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9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蒙古秘史》中的民歌
1989年 01期
作者: 荣·苏赫
成书于十三世纪中叶的《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是按照原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历史上第一部文献资料。通过《秘史》保留下来的蒙古民歌,避免了口传变异,使我们能看到当时这些民歌的原貌。所以,尽管《秘史》中保留下来的民歌数量不多,远不能反映当时蒙古民歌的全貌,但对于研究古代蒙古民歌仍然具有极其珍贵的资料价值。
论傣族叙事长诗中的生命意识
1989年 01期
作者: 王咏刚
漫步傣族长诗中,时常会感到她具有一股浓郁的生命气息,心灵和情感常常会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力量的冲击。这种气息和冲击,既来自于人物形象的巨大感染力,也来自于自然景物形象的神秘色彩,而作为中介的,是那贯穿着生、死、爱三大人生主题的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它们以共同的“合力”,呈示着傣族人民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意识。
《童心说》与李贽的文学思想
1989年 01期
作者: 汤晓青
李贽(1527—1602),回族,号卓吾,又号宏甫、温陵居士、龙湖叟等,泉州晋江人,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论文学,倡导“童心说”,《焚书·童心说》一文阐明了他的文学观。“童心说”的提出,以及李贽以此为立论依据对若干文学现象作出的分析、论述,确立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的基本地位。李贽的文学主张,根源于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它代表了明朝中晚期文艺思潮的某种趋向,对当时的文坛及晚明文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扩宽视角 深层开凿——对民族文学研究的新期待
1989年 01期
作者: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我国的人文科学领域内,尽可以被看作是最年轻的学科分支之一。然而,同样毋庸置疑的是,近十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已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里展示出的一系列学术建设已令世间所瞩目、承认和尊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家文学、传统的文艺思想、现实的文学发展等等,从一开头便被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多元研究的此增彼长,随处使人感到形势可喜。应该说,民族文学研究的事业,在学术同人们的协力推动下,业已奠定了坚实基础。
稿约
1989年 01期
作者:
一、本刊欢迎广大专业和业余研究者投稿。来稿请寄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邮政编码100732)。幸勿寄交私人,以免贻误或丢失。二、本刊以登载有关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学术论文、评论文章、调查报告、文献资料及国外学术著述译文为主,兼及发表部分学术信息。主要栏目有: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历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究、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新人新作评介、国外研究之窗。
学术动态
1989年 01期
作者: 夏宇继
日本亚州民族造形文化研究所主办的“龙与蛇的造形及象征”研讨会于1988年12月10日在东京国立教育会馆举行。在龙年即将结束,蛇年即将来临之际,来自日本各研究部门及大学的有关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山本达郎和民俗学专家直江广治教授等著名学者。会上发表了《日本的艺能和龙》、《有关龙的想象及创造方面的思考》、《印度的那佳的表征》、《西亚的龙》、《北亚的龙与蛇》等论……
论彝经祭祀诗的文学接受
1989年 01期
作者: 巴莫·曲布嫫
古代彝族地区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昌炽之地,原始宗教祭坛提供了一块滋润萌长祭祀诗文学的沃土佳壤。彝族宗教祭司呗耄作为垄断文化的知识阶层掌握彝文字,他们以古彝文创作了大量用于祭祀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祀神诗、祭祖诗、送魂诗及招魂诗,大都包容在各类彝文经籍中。这些用于祭仪的诗歌在原始宗教外壳的包裹下,深藏着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原始宗教仪式得以传播。本文旨在:通过祭祀诗文本特点的分析,始终把握传播——接受这一文学接受过程,从接受形态、接受背景、接受方式及接受心态四个方面来探讨彝经祭祀诗的接受问题。
浅谈彝族古代诗学专著《彝语诗律论》
1989年 01期
作者: 何积全
彝族是一个诗歌极为丰富的民族。无论是在群众口头上,还是在毕摩写本里,都有着数不胜数的色彩缤纷的优秀之作。诗歌创作的繁荣,必然带来诗歌理论的发达。彝族古代诗学专著《彝语诗律论》的发现,就是彝族诗歌理论发达的有力证明。《彝语诗律论》是继《彝族诗文论》之后,在贵州毕节彝族地区发现的又一部彝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这部著作原题直译为“论诗·书之文”,是从彝文文体“把苏”中译出的。“把苏”,彝语意为“论万事万……
