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89年>03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阿勒帕米斯》与《帕米斯·碧拉克》——两个名称、一部史诗 1989年 03期
作者: 布·帕克索依
突厥民族的《阿勒帕米斯》,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英雄史诗之一。但遗憾的是,这部重要的英雄史诗至今还没有在土耳其研究领域和研究者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与之相反,《阿勒帕米斯》从十九世纪后半叶俄国时代,直到苏维埃时期的今天,它至少刊发了三十七种版本。这部长诗在1903年之前,是以阿拉伯字母的突厥文刊发,1939年……
对当代仫佬族文学的总体印象 1989年 03期
作者: 杨长勋
研究当代仫佬族文学,既不能因为它是在特殊的文学传统和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而拔高它现有的成就,也不能因为它的作家作品还相对地不够丰盛而忽视它在多民族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应有地位。当代仫佬族作家文学在它诞生的时候,面临的是这样一种文学传统和历史条件:仫佬族人民世世代代部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记载着他们民族光荣的历史,歌唱着他们民族伟大的业迹。
山泉淙淙涌清流——仫佬族作家潘琦的散文集《山泉淙淙》 1989年 03期
作者: 韦秋桐
拿到仫佬族作家潘琦的散文集《山泉淙淙》,书名和封面的图案把我带到熟悉的风景宜人的仫佬族山乡:一口山泉从山间涌出,九拐八弯,涓涓清流,淙淙潺潺。这里有泥土的芳香,有石山的傲伟,有溪水的洁净,有歌声的漫扬。年轻作者所执着追求的散文的丰富内涵,正是那山泉涓涓流淌般地描叙一山一水,一人一事所凝聚的意蕴,而初显出来的艺术风格亦犹如山泉这样淙淙潺潺,自由挥洒,使人感到清澈明丽,纯朴畅达。
原始思维机制与原始文化之谜 1989年 03期
作者: 月朗
刘文英在《文史哲》1988年一期撰文指出:原始人和儿童常常把许多自然物人格化。人类学家泰勒将前者称之为“万物有灵论”,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后者称之为“泛灵论”,但他们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却不尽人意。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同原始人和儿童的实践水平、智力水平有关,但真正的奥妙则在于思维的机制。
反思历史 开拓前进——北京民间文学理论工作者纪念“五四”座谈会侧记 1989年 03期
作者: 月朗
为纪念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暨民间文学研究活动开展七十周年,《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于1989年5月8日召开了北京部分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工作者座谈会。二十多位学者参加了座谈。与会者就“五四”以来,特别是改革十年来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突破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谈。
《格斯尔传》中的死亡与复生母题 1989年 03期
作者: 呼日勒沙
死亡与复生母题在神话、传说和史诗中普遍存在。这一母题在“格斯尔”史诗中不仅成为人物性格形成、情节发展的关键,而且关系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魂观、宗教观诸问题。 1.死亡母题 1.1:杀死生命指示物—杀死化身—杀死离体灵魂《十方之主格斯尔可汗传》(以下简称《格斯尔传》)里镇伏蟒古斯的过程最能说……
“本子·乌力格尔”演唱者生平研究 1989年 03期
作者: 李福清 陈弘法
诚如所知,东部蒙古史诗传统总的说来研究得很不够,特别是与有大量论文和小册子论述过的卫拉特一卡尔梅克传统或布里亚特传统相比较,更是如此。实际上,学术界只有这一传统的三个杰出代表的详细材料:一、是鲁布桑胡儿奇(1885—1944)——音乐工作者柏林斯基和C·A·康德拉契耶夫曾经详细介绍过他 二是琶杰(1902—1960)——清格尔泰和卡拉曾经研究过他的创作,……
《波努河》浅析 1989年 03期
作者: 彭洋
当一个民族真正成熟起来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一个民族摆脱了原始的经验思维方式而开始对思辩的理性疆界进行拓展的时候,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小说——就产生了 就不同的艺术体裁而言,小说具有独特的美学效应。正因为如此,出自瑶族作家之手,反映当代瑶民现实生活的,我国瑶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波努河》的问世,便有了特殊的意义。
