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7年
>
06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乌古斯传》与突厥神话
1987年 06期
作者: 张越
《乌古斯传》这部英雄史诗,是维吾尔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史诗的艺术手法,叙述了乌古斯这位古代居住在天山一带的古回纥——乌护部族的可汗,从出生、成长、结婚、生子到称汗、出征、建功立业、分封疆土、交权退位等一生中的英雄神奇故事。其中包含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反映了古代维吾尔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信仰,对我们研究维吾尔族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学、语言等,都具有宝贵的文献价值。《乌古斯传》的整个作品,特别是前一部分,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我国古代神……
蒙古族作家文学的历史地位——《<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评介
1987年 06期
作者: 戈娃
民族文学研究是伴随着民族文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在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不仅有举世公认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还有用各种民族文字创作的作家文学和文论,出现过写有长篇巨著的大作家和评论家。但是解放以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民族文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尽管也曾有过有志于民族文学研究的学者,致力于民族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然而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科研成果,如同被他们研究的民族文学的命运一样,几乎没有产生过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文学事业得到了……
“朝鲜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思潮”讨论会在延吉举行
1987年 06期
作者: 朱睿
由吉林省延边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主办的“朝鲜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思潮”讨论会于1987年10月10日至12日在吉林省延吉市举行。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等省市的朝鲜族著名评论家、作家、学者和文艺理论工作者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吉林省延边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赵成日主持,由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文学与艺术》(朝鲜文)杂志总编崔三龙致开幕词。与会同志在自由……
《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文论选》序
1987年 06期
作者: 张文勋
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少数民族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是一项刚刚开始、又亟需深入展开的工作。我刊开辟“古典文论研究”专栏,力求反映出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这里发表的几篇文章仅仅是个开端,以后我们将继续刊发有关的文章。
读朴康平系列组诗《城里》
1987年 06期
作者: 段和平
中国当代诗歌处于作品与作家纷起的高淘汰社会,面对急速涌动的当代诗歌的大潮,时代和现实对每一个诗人的要求都是苛刻和严峻的。在这种形势下,朝鲜族青年诗人朴康平以自己执着、坚韧的追求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瞩目。他本人虽为朝鲜族,却从未去过自己的民族聚居区,但他淳朴、率直的性格却无不倔强地证明着自己滚沸的民族血液。在朴康平发表的为数绝不算少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勤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早在1985年,他就曾以组诗《浑黄的和碧蓝的》而获《星星》诗刊作品奖,近……
傣族悲剧性叙事长诗的审美特征
1987年 06期
作者: 杨丽珍
悲剧长诗的时代性“弹起傣家的琴我热泪盈眶,把祖先这悲苦的故事传唱。”悲苦,是傣族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名著,大都以悲剧的形式出现,高尔基甚至以悲剧来代表世界文化史。他说:“人民总是第一名的哲学家和诗人 他们创作了一切伟大的诗歌,大地上一切悲剧中最宏伟的悲剧——世界文化史。”傣族人民也以自己的天才和智慧、创造了浸透着他们思想、感情的独具特色的悲剧性长篇叙事诗。傣族的悲剧性叙事长诗,是傣族悲剧生活的缩影。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地区的《娥……
创作主体的个性与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当代民族文学发展理论思考之一
1987年 06期
作者: 向云驹
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新中国的产儿。这不是无视各民族历史悠久的和民族实体与生俱有的文学遗产。而是指民族文学充分发展和理论界说、正名、肯定,都只能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母体中孕育、诞生。作为中华民族中的非主体民族,少数民族的文学,既以各自独有的民族性补足和圆构中国文学,又以部分同化形式和同化趋势,参与汉文化的创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曾经指出,少数民族文学的表现形态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完全参与型,即以个别方面和个别个体同化的形态在主体文学(汉文学)创造上有卓越建树 完全补足型,即与汉族文学比较具有截……