纳西族第一个白话小说家李寒谷及其创作
1989年 01期
作者: 高培槐
李寒谷(1914——1951)是纳西族的第一个白话小说家。原名李培阳,丽江石鼓人。从小聪明好学,中学读书时,常利用假期到丽江举人王竹淇处学古文,对古典文学颇有兴趣。丽江中学初中毕业后,便随兄到南京、北平读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大学国学系。1934年秋,他跟王西彦、余修等组织“绿州文艺社”,创办《文史》双月刊,随着抗日斗争的发展,“绿州文艺社”扩大改组成“文艺青年协会”。后经当时的“北方……
历史的怪圈与螺旋——读赵大年的两部中篇小说
1989年 01期
作者: 向云驹
这是两部满族题材的中篇小说:《公主的女儿》(原载《花城》 另见同名小说集,花城出版社)、《紫墙》(《民族文学》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它们显然是一宏大系列篇章的先声,有必要统而观之。有无数怪圈现象在这里出现:《公主的女儿》中,三代公主的命运升迁起落,仿佛是走了一个大圆 与这个圆交叉重叠的是三代“驸马”的相似性圆心直线递进。其中,大红门——王爷府作为象征的喻体和历史怪圈……
哈萨克民歌中的几个原型分析
1989年 01期
作者: 安德海
文化人类学者认为:动物占有环境的是整个种,而在文化世界中,每一个团体、民族、职业集团等等都拥有特殊的周围环境。“受哲学和艺术熏陶的希腊人所面对的世界,不同于强权统治下的罗马人的世界 对一切感性欢乐持敌视态度的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不同于拉丁语系民族自身培养的处世态度和感情情绪。”(罗特哈克:《哲学人类学》第64—65页)从这里可以逻辑地推出两条结论,第一,每个团体、集团、民族不……
《海罕》和《厘俸》的形成年代
1989年 01期
作者: 杨丽珍
《海罕》和《厘俸》是两部长篇英雄叙事诗,都是以反映傣族战争史为基本内容,所描述的都是海罕的英勇无畏和玉蚌对爱情的忠诚坚定,两部长诗均贯穿着反掠夺、反战争的精神。这两部长诗的发生和发展联结着傣族的历史和心理,演化着傣族古代的战争。这部作品引起不少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兴趣和重视,关于史诗形成的年代,研究这一作品的专家和学者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同志认为:史诗《厘俸》“展示了从原始社会解体期至奴隶制初期傣族先民广阔的社会生活”。并断定此作品“形成于公元四世纪至八世纪左右。”①这一观点,后来又见于《傣族史》中。只是关于《厘俸》形成的年代稍有变化,为公元四至十世纪。在《傣族简史简志合编》中,叙述《海罕》的产生情况...
白族学者赵藩的云南诗史观
1989年 01期
作者: 蓝华增
赵藩的《仿元遗山论滇诗绝句六十首》,是他三十八岁时以绝句形式写的缩略云南诗史。赵藩(1851~1927),云南剑川人,白族,字樾村,一字介菴,晚年自号石禅老人。他是民国初年一个由封建营垒走向民主主义革命的著名的政治家,曾在云南带头反对袁世凯称帝,任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军政府部的交通部长。一生著述甚丰,有《向湖村舍诗初集》十二卷,《向湖村舍诗二集》二十六卷(现存七卷,《仿元遗山论滇诗绝句六十首》即收于其中),《小鸥波馆……
苏联东方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和外国东方文学史研究诸问题(方法论问题)
1989年 01期
作者: 伊·谢·布拉金斯基
我国独创的文艺学在东方文学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科学院正着手创作具有巨大价值的综合性著作——东方各民族文学史系列丛书。在方法论的处理方面,这套丛书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觉得,为了更好地理解外国东方文学的特征,研究苏联东方各民族文学发展的经验,阐明它们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苏联的经验,对于描述社会主义文学的独创性可能是特别有益的。本文试图揭示苏联东方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并且指出,这种经验对于编纂具有重大价值的外国东方文学史系列丛书的意义。
关于孙春平小说创作的纵向思考
1989年 01期
作者: 王科
在当代满族文苑里辛勤耕耘的青年作家中,很多人已经跃上文坛的高层次,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瞩目,这其中,辽宁的孙春平就是一位。自1981年发表短篇小说《一夫当关》(《青春》81年12期。后改为电影《犟小子》)崭露头角之后,他怀着庄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紧扣时代脉搏。绝无旁骛地抒写为大众所关心的主题,全方位、多侧面地勾描时代轮廓,塑造人物形象,写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作品。他在杂花生树的文苑中高扬自己的旗帜。可以说。这位作家,也是个“犟小子”。
自有人格作诗魂——评黄永玉的诗
1989年 01期
作者: 龙长顺
湖南西部,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十二岁背井离乡,东拼西杀,凭着几块木板、一把破口雕刀、数枝画笔、几令宣纸,自立于天地之间,逍遥于四海内外,为绘画开一新路,立一丰碑 尔后又倒提画笔闯入诗坛,兴之所至、不拘陈法,虽短句零章,亦自成风格。此非别人,系名噪五洲大陆、自称凤凰乡民的黄永玉先生。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