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8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先隋少数民族诗歌研究札记
1988年 01期
作者: 罗漫
最近因工作关系,接触并整理了部分先隋少数民族诗歌,发现不少问题前人未曾解决或解决不好。现将一得之见以札记形式披露出来,供学界同仁参考,并以之请益于大方之家。本札记体例分“原诗”、“笺略”、“说明”三部分,共考释六则古诗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以期求得问题的解决或接近解决。
试论《风满木楼》
1988年 01期
作者: 潘年英
读罢侗族作家滕树嵩的长篇小说《风满木楼》(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读《侗家人》的心境。我和作者是同乡,而作家所写的也全是家乡的人和事,仅此就足以引起我心理上的共鸣。一、结构:传统的张扬滕树嵩的小说创作,多半取材于黔东南天柱、锦屏两县解放初期的斗争生活。作者在结构《风满木楼》这部长篇巨著时,几乎……
老枝新花——《嘎达梅林传奇》片议
1988年 01期
作者: 章钧
嘎达梅林为蒙古族人民的土地而举旗造反的故事,解放前就以叙事诗的形式在内蒙古草原上广为传唱,家喻户晓了。解放后,在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中,又先后出版了蒙汉两种文字的叙事诗集《嘎达梅林》,并且还被编成过电影剧本和话剧等艺术形式,使这个颇具传奇性的历史事件发出了新的光彩,其影响巳远远波及到了全国以至国外。近年,蒙古族作家扎拉嘎胡又据此创作了长篇小说《嘎达梅林传奇》(下称《传……
《中国少数民族故事大系》丛书编选出版工作近况
1988年 01期
作者: 月朗
我国第一部集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故民间故事之英、多达一千余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故事大系》丛书的编选出版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这一信息,是从1987年11月初在贵州都匀召开的“少数民族故事大系”研讨会上获悉的。据这套丛书的组织发起单位上海文艺出版社民间文学编辑部的有关人士介绍说:《中国……
史诗《格萨尔传》在巴尔底斯坦
1988年 01期
作者: 克劳斯·萨加斯特尔
卡尔·耶特马尔(Kari Jettmer)证实史诗《格萨尔传》也流传于巴尔底斯坦(Battistan)之后,第十二特别研究组就决定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将各种巴尔底版本录制下来。1980年夏末和1982年初秋,蕾娜特·泽恩(Renate Rohnen)博士夫人(美因兹市)和我分别两次去巴尔底斯坦实施这一计划。每次行程均为2—3个月。1981年10月,巴尔底斯坦的同事赛义德·巴哈杜尔·阿里·萨里克(Syed Bahadur Ali Salik)单独在……
《勋努达美》管见
1988年 01期
作者: 耿予方
一个富有开拓精神的藏族作家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写成的藏族文学名著《勋努达美》,是藏族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为藏族文坛增添了一朵崭新的小说之花,而且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这部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民族韵味的作品出手不凡,在中外瞩目的西藏高原真正树起了一座藏族文学的丰碑。树立这座藏族小说丰碑的次仁旺杰(1697—1764),当时风华正茂,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
张承志小说的符号学观照——从《黑山羊谣》谈起
1988年 01期
作者: 朝戈金
他只是一个并号,他是一个知识青年本性难移岭垂死的家伙。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是一个拳头一把手枪一柄匕首。他是一个携带黑山羊护照寻找神国的人。他是突厥语Kara的解读者。
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札巴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在京隆重举行
1988年 01期
作者: 央金卓嘎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日,由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组织的“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札巴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在京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札喜旺徐,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长多吉才旦 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长江平 国家民委副主任单加,国家民委文化司……
关于萨都剌的族属家世的考证
1988年 01期
作者: 王叔磐
考证是古典文学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王叔磐先生的这篇文章颇见功力,特转载于此。原文刊发于《内蒙古大学学报》86年四期,约二万五千字。原文题目为《关于萨都刺的族属、家世、籍贯、生卒年、一生官历问题的考证》,这里只转载了第一部分,并略有删节。
时代的乐师和歌手——论铁衣甫江的诗歌创作
1988年 01期
作者: 浩明
新边塞诗,是一部由多民族、多声部、多风格、多流派汇合而成的大合唱。其堂堂之阵,由两支劲旅组成:一支是由解放后奔赴边疆的开拓者、建设者及其后裔中崛起的诗人群,一支是从土生土长的各少数民族中诞生的歌手群。两支劲旅相依存,俨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新疆土著诗人群中,有一位佼佼者,那便是维吾尔族诗人铁衣甫江·艾里耶夫。1930年,铁衣甫江出生于新疆伊犁河畔的小村镇霍尔果斯。他自幼勤敏好学,16岁……
清代文坛的一支生力军——读《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
1988年 01期
作者: 汤晓青
1 中国的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数朝,高潮迭起,硕果累累。自先秦时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以来,各个朝代、大小名家的诗歌总集、别集不计其数。自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之后,诗词的古今选本各呈异彩,数量可观。最近,《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张菊玲、关纪新、李红雨辑注,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以下简称《诗词选》)的出版,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一些……
藏戏无悲剧心理成因论
1988年 01期
作者: 王俭美
西藏藏戏团于1987年3月赴美国访问演出二十几天,场场爆满,美国新闻界报道说:“整个剧场挤得水泄不通,见多识广的纽约人在一出剧表演过程中,笑得前仰后合。……这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邀请来的第一个藏戏团……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据《文艺报》1987年5月30日)确实,传统藏戏是以其喜剧或正剧形式而不是严格的、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形式闻名于世的。而悲剧,不仅属于美学的范畴,更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在心理学范畴中,悲剧……
维吾尔族诗歌与戏剧的审美价值
1988年 01期
作者: 黎蔷
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优秀的诗篇和杰出的剧作,构成了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主体。从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文学产生的最初阶段,诗乐舞的三位一体是其基本特征。随着文学自身的演进,三者便各自发展成一门独具特征的艺术形式。而文学的体裁也日趋多样化,诗歌及戏剧文学乃是不同发展时期先后出现的两种文学样式。值得注意的是,维吾尔族的戏剧不仅在诞生之时,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时时从诗歌中汲取养料,与之相伴而行,共同展现了维吾尔族文学的美学特征。
李纳论
1988年 01期
作者: 安尚育
她,是这样一位作家——以她的真诚去寻求暗淡生活中的亮光,青年时代就从云南毅然投奔延安,成了革命战士,她又以革命者的真诚在东北写下了第一个短篇《煤》,从此登上了文坛,成了作家。是幸运,也是成功。《煤》问世,老作家叶圣陶和端木蕻良就撰文推荐,并被译成外文,在美国,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刊物上登载。但是,她不是喧嚣的溪流,而是澄澈明……
关于民族文学研究问题的断想
1988年 01期
作者: 刘魁立
1.观念转变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一句开拓者的格言。然而,自从有了路,有的人便习惯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墨守陈规,不愿再另辟蹊径、从事新的开拓,这也是很常见的事。锐意求新的愿望同因循守旧的惰性始终处于矛盾之中。在科学的领域,已知未必是旧,而是征服未知的出发点,但固守巳知,满足于已知,必然会禁锢我们的思想,……
第三届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讨论会在广西召开
1988年 01期
作者: 金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大致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评论研究工作达到了怎样的高度等等这样一些标志这条文学战线目前的规模和成就的重要问题,于十一月十三日在广西宜山开幕的第三届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讨论会上,成为中心的话题。会议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少数民族文学分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作协广西分会,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局共同主办的。来自北京、云南、广东、新疆、上海、贵州及……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