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89年>05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玛纳斯》的叙事结构 1989年 05期
作者: 郎樱
叙述学是现代西方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本世纪初,美国文学评论家亨利·詹姆斯注重研究文学作品的叙述角度以来,不断有人对文学作品的结构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自六十年代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兴盛以后,对于叙事作品结构的研究形成高潮。目前,国内外史诗界对于史诗产生时……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民族学原理的结合——关于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思考 1989年 05期
作者: 扎拉嘎
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发展,民族文学理论的研究也日益得到重视,有了新的发展。仅《民族文学研究》,从八三年创刊以来,就先后刊登数十篇关于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文章。此外,在《民族文学》、《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和一些省、市自治区与民族文学有关的刊物上,例如内蒙……
蒙古英雄史诗情节结构的发展 1989年 05期
作者: 仁钦道尔吉
自本世纪始,研究蒙古英雄史诗的各国学者日益重视对英雄史诗情节结构的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已经作过介绍。如1978年联邦德国著名蒙古学家瓦·海希西教授在波恩主持召开了第一次蒙古英雄史诗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详细地介绍了尼·波佩(1937年)、特·布尔查诺娃(1978年)和阿·科契克夫(1978年)对蒙古史诗情节结……
从《格萨尔王传》管窥藏族宗教信仰及民俗 1989年 05期
作者: 央金卓嘎
卷帙浩瀚繁复、内容博大精深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所体现的宗教信仰,有的认为是本教,有的认为是本教与佛教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藏传佛教。国外著名《格萨尔》专家白玛次仁则认为:“当我们考察岭·格萨尔产生的情况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在古代西藏的本教时期和‘第二次改宗’的过程中佛教传入西藏时出现的。”……
神话的原始艺术特点——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1989年 05期
作者: 孟慧英
这里所说的“原始艺术”概念建立在两个方面的意义之上,一是指神话产生及主要传播时代的原始性,二是指神话在艺术自身发展上所处的萌芽、幼稚阶段。神话是原始社会集体的幻想产物,也是人们的原始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亦可称为混融性的原始科学。艺术、哲学、文学、历史、科学、宗教、政治思想等社会意识形态都把……
略论《格萨尔王传》的流布 1989年 05期
作者: 杨恩洪
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版本,并仍在群众中口传的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不仅在国内藏、蒙古、土等民族中广泛流传,而且流传到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卡尔梅克蒙古地区,以及喜玛拉雅山南麓的邻近国家,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论藏族情歌 1989年 05期
作者: 王克勤
人类社会中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一种非常奇妙、非常复杂的感情。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婚姻形式的演进而逐渐产生的。情歌,作为表露男女之间倾慕、思念之心的歌,也只有随着爱情的产生而产生。虽然那时男女之间的爱情常常受财产和权力的支配而被窒息,那时的情歌也不免是虚幻的憧憬和哀怨的悲歌。但它毕竟代表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一种抗争的社会心理。
谈谈日本的纳西族文学研究 1989年 05期
作者: 白庚胜
一比之欧美,日本的纳西文化研究不能不说是起步迟迟。当西田龙雄于1966年出版《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文化》这部奠基性著作时,欧美学者已经在纳西文化研究园地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从本世纪初起,一批批美、德、荷、法,意等国学者便深入不毛,踏上了玉龙山下那片神奇的土地,洛克博士更是旅居丽江,“参与观察”纳……
满族说唱文学《尼山萨满》考 1989年 05期
作者: 宋和平
一《尼山萨满》传说,由于流传民族和地区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异文。从记录传说的文字来看,有三种情况:一是满文手抄本 二是汉文手抄本 三是最近几年的汉文印刷本。这众多的《尼山萨满》异文,都未注明它是讲述还是说唱,所以,我们要探讨的首要问题,就是《尼山萨满》是民间的讲述文学还是说唱文学。
原始信仰与柯尔克孜族古代叙事长诗 1989年 05期
作者: 张彦平
伊斯兰教在新疆柯尔克孜族中的传播,始于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是年,中亚苏菲教派首领伊斯哈克·瓦里和卓,途经喀什噶尔进入天山柯尔克孜族居住的地区,一面行医,一面传教,达十二年之久,“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揭开了这个民族一神教信仰的序幕。
藏族神话的分类、特征及其演变 1989年 05期
作者: 谢继胜
藏族文化的分类与特征根据藏族神话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七类: (一)动植物神话。例如《马和野马分开的历史》、牦牛神话、龙神话 青棵、麻黄、芥籽神话等等。 (二)自然神话。主要表现为山神神话以及天、地、星宿的神话。
《格萨尔》国际学术讨论会即将在成都召开 1989年 05期
作者: 格办
由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四川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的《格萨尔》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1989年11月l日——4日在成都举行。届时将有西德著名学者瓦·海西希、萨嘎斯特、藏族学者扎雅、白玛次仁,以及国内长期从事《格萨尔》研究的专家王沂……
新疆蒙古英雄故事浅析 1989年 05期
作者: 巴·丹布尔加甫
(一) 新疆地区的蒙古分为察哈尔、扎哈沁、土尔扈特、厄鲁特、和硕特、乌梁海等部。人口约有十二万,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伊犁、塔城和阿尔泰地区的二十多个县。
哈萨克族“黑萨”浅论 1989年 05期
作者: 穆塔里甫
在哈萨克丰富的民间叙事诗中,有一类被称之为“黑萨”的民间叙事诗。这类长诗的题材大都来自阿拉伯—波斯的传说和故事,在哈萨克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黑萨”原为阿拉伯—波斯语,意为“传说”。“黑萨”叙事诗带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与哈萨克传统的草原文学有明显不同。下面,本文将从黑萨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阿拉伯—波斯文学在哈萨克中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外来文学民族化的表现方式这样三个方面,进行评述和浅论。
原始性史诗整体形态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 1989年 05期
作者: 刘亚湖
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流传着原始性史诗。作为一个民族的“根谱”,原始性史诗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负载量的多层积淀结构体,并有多种口头流传的形态。可以说至今人们还远远没有充分认识它们所蕴含的不同时期人类各种复杂的经验。
普米族与藏族《格萨尔》比较研究 1989年 05期
作者: 李沅
一藏族《格萨尔》为什么在普米人中流传今天的普米族大部份散居在滇西北的兰坪、丽江、宁蒗、永胜、维西等地区,他们与白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傈僳族为邻,其中与白族、藏族、彝族关系最为密切,他们有一小部份甚至已经藏族化和白族化了。普米人能操六七种其它民族的语言,这在其它民族中实属少见。今天住在滇西北……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