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7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荒野上的精灵——读蔡测海的中篇小说《蛇麻》
1987年 03期
作者: 好林
我喜欢蔡测海的小说,这是因为我在湘西一带生活了八年。为了使湘西这块土地永远是我的,当我看到他的新作《蛇麻》时,(载《钟山》八七年第一期)那些熟悉的地名跳入眼帘,吸引我把这篇小说看了一遍,又一遍,直至小说中的荒野抹上了我心中的色彩。很难用传统的方式来准确地解释这篇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它们都被淡化了,看上去随意写来的字字句句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作者的思维显然是立体的、放射的,有很强的意念性,因此,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篇光彩各异的《蛇麻》。小说叙述了“一个万古千秋的故事”。有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来到一片茫茫的荒野上生活,一条有生命力的河维系着他们。女人黄妹是被姓“三横王”的男人从洪水中救……
瑷珲富裕两地萨满文化调查报告
1987年 03期
作者: 宋和平 魏北旺
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满族人民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同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原始文化总是和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古代社会以来,满族就信仰萨满教,迄今仍有一部分人保留此种信仰。由于满族信仰萨满教的历史悠久,所以萨满教在满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收获、治病、出征、喜庆等都要唱神歌,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以神歌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萨满教文化。萨满教如同其他宗教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时代呼唤着史诗的诞生
1987年 03期
作者: 缪俊杰
谁也无法否认,新时期的文学取得了大丰收,我们的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与超越。首先是文学题材的拓展,其次是,文学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了,其三,我国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和超越,还表现在文学观念的拓展,从单一化到多样化,从表层向深层的过渡和深化。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总结新时期文学十年的经验,充分肯定它的成就,同时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首先,要进一步发扬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使新时期文学更深……
土族地区《格萨尔》调查报告
1987年 03期
作者: 杨恩洪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绚丽多姿,蕴藏丰富,至今仍伴随着各民族的各项民俗活动广泛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口耳之中。进行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广泛搜集和实地调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在这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工作者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做过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本刊在这一期里,集中刊登了杨恩洪、孟慧英、杨丽珍、穆塔里甫、降边嘉措以及宋和平和魏北旺等同志近期于青海、黑龙江、云南、新疆、西藏等地实地调查后撰写的有关调查报告。通过实地调查,杨恩洪同志在青海地区发现一种用双语(土、藏语)演唱英雄史诗《格萨尔》的特殊传承方式,而这一特殊传承方式,目前仍为史诗研究界所鲜知 杨丽珍同...
从星伤学看洪水神话
1987年 03期
作者: 韦兴儒
洪水神话遍布世界各地。对于洪水的起因及其真实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下面的两篇文章,作者试图从星伤学和板块构造地质学角度来探讨这则神话的创作依据。这样的探讨,我们以为或多或少将会给人们的思想以启发。
关于杀死蟒古思妻子与儿子的情节类型的内在联系和历史根源
1987年 03期
作者: 瓦尔特·海希西
正如N·波普、G·I米海洛夫、B·李福清、S·U涅克留多夫等几位蒙古英雄史诗研究者们所说,在许多蒙古史诗中不仅有相同的故事情节,而且还有某些与人物有关的相同母题和类型。构成史诗的主要因素,除了依赖一定的社会环境外,它还与其它民间文学体裁相互依存。要深入研究史诗,必须研究其各母题,研究它与其它民间文学体裁的关系,也要研究其自身的演变过程。所以不但要对其形式的多样性加以考证,而且还要对它们之间的横向影响进行考证,除此之外,在情节的流传规律方面,还可以对歌手所用的方言以及史诗语言进行研究 另外也可以对各个时期的歌手们所演唱的史诗素材之间进行纵……
椰子枝尸体化生型植物起源神话
1987年 03期
作者: 松原孝俊
如果通览世界各国的神话,则可发现:有一类以中国的盘古神话和北欧的太初巨人神话为代表的宇宙创造神话,把宇宙解释为是由巨人身体创造而成。这类神话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北欧神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世界太初巨人死亡以后,诸神用他的头盖骨造出天空,用他身上的肉建造大地,用他的血液造出海洋湖泊,用他的骨头建造山脉,用他的头发造出树木。当年,在风靡欧洲一时的比较神话学派的影响下,我国明治时代很多率先进行神话研究的学者,尽管他们违背了事物的本质,可他们还是从尸体化生这种神话联想的共同性入手来考虑问题的。因此可以认为:日本的大气都比卖神话只不过是这些世界巨人型创造神话的变种而己。一些著名学者还有这样的看法:大气都比卖神话是模仿和...
