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7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评吴雪恼的近期小说
1987年 02期
作者: 胡宗健
吴雪恼的创作起步于1979年,时间不长,但已发表了四十余个短篇和中篇,与此同时,还常有散文问世。他不仅创作甚丰,而且在早几年间多次获得过荣誉:曾获湖南省优秀作品奖、《青年作家》优秀作品奖、《广州文艺》“朝花奖”、《文艺生活》优秀作品奖和上海《青年报》“青春似火”征文奖等等。但在这里,我未能涉及他的获奖之作,我所道及的,仅是他在84年以后的部分小说创作,是近两年来他在艺术上掘进的一个缩影。读他近期的一些小说,深感他显露出了驾驭复杂的矛盾生活和开掘人物内心的艺术功力。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着在复杂的矛盾纠葛中表现出生活本相和人物自然本色的路子前进的。因而,他为严峻生活奏起的动人乐章,深沉有力,清新悠远,流溢着一种独...
如何认识作家、作品的跨国和跨族问题——关于编写塔吉克文学史的意见
1987年 02期
作者: 西仁·库尔班
撰写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史,已被做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列入了国家“七五”计划。这是我国各族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撰写民族文学史,是挖掘整理各民族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各民族文化、文学事业的具有科学性的工作。它对于完善和充实整体“中国文学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如何认识和处理作家和作品的跨国和跨族问题,这是编写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
激荡山谷的回声——读白德成组诗《蛮荒的土地》
1987年 02期
作者: 段和平
创作的道路是艰辛和坎坷的,一切文学样式的创作都是如此。在比较鲜为人知的偏僻山地,他正用血、用泪,用一腔燃烧的深情,来铺就一条自己的诗歌之路,这就是一直活跃在燕赵大地上的朝鲜族青年诗人白德成。他曾用并且还在用爱铸就的犁铧,在诗歌这片诱惑人的旷野里,不倦地耕耘着,采撷着,那样专注和执着。他的组诗新作《蛮荒的土地》,(刊于《诗神》双月刊1986年第5期)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偏僻山区隐秘而真实的面貌的窗棂。读过白德成以往的不少诗作,我仍然为他奉献给读者的这组新作而惊叹不已。这次呈现于他笔下的,不再是对勤劳、坚韧的朝……
致满族青年作家江浩——读《北方的囚徒》和《雪狼和他的恋人》随想
1987年 02期
作者: 吴重阳
江浩: 谢谢你寄来《北方的囚徒》和《雪狼和他的恋人》的美意。在读腻了那些虽然并非平庸但确十分雷同的作品之后,它们在我眼前展开了另一个新奇的世界,给了我某种情感的满足。蛮荒、苍凉的扎鲁持旗荒原,咆哮着孕育着强大破坏力的鄂博古沙漠,迷蒙阴沉的天空下,应和着阴森的狼嚎,骤然而起的澎湃的宣腾,充满原始的热情、原始的文化色彩的神秘的萨满教驱鬼祭神仪式和狂热的近于疯狂的人群,都给我以异样的新鲜的感受。而在这特殊的社会、自然背景里活动的主要人物,是经过变形、扭曲了的奇特件格的盗马贼,以及他们坎坷、神奇和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则更激起我情感上的某种不寻常的震撼!……
走出自己的影子——蔡测海小说集《母船》序
1987年 02期
作者: 凌宇
前不久,蔡测海来我家闲谈。末了,他十分认真而郑重地嘱我为他的小说集《母船》作序,我也便十分认真而严肃的点头。但一拿起笔,又不免自己疑心起来:我在作什么?为蔡测海写的书作序?他配写书?我也配作序?——仿佛很久很久了,在我的感觉里,写书作序原是一些了不起的人物才能干的。轮到我们也来充一角,这玩意便不再值价,那几乎是一定的。因为退回到三十年前,我们不过是混迹于湘鄂川边境相距不过百里的山村野孩子。或者成天在山溪里捉螃蟹,或者偷入别人家园圃摘柚子。假如那时我们说……
傣族文学理论与傣族文学作品
1987年 02期
作者: 岩峰
我国少数民族有丰富的创作实践,不可能不在这些丰富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文学理论。拿傣族来说,她不仅创造了数量众多的古代神话,还创作了近五百郜叙事长诗。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很难想象这样的奇迹是在盲目中创造出来的。当然,相对而言,少数民族的文学理论还处于零星的、不成熟的状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的甚至还没有见诸于文字,而是停留在口头流传的水平上。但不管成熟与否,完整与否,见诸于文字或未见诸于文字,少数民族的文学理论跟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一样,……
论凌渡《故乡的坡歌》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成就
1987年 02期
作者: 郭辉
凌渡,这位在祖国“拨乱反正”时期才从事创作的壮族中年作家,近十年里,写下了六十多篇散文作品。这本名为《故乡的坡歌》的散文集,是他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在壮语方言里,坡歌称“窝泼”,即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女在绿荫遮盖的山坡上对歌之意。凌渡用“坡歌”为题,则表明了他的散文与壮族文化传统有内在的连通关系。这样,凌渡使他的创作成为民族文化实体之一部分的努力,构成了《故乡的坡歌》的突出特点。
“意味”的寻求——评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小说
1987年 02期
作者: 周政保
说一点儿题外话:艾克拜尔·米吉提是哈萨克人,他应该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作家,然而他却使用汉语写作。他既受到哺育他的新疆哈萨克文化的根深蒂固的塑造,又获得了相当广泛的汉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他既通汉语又通哈萨克语。我无法想象他的整个观照生活的思维世界所呈现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如果要从这种角度来追踪及审察他的小说创作,那将是一个奇异的高难度的新课题。尽管我意识到了这种探索的重大价值,但我难以胜任。因此,我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意味”的寻求。在这里,他仅仅是小说家,而他的小说艺术,也仅仅是小说家的一种创作性——民族的属性似乎消失了。但我想,他……
