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9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首届壮族文学奖颁奖
1989年 02期
作者: 招
为振兴壮族文学的创作,由壮族作家促进会举办的首届壮族文学奖最近在南宁举行颁奖大会。这次获奖的作品,是从1987年6月15日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成立以来壮族作家所出版的几十部作品中评选出来的,计有长篇小说4部、长篇传记1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散文报告文学集5部、诗歌集6部。获奖作家……
中国三大史诗结构之比较
1989年 02期
作者: 姚宝瑄 谢真元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特别是古代的游牧民族中,史诗之丰富,举世罕见。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号称中国的三大史诗,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宝库,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史诗的空白,而且以其独特的风姿,立于世界史诗之林。目前中国三大史诗已引起世界学者的瞩目,如果对三者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从结构入手,找出其共同的文化属性与相异的民族性格,并与世界著名史诗进行宏观比较,找出中国史诗相似的结构规律以及与世界著名史诗相异的民族特色,对于总结史诗的艺术规律,沟通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都将大有裨益。
漫谈云南少数民族小说创作
1989年 02期
作者: 杨红昆
三十多年来,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北京,在全国,乃至国外提起李乔、杨苏、张长、严亭亭的小说,晓雪的诗,那家伦的报告文学、散文等都是颇有影响的。近年云南少数民族又创作出了数篇不能小视的作品。如李乔的长篇《未完的梦》 杨苏的《藏民飞骑》 王丕震的《则天女皇》 征鹏、方云琴合著的《南国情天》 存文学的中篇《雾之谷》、《绿光》 马宝康的《求索》 董秀英等的中短篇。
产生《红楼梦》的满族文化氛围
1989年 02期
作者: 张菊玲
在很长的时间里,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人们多从汉族的思想文化意识这个侧面来分析与研究《红楼梦》,有人甚至专门论证过曹雪芹的反清复明思想,而往往忽视了隶满洲正白旗的曹雪芹及其《红楼梦》所体现的满族意识和文化特征。近年来海内外“红学”家中,已有人撰文开始研讨曹雪芹与满汉文化冲突的思想矛盾等问题,接触到这部伟大名著产生的一个被忽略了的领域。本文想大体沿着这一思路从满族文化发展的角度,描述《红楼梦》在清代满洲八旗生活的特殊环境中产生与流传的情况,进而论及《红楼梦》所表现的与汉族文化相异的某些特征。
当代傣族文学的反思
1989年 02期
作者: 岩峰
人类要想了解自己十分困难,要想了解本民族文化也不容易。然而,又必须了解。如果不了解自己,就看不清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 如果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就无法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为此,笔者作为当代傣族文学的见证人之一,想从历史的角度对当代傣族文学作一番反思,以便跟族人和同人们一起,进一步加深对当代傣族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论民族文学的地域性——兼谈地域性作用下民族文学民族性的变异
1989年 02期
作者: 王宇钟
一文学的地域性,探讨的是文学和地域的关系问题,即一定的地域、环境对产生它的文学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方面,更表现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而形成的文学的整体风格上。这种风格,换一句话说,就是文学的审美品格。地域的特色是一切民族的文学普遍具有的特色之一,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地域是一个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气候、土地以及由此决定的植物动物分布、物产资源等。地域不同,气候……
多元格局中的自由抉择——论民族文学视野的新变
1989年 02期
作者: 李洋
这是一个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文学与文学之间彼此汇通对话的时代。当代人面对着昨天发出慨叹:我们建造了太多的墙,而未建造足够的桥。我们愈来愈迫切地意识到,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是何等重要。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曾精辟地预见到,随着资产阶级及其开拓的世界市场的出现,世界的生产与消费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那就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
感受力 创造力 表现力——论傣族民间叙事诗的艺术特质
1989年 02期
作者: 任兆胜
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傣族,是一个富有艺术创造才能的民族。在较长时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傣族人民以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创作出五百多部民间叙事诗。这如此众多的民间叙事诗,不仅数量惊人,艺术造诣之高,也令人叹服。这里,仅就已整理出版(包括内部出版资料)的几十部傣族民间叙事诗,探讨傣族人民如何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创作出如此瑰丽、神奇、壮美的诗篇,以及傣族民间叙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艺术特质。当然,观察几颗星星,就要探究出宇宙的奥妙 采集几滴海水,就想得如海洋的秘密,那都是不可企及的。本文,不过是抛砖引玉,以激发有心人去探索傣族民间叙事诗之谜。
