡提
1991年 02期
作者: 薛克翘
一、缘起阿凡提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无论是在电影、电视里,还是在舞台、书刊上,都不时有阿凡提的身影出现,他奇特的形象,机智的话语,幽默的个性,赢得了亿万人的喜爱,也引起了一些民俗学研究者的重视。阿凡提故事最早在我国新疆一带(尤其是维吾尔人中间)流传,后来被译为汉文,开始在汉族人中间流传。而关于阿凡提故事更深更广的国际背景却很少有人提及。在我国,到目前为止,从对阿凡提其人、阿凡提故事研究的情况看,成绩突出的要首推戈宝权先生。他阅读了苏联、……
生命的告白——读蔡测海小说的感受
1991年 02期
作者: 龚曙光
A.蔡测海从湘西大山里走出去的那一年,正好我从山外走进来。后来,他去了京城,我去了齐鲁。我上北京找他,他总是回了山里 他进山里找我,我又总是出了山外。经历了太多的东奔西跑南辕北辙失之交臂之后,在一个夏日的黄昏,我们终于坐进了山里小城的一家酒吧。其实,我们也没谈什么。沉默中,彼此相视着坦诚而(赤及)然一笑。大抵两人都在想,我们这样羁旅萍踪疲于奔命,究竟在找些什么?……
南方不寂寞——壮族当代散文创作一瞥
1991年 02期
作者: 郭辉
在壮族当代文学的河流中,小说是浪头,始终在追赶社会变化的新潮 散文则是潜流,不喧哗声闹却穿岩绕嶂,将激情深埋于平和的水面,又时有惊世之涛。要是再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就会发现:“文革”前就初露端倪的壮族当代散文,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发展迅速,成就辉煌。因此,研究壮族当代散文创作,有益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壮族当代文学发展的全貌。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性嬗变
1991年 02期
作者: 关纪新
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漫长的文学发展道路上,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是一个姗姗来迟的概念。这个概念的迟到,究其原因,大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上虽然也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少数民族,出现过自己的作家创作活动,却向来难以获得汉民族雄踞的中原正统文坛的充分的正视和认定 二是,在那相当久远的历史跨度之间,我国现有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的绝大部分,又的确不曾有过自己民族的书面创作。于是,人们在谈起少数民族文学的时候,常常只是提到一些民族的民间文学成就,却习惯性地忽略了少数民族的作家文学。
《蒙古文学(13—20世纪初)》出版
1991年 02期
作者: 申
由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德·策伦索德诺姆撰写的《蒙古文学(13—20世纪初)》,已经与国内读者见面了。该书计839页,蒙古文,根据蒙古人民共和国人民教育部教课书刊联合审定处1987年乌兰巴托版转写,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计四编二十章,简介如下:……
民间瑰宝 熠熠生辉——《巴拉根仓故事集成》散论
1991年 02期
作者: 白云
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体。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无可争辩地证明了这是一条真理。公元十三至十五世纪产生和流布于我国北部大草原的巴拉根仓故事,以它出类拔萃的思想性和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对于在它之后诞生的蒙古族作家,潜移默化地产生巨大影响并起着促其走向成熟的催化作用。《巴拉根仓的故事》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是与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藏族的《阿古顿巴的故事》等相媲美的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的精髓,有着作家文学不可企及的光彩。
《民族文学》小说十年述评
1991年 02期
作者: 岑献青
如果说,《民族文学》小说十年,是中国少数民族小说十年的缩影,大约并不言过其实。作为唯一专门发表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国家级刊物,十年来它发表了各少数民族作家的大量作品,比较集中的显示出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实力,无论将来谁来写这段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都不能不以《民族文学》发表的作品作为佐证。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小说创作在自己的道路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而《民族文学》小说十年正是这段发展历程的……
彝族古代文论家论文艺的社会作用
1991年 02期
作者: 何积全
当人类跨进阶级社会的门槛以后,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历代的思想家、文论家几乎都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强调文艺的功利目的,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孔子曾对文艺的作用作过阐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就是说,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使人产生美感 能帮助人观风俗之盛衰,能团结、教育人,能劝善惩恶、针砭时弊。当然,诗歌的这种“兴”、“观”、“群”、“怨”,归根结……
《边城》主题考
1991年 02期
作者: 城谷武男
