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7年
>
05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简讯
1987年 05期
作者: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邀请,美国蒙古学会理书、印地安纳大学教授约翰·杭金·贡布扎布先生,于1987年9月5日至12日来华访问。在北京期间,贡布扎布先生存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做了题为《美国蒙古学研究概述》的学术报告并与该所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对话,参加了“纪念尹湛纳希诞生150周年报告会”并在会上发了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乌兰夫于9月10日上午接见了这位客人。
纪念尹湛纳希诞生150周年
1987年 05期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于一九八七年九月八日在民族文化宫主持召开了近百人的“尹湛纳希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会”。在京的部分领导和专家学者洛布桑、江平、清格尔泰、端木蕻良,玛拉沁夫,陈毓罴、邓绍基,刘魁立等讲了话。正在京访问的美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也出席了会议……
活跃充实 别开生面——记赫哲族、鄂伦春族文学讨论会
1987年 05期
作者: 惠颖
一九八七年五月三十日到六月二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编写组,在黑龙江省各级组织的关怀支持下,在赫哲族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民族乡召开了“赫哲族、鄂伦春族文学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黑龙江省内外的四十多位代表,特别是有十多位当地的赫哲族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王平凡到会并讲了话。来自吉林、辽宁的几位专家、教授也在会上做了精采的……
论《苗族古歌》的时代特征
1987年 05期
作者: 李子和
著名的《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的一部壮丽史诗。关于《苗族古歌》产生的时代,一些论者认为产生于苗族的阶级社会以前,如《苗族古歌》一书“前言”说:“这十三首古歌的主要情节的形成,可能都是阶级社会以前的东西……其中《跋山涉水》稍后一些,也可能是阶级社会初期的产物。”其说虽嫌笼统,但大体上是正确的。然而,如何从时代社会背景的广阔角度,阐明它产生、发展……
论张承志小说的忏悔意识
1987年 05期
作者: 沈峻
他还没来得及思索,或者说象他那种年纪,尚不宜于思考过多。外界有小小的风波就足能撩动他的心灵,他激昂、亢奋、幻想,不顾及前头或许有“火狱”等着他去跳,他头也不回地追随时代的洪流,背着沉霞的包袱,奔赴草原,他就是一位当年的“红卫兵”——小张承志。告别了都市,这里是另一个天地:那是高楼大厦,这是低矮的蒙古包,那是火车、汽车、人海,这是马群、骆驼、小村落。在这广袤的草原上,骑匹骏马横冲直撞,一直“杀”到天边,这是草原……
人生与爱的多重变奏——论作家张承志的创作观
1987年 05期
作者: 丁守璞
文学即人学。对这一早已为古今中外作家们证实了的真理,似乎毋须赘言。然而关于文学何以为文学的研究却远非透彻,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还主要地集中于“文本”的研究,即作品的研究方面,在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中亦然。应该说,人们首先注重文本的研究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们是文学最直接的可见性成果,具有重要价值,也正因为如此,这一研究沿续多年至今不衰,今后仍将继续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不说文本所体现的并非“文学即人学”的全部……
“寻根”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化
1987年 05期
作者: 刘亚湖
当代文学的“寻根热”,大概已经度过了它的最兴旺时期,开始慢慢冷却下来了。然而,当一种新的思潮在经历了一个过程、暂时告一个段落的时候,往往也是最能冷静地而又不失热情地审视它、评价它的时候。不管这个思潮盛衰如何,如果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寻觅的话,都可以找到一些富有启发、值得深思的东西。其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少数民族文化大受青睐,常常被置于争论的中心位置。最先提出“寻根”说的达斡尔族作家李陀谈到,正是植根于鄂温克文化……
诗人的节日——介绍“图们江涛声”诗歌探究会
1987年 05期
作者: 林渊
六月初的图们,正是孟夏。若是南方,已是闷热的梅雨时节。但这里,风和日丽,天高气爽。在那蔚蓝的天空上,偶尔有几朵白云,浮游得轻盈飘逸 在那街道旁站立的嫩绿的杨柳,争先恐后地吐青献绿,为美丽的边疆小城着上了清新的淡装 还有那碧波荡漾、涛声悦耳的图们江水,为可爱的友谊城酿造着妙不可言的风韵。这种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景象给人们一种积极奋进的力量。这座山青水秀,生气勃勃的边城有一种诱人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唤起诗人的……