锡伯族作家高风阁浅谈
1987年 03期
作者: 吴扎拉克尧
1980年12月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一书中,载有二位锡伯族作家的名字:一位是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郭基南,另一位则是出生于黑龙江省的高风阁。他们,一个在锡伯族的第一故乡东北,另一个在锡伯族的第二故乡西北。万里迢迢、比翼齐飞、勤奋创作,为锡伯族的文学发展,付出了努力,做出了贡献,赢得了荣誉。在本篇文章里,我们准备结合多次的调查和有关资料,对黑龙江省锡伯族作家高风阁的创作情况做一浅涉,希望能够对增进锡伯族文学创作的了解和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鄂伦春民族人类起源神话浅探
1987年 03期
作者: 白水夫
人类起源的神话,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鄂伦春民族人类起源神话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它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给客观世界披上扑朔迷离的神话外衣。它多姿多彩,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散发着浓郁的桦林馨香。鄂伦春民族神话同其它各兄弟民族的神话一样,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轨道上同辙而行,经历了人类起源和人类再繁殖这两个相邻而概念不同的神话阶段。本文在前辈与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鄂伦春民族人类起源的神话进行归类分析、纵横比较之后,认为特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社会生活和特殊的思维方式是鄂伦春民族起源的神话产生的三个基本因素。
试论跨国度跨语种文学
1987年 03期
作者: 钱念孙
“跨国度文学”,主要指某一民族的作家以另一民族的社会现实为表现对象,描写和反映异民族的人民生活和自然风貌,因此,它不仅是作家本国和本民族文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所表现的异国和异民族文学的有机成分。“跨语种文学”是指某国或某民族作家在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时,用异国和异民族语言来进行写作。跨国度、跨语种文学所描写的生活,常常是读者陌生的异域世界,因而它不仅能给人以异域的新鲜感,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其次,从文化构成上看,跨国度、跨语种文学一般都是一本书处于两种文化的交叉点上,最明显地体现了不同文化交融、化……
与征鹏同志谈创作
1987年 03期
作者: 李丛中
征鹏同志: 最近,我拜读你的大作。我既惊讶于你的多产,也佩服你自强不息、笔耕不止的精神。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中,在琐碎的家庭事务之余,仅仅八年时间,你就写出了六本介绍西双版纳山水风情的书,还写了七篇小说,二十多篇散文,二十多首诗和四篇报告文学。最近,又有两本书即将付印,其中包括一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这样多的印刷字数,这样充沛的创作热情,在傣族青年作者中,还属少见。
诗化的史实
1987年 03期
作者: 杨秀绿
作为原始文化珠宝之一的“洪水神话”,不但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学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原素,而且蕴涵着多门科学的宝贵信息。然而,先民们留下的这份遗产,到底是基于原始思维的纯粹幻想的海市蜃楼呢?还是以现实生活为材料构成的诗化史实的殿堂?本文想对这方而作些初步探索。一、地道的世界神话洪水神话的流传遍及世界各地,世界各民族的史前文化都早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全人类的心灵苗圃几乎普遍受其雨露的滋润。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洪水神话是同一内容多样表现形式的地道的世界神话。它又是同一季节分别产生于世界各民族原始思维土壤的不同品种的文化奇卉,决不可能是单一品种的移植、嫁接和推广。我国……
整体的把握和独特的感知
1987年 03期
作者: 郑海
纵观近年来出现的少数民族作者的作品,我有个强烈的印象,他们中有不少人在观照和表现种种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活时,已经显示出相当的胆识和良好的艺术感觉,他们已不屑于以种种奇异但肤浅的民俗事象作为作品生命的主要构成,而力图透过这些民俗事象,去挖掘其更为深刻厚实的历史积淀和人生意蕴。这是很令人鼓舞的,仅此一点就足以显示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较大范围内取得重大突破的可喜局面即将到来。然而,必须承认,就目前来说,真正在创作实践中把这一点做得比较好的作者还不很多。这就是现在为大家所关心并予以讨论的问题——为什么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潜力可观,但成绩还不甚理想——的原因之一。
在藏学的发祥地
1987年 03期
作者: 降边嘉措
北京的五月,藏学活动比较频繁。 5月15日,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和民族文化宫联合举办的西藏唐卡(卷轴画)展览开幕,这是藏族唐卡首次在首都展出。 5月20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民族文化宫隆承召开成立大会。 5月22日至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召开《格萨尔》工作总结、规划和表彰大会。乌兰夫、习仲勋、胡启立、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出席了上述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表现了党中央对发展藏族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
一份新发掘的傣族叙事长诗——从《海罕》到《厘俸》的调查报告
1987年 03期
作者: 杨丽珍
《海罕》和《厘俸》都是以反映傣族战争史迹为其基本内容的长篇叙事诗。这部作品引起不少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兴趣和重视。然而,公开发表的资料,仅见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的《傣族民间故事选》中的散文体故事《厘俸》,这是云南大学中文系师生从云南景谷县搜集到的。描述的是勐景哈国王海罕为夺回妻子婻玉蚌,与勐景罕国王俸王展开的一场战争。在决战中,海罕联军在天神的援助下,攻下了勐景罕城,并以俸王被处死为结束。
他从山里来——论基默热阔的创作道路
1987年 03期
作者: 马旷源
基默热阔今年不过二十五岁,却已在云南文坛上小有名气,发表过十六、七篇作品(不含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他的处女作、小说《芦笙神》,获得过云南省首次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一等奖。他生在老彝山,长在火塘旁,初中未毕业就被迫回到了山乡,以后又读过师范,毕业后分到了永仁县文化馆,一九八一年调入楚雄州文联。他唱着歌:“舞步高、舞步低,步步向太阳”。从崎岖的山道上走来,迈着蹒跚的步履走来。他从山里来……本文试图为基默热阔的创作道路勾勒一条线索。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