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87年>S1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蒙古族英雄史诗的历史发展 1987年 S1期
作者: 满昌 海德
一英雄史诗不仅是蒙古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形式,而且是一份民族色彩浓厚的珍贵文化遗产。蒙古族英雄史诗产生、发展、繁荣在东起巴尔虎、布里亚特,西至卫拉特、卡尔梅克的广大地域。在蒙古民族的文化发展中,能够产生英雄史诗这种文学形式,是与蒙古民族的经济基础、生活特点及其时代性质有关的。蒙古族史诗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蒙古社会历史进程的反映,而且史诗自身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发展并流传的。 (1) 蒙古族英雄史诗的起源蒙古族英雄史诗是在文学发展的一定阶段,在古代文学的传流基础上产生的。早在蒙古英雄史诗这一文学形式产生和形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古代的神话、传说、祝赞词……
不朽的人民艺术创作——《格萨尔王传》典型人物塑造初探 1987年 S1期
作者: 王映川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民间文学的艺术珍宝。在时间上它历时千年不衰,至今还在民间口头流传、丰富、发展 在空间上它跨越国界,通过许多种外国文字翻译和评介流传国外,受到各国读者、学者的注意和珍视,被推崇为世界文学名著。“格萨尔史诗”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是因为它篇幅庞大,是全世界最长的史诗,也不仅因为它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民性,而更是因为它塑造了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史诗”是民间口头文学创作而不是历史记实。它以藏族历史上的某些战争来启发构思,但不是写历史的真实,而是借助于神话的想象和虚构,掌握历史精神去进行艺术……
一九八三年全国少数民族史诗学术讨论会述评 1987年 S1期
作者: 扎拉嘎
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史诗学术讨论会。会议以《格萨尔》(《格斯尔》)、(《江格尔》和《玛纳斯》我国著名三大史诗为重点,兼顾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其他史诗作品和史诗学理论问题,就我国史诗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要课题,各抒己见,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争鸣。召开全国性的、有多方面代表参加的、包括多种民族成员的大型史诗学术讨论会,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这次学术讨论会标志着我国史诗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是毋庸置言的。这里,仅从学术讨论会的主要争鸣的问题和部分论文评介等两个方面,对这次全国少数民族史诗学术...
浅谈蒙古族英雄史诗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 1987年 S1期
作者: 伊敏娜
蒙古族英雄史诗有着鲜明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倾向,从它的内容和情节都可以明显地看出。蒙古族英雄史诗所表现的英雄主义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其一,是史诗的英雄都有十分突出的坚韧顽强的英雄性格。史诗不但用美好的语言歌颂正面形象的英雄性格,而且还通过正面英雄与对立面—恶魔的较量,突出他们的英雄形象。史诗中的恶魔往往有一种原始自然力那样巨大的破坏力:……
岭·格萨尔与《格萨尔王传》 1987年 S1期
作者: 毛继祖 王振华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描写英雄岭·格萨尔的传奇巨著。长期以来,在国内外广泛流传。从十八世纪以来,已有蒙、英、法、德、日、印地等文的译本。几十年前,已有汉文的部分译本。解放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的有关单位,在搜集、翻译、整理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在三中全会以来,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四省区的民研会,大力进行搜集、整理、翻译 四省区的出版单位,先后出版了好多部藏文本和一些汉译本,畅销于广大藏族地区和其它地区。本文主要根据所见的藏文木刻本、手抄本和铅印本,并参照国内外研究者的论著,对下列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仅作引玉之砖。
北京版《格斯尔可汗传》的思想倾向 1987年 S1期
作者: 呼春
在蒙古族人民口头或书面流传下来的《格斯尔可汗传》中,影响最大的是清康熙丙申(公元1716年)木刻版本《十方之主格斯尔可汗传》。由于它在北京出版,又被人们称为北京版《格斯尔可汗传》。北京版《格斯尔可汗传》还被译成英、法、印度等多种文字,流传于国外。它不仅是蒙古族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的珍品。北京版《格斯尔可汗传》不仅在蒙文《格斯尔可汗传》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格斯尔学”研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我们认真研究探讨北京版《格斯尔可汗传》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仅就其思想倾向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敬请学者专家……
谈史诗的特征及其价值——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史诗的论述 1987年 S1期