《边城》及其评价《边城》于1934年11月到第二年4月分十一次在《国闻周报》上连载。这个作品是作家结束创作的习作期进入丰收期的一部非常成熟的中篇小说,艺术品位相当高,系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家对自己作品的态度,就象沉着的母亲对儿子的态度一样,盲目的爱不对,但当儿子受到世上不公平的待遇时则挺身而出,起来保护。沈从文为维护作品真正的风采,在《边城题记》及《〈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里将人们对《边城》的误解作了决死的……
再论《江格尔》的产生时代
1991年 02期
作者: 仁钦道尔吉
关于《江格尔》的产生时代,一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苏联学者斯·尤·涅克留多夫曾系统地介绍过苏联和西方学者的观点。尽管那些学者的看法有差异,但他们把《江格尔》产生时代的上限划在十三世纪以后,下限在十八世纪以前。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者把这部史诗的时代往前追到公元六世纪,甚至公元一世纪左右。于是研究者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大了。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简述
1991年 02期
作者: 扎布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于1991年1月8日至10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的《江格尔》研究专家学者,从事《江格尔》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的专业科研人员和编辑,以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等近百人。中国《江格尔》研究会,是在我国《江格尔》史诗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研究队伍初具规模,研究工作取得相当成果的条件下,经过近两年的筹备,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其宗旨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团结组组从事中国《江格尔》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
“旋转乾坤,只要大刀长斧”——贡桑诺尔布诗词创作评述
1991年 02期
作者: 席永杰
在蒙古族近代史上,有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就是被当时人们誉为“龙塞开风第一人”的贡桑诺尔布。他不仅以卓著政绩斐声大漠南北,即以诗名而论,也为寒外文坛一代宗主。贡桑诺尔布(1872——1930),姓兀良哈氏,字乐亭,号夔盦,清卓索图盟盟长、喀喇沁右旗扎萨克郡王、中国同盟会会员。贡王出生在一个世袭王公家庭。父亲旺都特那木吉勒郡王是位诗人,有《如许斋……
民族生态环境与文化背景中的小说
1991年 02期
作者: 赵小琪
自从地球上第一次响起了“杭育、杭育”的悠扬激越的音响,地理环境就以其不可或缺的旋律加入到整个文化史的乐章中,无论古今,它对人类性格的铸造作用是一直存在着的。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作用,便使文化这个系列乐章具有种种特殊的区域色彩。
侗族歌谣审美意识浅谈
1991年 02期
作者: 吴浩 卜蓬
侗族歌谣的母体,是侗族先民的原始劳动。侗族先民在围山打猎、围渊驱鱼、伐木拉山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最初的艺术——耶歌。至今流传在湘、黔、桂毗邻地区的原始耶歌,有《捕鱼耶》、《围猎耶》、《拉山耶》等。耶歌内容大都极为简单,如《拉山耶》:“(领)呀罗号/(众)嘿确/(领)拉大木罗/(众)嘿确/(领)脚跟脚罗/(众)嘿确呜/嘿确耶/嘿确/嘿确/嘿确/……”一首耶歌其实就是一句话:“拉大木,脚跟脚”。反复出现的是没有确切含义的纯属鼓动情绪的词句:“嘿确!嘿确……”。用今……
《西域研究》(季刊)创刊
1991年 02期
作者: 乔津
由新疆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西域研究》今年创刊了。它的发刊词中说:“古称西域的我国新疆地区,历来是多民族的聚居之地。草原的游牧民族和绿洲的农耕民族都曾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他们或纵横驰骋,或建城郭而居,留下了波澜壮阔扑朔迷离的史迹……西域历史文化作为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之加强研究,更显得迫切和重要。自然人们所期待的这种研究,是指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在材料翔实的基础上,力……
《蒙古秘史》成书750周年国际学术社会在乌兰巴托举行
1991年 02期
作者: 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6月20日在巴黎召开的第131次执委会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如下决议:《蒙古秘史》在艺术、美学、文化及语言上的价值,在蒙古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人类精神财富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1990年是《秘史》成书750周年,建议各成员国进行广泛的纪念活动。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和建议,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与国际蒙古学协会共同于1990年8月13—18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市举办了“《蒙古秘史》成书7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来自苏联、蒙古、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民主……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