谈宗教哲学思想在原始文学中的地位
1987年 02期
作者: 李明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它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一定历史时代的原始文学作品,总是和那个历史时代的经济、道德、哲学、宗教、民俗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剖析某一历史阶段的原始文学现象时,应该将问题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文学自身。
本刊召开张承志作品讨论会
1987年 02期
作者:
1987年3月25日,我刊编辑部在京召开了张承志作品讨论会。出席会的有来自从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论、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四十多名同志。讨论会由我刊主编哈焕章同志主持,张承志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就创作经历、文学观等问题作了发言。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强化、当代意识的渗入,对各族作家的艺术……
民族意识的回归与强化及其对张承志创作的影响
1987年 02期
作者: 白崇人
对于张承志近两年来的创作,议论颇多,众说不一。但人们异口同声:张承志在变。是的,他是在变。因为住他胸中交织着、升腾着一股强大的奋进力量,一股倔强的追求精神、一股自觉的民族意识。这力量、这精神,这意识,使他激动不已,使他不得安宁,驱使他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一个作家的创作思想是很复杂的,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张承志也不例外。所以,要分析、评价他在创作中……
耕耘·探索·“变法”——谈蒙古族青年作家佳峻的小说创作
1987年 02期
作者: 朱兵
(一)佳峻小说创作一瞥习作阶段——佳峻十六岁开始创作,处女作短篇小说《号手》,发表在一九六四年第一期《包头文艺》。那时候他还是个高中学生,当时《包头文艺的“伯乐”编辑是郭超和许淇,佳峻至今记忆犹新。在高中时还写过一篇《凹凸不平的启示》,但未能发表。内蒙二十年大庆之前,佳峻写过一部电影文学剧本《神马》,“十年动乱”中为此遭了噩运。此后数年,命乖运骞,屡遭劫难。第一个波峰——直至一九八○年,佳峻重新执笔挥毫,在《十月》上发表《报春兰》,在《绿原》上发表《蚌壳·珍珠》。一九八二年先后发表短篇小说《草原的旋律》、《小草》等。
跨境民族文学与跨境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关于编写云南景颇族、哈尼族、佤族、傣族等跨境民族的文...
1987年 02期
作者: 赵捷
云南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跨境而居的有哈尼、傣、壮、拉祜、苗、佤、景颇、瑶、布朗、德昂、傈僳、独龙等十二个民族。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这些民族离开其发源地,迁徙、分化,散居在不同的地域。目前,除我国境内,在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塞、越南以及印度等国,都有与上述民族同出一宗的同族人,多则数十万,少则几千人。长期以来,因受环境的影响,其文化发生了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他们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相同……
浅谈金勋小说创作的文学空间
1987年 02期
作者: 崔三龙 紫荊
狄德罗说,大自然也常常“以异常的方式把事件组合起来”。现实生活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更加美妙,它不仅斑烂多姿而且充满奇遇和巧合,往往神奇无比,令人兴叹。尤其是新时期的现实生活,既蕴涵着极为令人惕励的生活真谛、思想火花和灵魂闪光,又有着多样而复杂的人物性格。所以,现在,作家们面临的是一个宝藏无穷无尽的大海。它召唤着也衡量着每一个作家,看他们在开拓小说创作的文学空间方面有无作为,看他们究竟发挥出了多少聪明才智。老作家孙犁早就对此深有感受。他说:“作家不能老注视一个地方,他的眼睛应该……
不该惊动的蜜月——读吉狄马加诗集《初恋的歌》断想
1987年 02期
作者: 孙玉石
曾偶然在一个杂志上读到一首彝族青年诗人的短诗,写的是那个古老民族古老的葬礼风俗,诗题为《黑色的河流》。那幅庄严深沉的图画和同样庄严深沉的诗情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作者的名字我却忘记了。一次谈话偶然提起这首诗。朋友说:“这是吉狄马加的。这个小伙子只有二十六岁,是近年来少数民族中出现的一个很有希望的青年诗人。”我自惭于自己的闭塞,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期待。
欣欣向荣的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初稿》导言
1987年 02期
作者: 特·赛音巴雅尔
一新中国的建立,宣告了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长期存在的民族压迫的历史已经结束,我国进入了一个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新时代。建国三十多年来,随着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导下,我国蒙古族的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多梯队的作家群。这个作家群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是……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