作者: 宝音和西格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关于英雄史诗的理论专著,但他们关于英雄史诗方面的论述,却为我们奠定了研究史诗的理论基础。概括地说,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英雄史诗的论述,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直接论述的理论问题,比如,马克思地《导言》中谈到史诗的产生和消亡的社会条件。其二是在阐明人类社会发展史时引用史诗中的内容作辅助材料,比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里运……
从《羌戈大战》看史诗与神话传说的关系 1987年 S1期
作者: 林忠亮
史诗《羌戈大战》通过羌人和戈基人作战的生动描绘,反映了古代羌族初民的迁徙和部落之间的矛盾斗争情况。它富于神话色彩和古老的宗教观念,显示了史诗传说的历史性、可信性和传奇性的特点。大家知道,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规模宏大的口头文学作品,它以与本民族存亡兴衰紧密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塑造了本民族著名英雄的形象,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就是这种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可贵的历史投影的史诗。一、可贵的历史投影史诗《羌戈大战》叙述“魔兵从北来,烧杀抢掠逞凶焰 羌人集众往西行,找寻幸福新草原。”羌人被魔兵赶往西方找寻棲身之所,在首领阿巴白构大哥的率领下,“来……
白族打歌《创世记》源流初探 1987年 S1期
作者: 杨秉礼
关于白族打歌《创世记》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流传地区等已有人作过研究,然而对它的源流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白族打歌《创世记》的源流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根据云南省洱源县西山区李康德、王晋臣口述,杨亮才、陶阳搜集整理的《创世记》共分“洪荒时代”、“天地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等三部分。“洪荒时代”描绘远古洪荒时代,大地没有高山和大海,石头、树会走路,牛、马、猪、狗、鸡、鸭、飞鸟会说话 天下太平,人类不分贫富,庄稼长得好,百姓长得胖,人人长命百岁。“天地的起源”叙述洪水浩劫,天地毁灭,盘古、盘生两弟兄得“庙中王”的指点,钩走了龙王的三太子。龙王发怒,下了七年雨,天地崩……
维吾尔族民间长诗的演唱形式及其艺术特色 1987年 S1期
作者: 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满
维吾尔族人民的口头艺术创作是丰富多采、灿烂夺目的。维吾尔族民间长诗,虽然和希腊的《伊利亚特》、印度的《玛哈腊达》及我国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等史诗相比,没有那样宏伟、那样卓著,但也有着众多的闪光的篇章。仅最近一、二年的搜集整理中,就有十五部民间长诗问世。从巳整理问世的民间长诗来看,这些长诗颇具维吾尔族自己的特色,它以浓厚的维吾尔族音乐色调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关的重大问题。因此,对维吾尔族的民间长诗进行深入的探讨,是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岭尕尔与白兰——格萨尔“故乡”初探 1987年 S1期
作者: 马岱川 扎西东珠
近年来,随着《格萨尔王传》这部藏族民间英雄史诗的广泛刊印发行,“格学”研究已蔚然成风,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生气。在这样令人兴奋的形势鼓舞下,笔者拟就史诗主人公格萨尔的故乡——岭尕尔及与之有关的问题,做一点肤浅的力所能及的探讨。对格萨尔“故乡”的探讨直接关系到若干年来中外学者所关注的一些问题,诸如“格萨尔是何许人”、“最初的《格萨尔王传》产生于什么时代”、“《格萨尔王传》为何如此卷帙浩繁”、“格萨尔名前多种冠……
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初探 1987年 S1期
作者: 李明
流传在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历史的书),是古代彝族人民生活与斗争的曲折反映,也是他们思想感情、精神面貌的折射。它叙述了世界的开辟、人类的起源,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神奇的想象和诗的语言,展开了对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广阔描绘,反映了原始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雄伟气魄和不屈的斗争意志,表达了人类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一) 《勒俄特依》是经过彝族人民历代传诵,逐渐形成,日趋完美的。通过这部史……
蒙藏《格斯尔》关系初论 1987年 S1期
作者: 哈·丹碧扎拉桑
《格斯尔汗传》是蒙古族著名的英雄史诗。有些学者曾经把《格斯尔汗传》与《蒙古秘史》、《江格尔传》誉为蒙古族古典文学的“三大高峰”。然而,鉴于《格斯尔》的渊源具有横贯蒙藏两个民族的性质,在探讨这部巨著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蒙古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问题时,欣赏和研究者中间便很自然地出现了莫衷一是的种种说法,乃至产生了疑问和争议。在本文里,笔者就蒙古《格斯尔》的特性以及蒙藏两种《格斯尔》(《格萨尔》)的关系问题阐述一下个人见解。关于蒙藏两种《格斯尔》(《格萨尔》)的关系,归纳起来现在有四种意见。一,认为蒙古《格斯尔》是藏文《格萨尔》的翻译……
蒙古英雄史诗产生发展的特点 1987年 S1期
作者: 赯吉思
蒙古族英雄史诗,是在蒙古族古代神话、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期文学体裁。笔者根据蒙古族英雄史诗的内容、题材、形式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认为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期阶段的史诗和发展阶段的史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初期阶段的蒙古英雄史诗及其特点对于英雄史诗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已有精辟的论述。马克思谈到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