金代女真词人创作的文化品格 1989年 03期
作者: 张晶
一、金词:在另一片文化土壤上词以宋称,足见词艺在有宋一代登峰而造极,斯不待言。而崛起于北方的原野、与宋对峙的金朝,于词也颇多可述。宋金虽为敌国,而其文化交融互渗,则非淮河天堑所可阻隔。也许正是宋词的刺激,金源一代亦是词家辈出,词作浩繁。唐圭璋先生辑录之《全金元词》,收录金代词人七十,词作三千五百七十二首,足称可观。以前学术界极少论及金词成就,或许是囿于正统观念吧。
北朝鲜卑族宗室诗文述略 1989年 03期
作者: 禹克坤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乘前秦瓦解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后魏”、“拓跋魏”或“元魏”。以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又分别相继建立北齐、北周,直至581年北周灭亡,这段时期史称北朝。从拓跋珪建立代国到元宏迁洛,北魏基本上没有作家。元宏迁洛以后,大力推行汉化,北朝文学才粗有起色,但和南朝相比,数量仍少得多。
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学者对西南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 1989年 03期
作者: 李德芳
晚清时期西方社会学通过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章太炎、梁启超等思想先驱者的翻译、介绍传播到中国学术界。经过五四运动到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社会学逐步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西方的社会学理论被运用到中国的实际社会生活中,一批中国自己的社会学家成长起来。三十年代中期,一些社会学者开始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社会学调查。
民间故事中的考验主题与成年意识 1989年 03期
作者: 王霄兵 张铭远
民间故事中的考验主题,又可称难题求婚主题。在民间爱情故事中,经常出现青年在向一女子求婚时被要求解决种种难题的情节,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这种类型的故事。虽然难题的内容常随时、地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但结构却基本一致。对于这样一个很具普遍性的故事主题,把它从各类民间故事中抽取出来,运用多民族的资料,并从文化习俗分析的角度做一单独研究,无疑将会加深我们对与此相关的诸类民间故事的理解与认识。
一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评海涛的《香岛》 1989年 03期
作者: 丁守璞
仿佛是越过急流险滩来到风平浪静的江湾,仿佛是走出喧嚣嘈杂的闹市来到寂静的湖边,它使你紧张的肌体得到舒展,紧绷如弦的神经松驰怡然 在那碧海蓝天下,一座散发着缕缕幽香的小岛上,美丽的鹅女牧放着她的鹅群,“她领着它们,象拖着一幅偌大的洁白的飘带” 天蓝、水绿、人美、鹅白,这就是仫佬族青年作家海涛笔下的《香岛》,作家精心勾勒的一幅清新淡雅的南海牧鹅图。
从气象学看“后羿射日”神话形成的根据 1989年 03期
作者: 月朗
神话“后羿射日”自远古以来就一直在华夏大地上流传着,而对这则神话形成的根据则众说不一。邹德荣从气象学的角度对此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假日”现象出现于大旱之年,很可能是“后羿射日”的根据。“假日”现象可使天空中同时出现几个“太阳”,如1934年1月22日在西安天空同……
土家族傩戏与其传说 1989年 03期
作者: 田永红
土家族傩戏历史渊源久远,被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并且几乎遍及湘鄂川黔,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家族傩戏不仅现在还在流传,而且还有继续发展的势头,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对土家族傩戏源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曾与鄂西大学夏国康先生在鄂大学报上撰文探讨过,本文拟对土家族傩戏与其传说发表一点浅见,以就教于专家。
维吾尔族古代文学的两支作家队伍 1989年 03期
作者: 青
赫浚、陈效简在《古代维吾尔族作家及其文学创作》一文(载《文学遗产》1988年5期)中,对如何研究维吾尔族古代文学的问题,提出了这样一个原则:必须从它所产生的文学现象的全部事实出发,既要以维吾尔民族的历史发展为纵的线索,又要以维吾尔族与祖国的关系为横的方面,全面客观地加以论论述和评价,从而在了解维吾尔古代文学总貌的同时,认识它在祖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