《仓央嘉措情歌》翻译出版与研究概况述评
1989年 02期
作者: 谈士杰
西藏历史上的特殊人物,黄教领袖之一,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2—1706?)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我国西藏地区享有盛誉的著名诗人。他所创作的情诗——一般称《仓央嘉措情歌》(以下简称《情歌》),脍炙人口,蜚声中外,尤其是在藏族人民中,二百多年来,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历久不衰。在藏族诗歌史中,独树一帜,对藏族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藏族文学史中,而且是我们伟大祖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之一,在世界诗坛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引起了不少专家和学者的兴趣。
略论傣族民间叙事诗中的贤明君王
1989年 02期
作者: 李子贤
傣族进入封建制以后所产生的民间叙事诗,对贤明君王的赞美和追求,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主题。通过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剖析,可以透视到傣族历史以及傣族人民的理想、愿望和期冀。傣族民间叙事诗中的贤明君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世袭贵族中的贤明君王。如《朗鲸布》中的喜德加国王,《松帕敏和嘎西娜》中的松帕敏大王等。二、平民出身的英雄在战胜了暴君之后,被百姓拥戴为国王。如《三只鹦哥》中的三兄弟,《千瓣莲花》中的贡玛拉,《九颗珍珠》中的卞亚干塔,《线秀》中的线秀等等。这些贤明君王形象,都具有如下一些思想特征:善良、勇……
藏族创世神话散论
1989年 02期
作者: 琼珠
—从《创世歌》说起藏族《创世歌》“世巴塔义”原文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主办的藏文刊物《达赛尔》一九八四年一期。为问答体,共三十一问,三十一答,四百三十六行。《创世歌》主要流传于甘南藏区,安多等其它藏区也有流传,有些汉藏杂居区将其称为“开天辟地”。《创世歌》的基本内容讲的是世界的形成。可分为三个方面:1.从第一问到第十七问可为第一部分,主要讲世界的起源和天地的形成。歌中写道:……
古拉兰萨爱国诗年代考
1989年 02期
作者: 扎拉嘎
尹湛纳希的长兄古拉兰萨是蒙古族近代著名诗人。古拉兰萨不仅深悉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学,而且有很高的汉学造诣。他在自己的诗作中,融汇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为发展蒙古族的文人诗作和蒙汉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古拉兰萨和父亲旺钦巴拉,弟兄贡纳楚克、嵩威丹忠、尹湛纳希一起,将汉族律诗的一些特点运用到蒙文诗作中,创立了近代蒙古族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诗流派。
傣仂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89年 02期
作者: 王国祥
傣仂是云南省傣族中的一个较大支系,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专区的景董等地区,人口约二十五万。傣仂文学源远流长,是傣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傣仂文学既具有傣族文学的民族特点,又具有自身的地方特点。纵观傣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惊喜地看到:傣仂的古代文学辉煌璀灿,傣仂的当代文学正欣欣向荣。
哈尼族神话中的不死药与不死观
1989年 02期
作者: 史军超
哈尼族“不死药”神话的全部趣味,在于它是先民们直接探索生命奥秘本身的结果。对这类神话,中外神话学界的诸多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作过探讨,或称月神神话,或谓宗教神话,或言婚嫁、生育神话,或曰自然神话,各因其是,各成面貌,相互间异说缤纷,矛盾重叠,难衷一是。本文的观察欲与各家不同,采用西洋画之素描法,从整体出发,用大线条砍出大块面,再作细部刻画,细部进行时又时时注意整体的联系。现在让我们从写生对象哈尼族“不死药”神话本身出发。
清代蒙古族诗人柏春诗歌述评
1989年 02期
作者: 云峰
柏春,字东敷,晚年号老铁,蒙古人,清道光乙巳进士,官兵部员外郎,改直隶后补知府。他生活于道光、咸丰年间,即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少年生活于京都,从师聂蓉峰太史,学习汉文古籍诗文,后与承尊生等结社为诗。《承子九观察留滞黔中》诗中称承尊生“诗社当时最少年,清辞丽甸独堪传。”诗友之间切蹉酬唱,写诗甚丰。柏春的诗作主要收在《铁笛仙馆游草从戎草》里,共有五百八十多首。形式有古体、近体。由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极大变……
深切追思诗人铁依甫江
1989年 02期
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届文联副主席、自冶区政协常委、杰出的维吾尔族诗人铁依甫江·艾力耶夫,罹疾不愈,乃殒厥身,于1989年2月20日溘然辞世。铁依甫江生于1930年,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46年起,以“居里艾特”(勇敢)为笔名跻身诗坛。四十余年来,其诗作以对祖国的柔情与赤诚,对真理和光明的执着追求,对人情人性美的热烈憧憬,以及依凭同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创作上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当代维吾尔语诗歌艺术的典范。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