八旗文论五评
1987年 06期
作者: 张佳生
满族入关之后,八旗文人队伍不断扩大,随着文学写作的逐渐成熟,文论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在初入中原的背景下,以审视的眼光对待和取舍中原传统文论和文学现象,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文论系统,从而在中国文论系统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此文仅选其中五家略作评介,以见八旗文论的基本倾向。
一束绚丽的山花——读替仆支不《缅娓集》
1987年 06期
作者: 王光荣
在广西彝族中,真正称得起诗人,并能出版诗集的,替仆支不算是首开一例。过去,替仆支不发表作品时多用汉名韦革新,偶尔也用另一笔名布依托特。五十年代,笔者还是童年时期,就欣赏过他的《石磨歌》等各诗。由于人生道路的坎坷,直到八十年代的今天,这位诗人的第一部诗集《缅娓集》,才通过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该诗集的部头并不大,比起区内外一些与他同龄同辈的兄弟民族诗人的诗集来说,至少在数量上尚有一定……
哈尼族神话史诗浅析
1987年 06期
作者: 白宇 凌舰
哈尼族神话丰富多彩,它不仅是哈尼族独放异彩的民间文学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而且在其怪诞凌厉的形式之中,蕴含着哈尼族先民独特的自然观,丰富质朴的审美意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哈尼族原始思维、心理素质、科学技术的萌芽与发展的生动图景。其中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思想,细密地勾勒出哈尼族先民对人类主体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整个历史过程。哈尼族神话《天、地、人的传说》讲到:宇宙之初为一混沌之雾。这雾无声无息地翻腾衍变,转化为极目无际的汪洋大海。海中生出一条看不清首尾的大鱼。大鱼见世间上无天、下无地,空荡冷清,便把右鳍往上一……
从文化的归属到文化的超越——新时期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主题意向辨析
1987年 06期
作者: 尹虎彬
A 文化的归属:文化价值取向的民族本位意识丰博绚烂的中国文化,是由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意识到向本民族历史文化土壤的掘进,是一种历史的自觉。立足于民族,基于民族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而生发的真诚感受,基于胸中流淌着的本民族血质而赋予的真诚意识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的基本的和首要的标志。新时期少数民族作家带着日益强化的民族意识、民族使命感投入文学的政治、历史反思。作家有意识地克服和弥补五十年代少数民族文学因图解政治而缺乏民族文化底蕴的……
《格萨尔》研究的新开拓——喜读《<格萨尔>初探》
1987年 06期
作者: 佟锦华
一随着藏族的伟大英雄史诗《格萨尔》走向世界范围,《格萨尔》研究也便成了世界范畴的课题。从十八世纪初开始,二百余年以来,从事格萨尔研究的,有国内人员,也有国外人员,为数不下百名之多,其中不乏素负声望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发表了众多的论文和专著,从而形成了一个专门性的研究学科。从国内《格萨尔》的研究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和建国之后两大时期。建国前,以藏族学者松巴·益喜班觉(公元1704——1788年)开其端,接着又有江杰·锐白多吉(“江杰”,传统上……
一部别具特色的彝族文艺理论著作——谈《彝族诗文论》
1987年 06期
作者: 何积全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中,少数民族的文艺理论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国少数民族有着丰富而又精深的文艺理论遗产。长期以来,由于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的反动政策,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当成“蛮”“夷”文化而受到歧视和歪曲,许多优秀的文艺理论著作难以登上所谓“正宗”文艺理论的大雅之堂。解放后,在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无数独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文艺理论著作纷纷被发掘、整理出来。最近,贵州从彝文古籍中发掘出来的《彝族诗文论》就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艺论著。
爱在“裂谷”的两岸延伸——评饶阶巴桑的自选集《爱的花瓣》
1987年 06期
作者: 胡永科
饶阶巴桑写诗的时间不算太长,从五十年代中叶到八十年代初——《爱的花瓣》(以下简称《花瓣》)截止八二年,还不到三十年,而中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又搁笔十五年之久,造成了一个不小的断裂,出现了一个裂谷。所以,真正写诗的时间前后也不过十五年。但是,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作为一个诗人,他的耕耘是勤奋的,取得的收获也是丰盛的。这可以从他的这本自选集上面得到回答。因为是自选集,所以,她更能体现出诗人的美学理想和艺术追求,以及在创作实践中的得与失。本文试就这方而作一些探讨,以示我对《花瓣》的喜爱。
民族作家与存在意识——从自在到自为的选择
1987年 06期
作者: 李洋
“从自在到自为”,可以从哲学抽象的制高点来鸟瞰当代民族文学创作的基本走向。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中令人瞩目的一支——“民族文学”的整体构成,我们不能不从经验的现实出发,并对这一文学的创造主体——民族作家的存在意识做出综合描述,以便透彻而又准确地把握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促使其真正地跨入实践的自觉之流中。
《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总目录
1987年 06期
作者:
……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