《召树屯》《格拉斯青》与《牛郎织女》之渊源关系——兼谈中国鸟衣仙女型传说对古代印度的影响
1987年 05期
作者: 姚宝瑄
《召树屯》是云南傣族的叙事长诗 《格拉斯青》是搜集于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的传说 《牛郎组女》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从方位上讲,一个偏居西南一隅,一个远在西北边陲,一个居于中原地区。本文就这三则传说(长诗)进行比较研究,并简述中国此类传说对古代印度的影响。
青春生命的礼赞——喜读张承志的《金牧场》
1987年 05期
作者: 王锐
读完张承志的新作《金牧场》(载《昆仑》1987年2期),心中犹如掠过一阵强劲、燥热的飓风,震荡过后,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柔情,使我们热爱生命、珍惜青春的进取意识在激荡中升腾起来,渴望着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进行无限的创造。张承志是一位严肃、深沉的青年作家。在这部表现当代青年题材的作品中,凝重的民族历史文化意识、开放的视野、深刻的哲理蕴含和诗化的表现手法,显露出张承志作家兼学者的一些气度和修养。我们可以说,……
张承志论
1987年 05期
作者: 马洪恩
新时期十年的历史变革,使文艺从荒漠中得以复苏,也使小说创作崭露新的生机并趋向繁荣。各种题材、形式的小说创作,如雨后春笋,色彩缤纷,使人迎接不暇。一大批作家在锐意求新的艰难跋涉中,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视角和手法,新的思考和艺术的追求与探索呈多元化的态势。特别是一些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表现出了更大地攀登文学艺术高峰的勇气和力量,并且日臻成熟。他们比之老一代的作家是力的传递与交替,并在各自的轨道上开始和正在显示出他们自……
艾特玛托夫论神话创作
1987年 05期
作者: 陈学迅
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没有历史、没有伟大的艺术形象——古代的传说、神话,经典作品——铭刻下的精神印记,就注定他在精神方面是低下的。他就不想去理解复杂的当代生活。神话能不能成为传递我们时代思想的工具呢?神话就是神话,是谈论过去的事,对神话应该抱历史的态度。……我坚持这样的观点:如果古老的传说不能积极地为我们时代的任务服务,那就不应该去打扰它。那就让专家们去研究好了。
张承志小传
1987年 05期
作者: 吴碧云
回族青年作家张承志是新时期文学新军中一位赫然崛起的新秀。他一九四八年秋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一九六七年张承志毕业于清华附中。在那动乱的年代,他与千千万万个同龄人一道上山下乡,到内蒙古大草原的纵深处——东乌珠穆沁旗道特诺尔公社当了四年牧羊人。一九七二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功读考古专业(现考古学系),一九七五年毕业……
民族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读张承志的部分小说有感
1987年 05期
作者: 哲明
读了张承志的作品,给人的深刻印象是:这不是一般作家在写民族题材的小说,而是一位民族作家在述说自己民族悲壮的生活历史。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真实可信,感情真诚而强烈,富有民族个性和真正的激情。张承志是个回族作家,他用自己民族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但从没有把自己同祖国和时代隔离开来。他的作品透过对民族状况和风习的描绘,生动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和民族的力量,包含有新时代的美学的内核,较好地体现了民族意识与当代意识的和谐统一。
金子铸成的艺术拱桥——略论张承志作品中的人民意识
1987年 05期
作者: 韩瑞亭
我不怀疑,任何一个乐于阅读文学作品的读者,都无法弃绝某种或隐或显的个人偏爱。不过,这种偏爱有时可能产生很强的排斥力,以至将有些作家的原本极有特色的作品亦拒于视界之外。几年以前,当张承志的小说《北方的河》在文学界引起过一次小小的轰动时,我曾因慕名而试图拜读过,孰科还没读到四分之一的篇幅便放下了。我适应不了作品那主观色彩很强的、语境频频转换的散文化的叙述方式,而感到沉闷、怠倦。当时同样引起过小小轰动的另一位作家的《绿化树》,我却一口气读完了,并且得到……
凉山彝族“尔比”研究之一
1987年 05期
作者: 瓦西罗曲
“尔比”,(有人译为谚语)。是凉山彝族民间文学中,独具特色的艳丽花朵。“尔比”在内容上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是历史研究的宝贵材料和活化石。比如,有关论及妇女的“尔比”,就是我们认识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一个窗口。论及妇女的“尔比”内容很多,在这里仅围绕解放前凉山彝族妇女的地位问题,略举几组加以探讨。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