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9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羌文化的适应与整合——《扎弩扎别》神话辨析
1989年 04期
作者: 赵橹
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彝、白、哈尼、纳西、傈僳、拉祜、基诺、普米、景颇、独龙、怒、阿昌诸民族远古同属羌族群,由于不同的因素和条件,后来渐化为上述诸族。当然,这些民族的衍化和发展,是较为复杂的问题,尚有待于多方面考察,加以进一步论证。但是,作为文化体系而言,则可以肯定他们不仅同属一语系、语族,而且同属于……
从拉美文学、非洲文学的崛起看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前景
1989年 04期
作者: 白崇人 肖纶
尽管世界文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根据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情况来判断,但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结果仍然提醒了我们:世界文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从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获奖者绝大多数是欧美作家。从1901年至1980年八十年间,76位获奖者中只有5位属于拉美和亚洲的作家(印度的泰戈尔〔1913年〕、智利的米斯……
汉地瓷器与藏族婚礼歌
1989年 04期
作者: 阎生聪
藏族婚礼歌是藏族民间传统的习俗仪礼歌。由许多短歌组成,内容包括当地的历史追叙,风土人情,衣食住行,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的藏族古代民间信仰观念和神话传说。婚礼歌的歌词多达几十段,甚至上百段,但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随着地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主要赞颂新郎新娘双方的父母、亲戚、……
神话审美意识发生论
1989年 04期
作者: 邓启耀
神话,作为人类早期形象思维的一种产物,是否存在审美功能?神话又是否是审美的产物——文学艺术呢?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引起混乱的问题。首先,必须肯定,神话有潜在的审美功能。这是与神话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神话无可否认地是一种具有叙事性、想象性、描述性的陈述系统。神话中不……
试论《诺桑王子》的流传及其在藏戏中的地位
1989年 04期
作者: 刘凯
传统八大藏戏中的佼佼者——《诺桑王子》,是一出在藏族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受群众喜爱的藏戏。《诺桑王子》本事故事叙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天竺东部,有南北两个国家,北方的国家额登巴与南方国家日登巴,土地疆域、人口和物产原来都差不多,只是后来日登巴出了暴君夏巴旋……
老舍小说创作的主体性问题
1989年 04期
作者: 朝戈金
一我们想从叙事方式这个角度深入老舍的小说世界中,通过对叙述结构一功能作出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进而把握创作者的主观性向作品中的渗透问题,再进而钩稽这种渗透产生的原因。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老舍的短篇小说,虽然我们知道一个作家的叙事风格会贯穿在他所有的叙事性作品——小说、散文、甚至叙事诗中,但短篇的结……
《试论元代少数民族汉语作家》
1989年 04期
作者: 马冀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可谓群星灿烂。以诗为例,流传至今的诗人二百余人,作品超过四千首,占全元诗总量八分之一。元曲中据朱权《太和正音谱》和任讷《散曲概论》,可考的曲家达二百余人,作小令三千八百余首,套曲四百多套,杂剧五百余种,其中少数民族曲家占十分之一。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统、至正以前曲家一百五十二……
景颇古风与“木脑示洞”
1989年 04期
作者: 王亚南
先秦有《国风》,主要是由中原民族的民间口头传承作品汇集而成。云南省的景颇山上至今还保存着景颇民族的古风,景颇民间的口承文化传统在那里经久未衰。景颇族长期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民间传承的“风”是无形的,但景颇的木脑塔却有形。
傩戏与生殖信仰——傩戏与傩文化的原始功能及其演变
1989年 04期
作者: 张铭远
傩戏,是分布于西南的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戏剧,它虽然是迟至近几年才经过有关研究者的搜集、整理为世人所知,但却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化现象,加之它至今仍然存活于民间,更使它具备了“活化石”的特殊的历史价值。本文想从傩戏在有关民俗活动中的种种表现入手,重点分析傩戏的原始功能形态,同时也力求对以往关于傩文化现象的一……
蒙古族语言文学的发展与中华各族的联系
1989年 04期
作者: 董永义 赵俊荣
一、与突厥族的交往十二世纪后,蒙古各部扩散到了蒙古高原,首先接触到的是高原先民——突厥各部。在与突厥交往中,蒙古语族各部里,有的早巳借用源于闪含语系粟特字母的古突厥文字来记录自己部族的语言了。十三世纪初,在蒙古各部的统一战争中,通过乃蛮人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蒙语,创制了蒙古族古代文字。
论玛纳斯形象早期的神话英雄特质
1989年 04期
作者: 张彦平
(一)玛纳斯作为同名柯尔克孜英雄史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单纯的艺术形象。因为在其孕育、产生、演变、日臻完善的过程中,既含有这个民族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素质作为其稳定的核心,又有这个民族从古至今各个阶段中的文化因素……
老舍早期作品中深层的异乡感
1989年 04期
作者: 工藤明美
满族作家老舍的创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他初入文坛的出发点,不是与之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北京,不是中国,而是伦敦。从这一点入手,以老舍的早期作品和随笔为起点,考虑到从老舍出生至旅居伦敦、开始创作这一阶段的历史背景、时代状况,……
论老舍的象征方式
1989年 04期
作者: 范亦毫
探讨老舍艺术思维和创作的象征方式,我想先从解读《“火”车》开始。因为它足可以当一名胜任的导游,引我们去发现老舍的象征天地。这个短篇小说第一次发表是在1937年5月1日出版的《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后来曾经收入《火车集》和《东海巴山集》。多年来它一直不大显眼,很少有几次在评论里被人提到。可是你若能摆脱“典型”和“矛……
民族迁徙与维吾尔族文学的振兴
1989年 04期
作者: 朗樱
民族文学特征的形成以及民族文学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民族迁徒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民族迁徙是一个民族于空间的移位。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过迁徙,有的迁徒规模大些,有的迁徙规模小些,有的是全民族的迁徙,有的只是民族局部成员的迁徙。一个民族只要经历过迁徙,不管其规……
沉痛悼念佟锦华教授
1989年 04期
作者: 伊澈
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著名藏族文学史家佟锦华同志,因心脏病突发,不幸于1989年5月10日逝世,终年60岁。
藏族天梯神话
1989年 04期
作者: 林继富
天梯神话是我国神话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宇宙观、天体观,也含蓄而曲折地反映了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具有着重要的文化史意义。这类神话不但汉族有,瑶族、黎族、布依族、彝族有,就连神话仿佛不甚发达的藏族也有,并且颇具特色。在汉族远古神话中,被视为“天梯"者常常是山,如《淮南子·地形篇》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