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7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白杜鹃》和《阿榴》给我们的启示
1987年 01期
作者: 黄薇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山村牧区输入,少数民族开始重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生活位置。各少数民族因种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封闭文化形态被频繁的交往打破了,出现了采取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一个全国性的、世界性的大文化格局正在重新形成。“随着各民族之间文化接触的加强,……一些过去产生的特点变得越来越少,而在某个民族单位中新产生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却很快变成其他民族的财富”。因……
中央民族学院开设满文班
1987年 01期
作者: 志忠
为适应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改变满学人才奇缺的状况,86年九月份中央民族学院增设了一门新专业——满文清史专业。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二次在大专院校招收满文本科生。早在六十年代曾在该院开设过一个满文班,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满学研究的栋梁,并且为我国的满语言理论、满文文献翻译整理作出了一定贡献。此次满文班共招生20名,学制四年。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有: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满语文、满族文学、清史、满族史等课程。学业期满后,他们将主要从书满语支语言、满族文学、清史、满族史等方面的……
论新时期土家族文学的深层意识
1987年 01期
作者: 龙长顺
土家族世居长江流域中部丘陵地区,系中华腹地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不足三百万,历史新时期奉献于人民的文学精品却为数不少。作品的时代感、使命感和民族文化质感都比较强。近年土家族文学已经从一般的社会人生意识中走出来,从奇风异俗、特殊称谓的表层民族意识中走出来,从逗留于山川风物的浅层乡土意识中走出来,不停息地追逐社会主义文学主潮,坚持文学的开放意识和受容性格,继承本民族和汉文学的双重传统,阐释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时代变……
蒙古长篇小说之源
1987年 01期
作者: 李福清
蒙古书面文学大约产生于成吉思汗时代。成吉思汗死后不久,《蒙古秘史》即已问世。这是一部具有惊人文学价值的作品。《秘史》不仅奠定了蒙古文学史的基础,而且奠定了整个民族文学的基础。蒙古民族文学在十九世纪出现抒情诗和最早一批长篇小说之前,发展过程一直十分缓慢。十九世纪之前这段时间,赢得广泛声誉的只是一些风格独特、内容肤浅的编年史作品,如鲁卜桑丹津在十七世纪写成的《黄金史》 (《阿勒坦·脱卜赤》),或者为数甚多的“纳木特日”——喇嘛高僧传,以及包括各种宗教劝谕作品再加上对它们所作的大量注释在内的……
内蒙古出版多卷集《当代文学丛书》
1987年 01期
作者: 奎曾
一九八七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为检阅四十年来各民族文学创作实绩,并促进新的繁荣,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拨专款,决定编辑出版多卷集的《内蒙古当代文学丛书》。丛书编委会由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和文联、作协分会、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社等单位负责人共21人组成。丛书计六十余卷,分蒙古、汉两种文字,包括当代内蒙古作家个人作品集,数人合集和多人集,除诗、散文、小说和戏剧、电影文学外,也有文学评论造集。被列入《内蒙古当代文学丛书》用蒙古、汉两种文字出版的作者,共达八十多人,包括蒙古、汉、满、达斡尔、鄂温克、……
《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简介
1987年 01期
作者: 罗
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魏庆征同志翻译的《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一书,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为苏联著名学者、历史学博士谢·亚·托卡列夫一部颇有影响的著作。谢·亚·托卡列夫长期致力于社会制度、民族起源、世界各民族宗教的历史沿革及其种种形态的考察,并从事西伯利亚、大洋洲、美洲和西欧各民族研究,曾担任《美洲诸民族》、《欧洲(国外部分)诸民族》、《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诸民族》和苏联《神话百科全书》、《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两卷本)的主编。
傩堂戏——土家族原始古朴的民间艺术
1987年 01期
作者: 庹修明
傩堂戏是流传在贵州边远的德江县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原始戏剧。德江县,古为南蛮之地,隋唐以前多属楚、巴、宋为羁縻之域,元、明、清推行土司制度,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德江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因而这一地区的傩堂戏,很少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依附于宗教历史和法事的主要特征。它可以使人们看到中国远古傩仪的原始面貌。据有关专家考证认为,这一发掘对研究我国戏剧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发展历史,都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故而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傩,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吕……
“白狼歌”辨析
1987年 01期
作者: 杨照辉
读了一九八五年刘尧汉、陈久金二同志《汉代‘白狼夷’的族属新探》(见《西南师范学院学极》1985年第4期)一文后,觉得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一些历史文献、地理分布、民族称谓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对“白狼夷”的族属问题作了新的探讨,并论证了“白狼歌”是汉代普米(巴苴、西番)族人的佳作。但我感到文中论据还不充分,只说明了外在的一些现象,对“白狼歌”三章诗作中所反映的语言特点和社会习俗,还没有涉及。为了弥补以上这些不足,笔者试想通过滇西北、川西南地区普米族的语言以及一些历史文献和调查材料,对“白狼……
发自肺腑的歌唱——评铁木尔·达瓦买提的诗集《心中的歌》
1987年 01期
作者: 朱兵
党啊,您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在您的爱抚下我象不倦歌唱的百灵鸟 每当提到您光辉的名字, 我的心中就汹涌着爱的海洋。——《如果太阳不射出赐予生命的光芒》这是诗人铁木尔·达瓦买提对中国共产党发自内心地由衷地歌唱。热情歌颂党的诗章在他的诗集《心中的歌》中占有极重的分量。如《高举共产主义旗帜》、《向最高……
蒙古族近代文学的高峰——纪念尹湛纳希诞生一百五十周年
1987年 01期
作者: 额尔敦陶克陶
尹湛纳希是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格尔勒汗的后代。清朝初年,以阿拉坦格尔勒汗的曾孙之次子温部却浩尔为首的蒙古军队从现在的呼和浩特土默特旗东征,迁移到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地方定居。对这段历史,保存在下府公社惠宁寺的寺碑有详细记载。温部却浩尔的第七代子孙旺钦巴拉(1795——1847)虽然生了八个孩子,但成人自立者只有长子古拉兰萨(1820——1851)、五子贡纳楚克(1832——1866)、六子嵩威丹忠(1833——1898)和七子尹湛纳希(1837——1892)。
简评《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
1987年 01期
作者: 兰君
在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有一位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拓荒者,他就是《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一书的作者陶立璠同志。他以自己汗水浇灌出来的硕果,为我国民族文苑增添了奇丽的新花 他用执着的追求在汉民族和民族兄弟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彼此感情和信息的桥梁”我国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是祖国整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对民族文学,尤其是民族民间文学却一直末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研究。
“花儿”的内容与文学观念——两种类型“花儿”对比研究之一
1987年 01期
作者: 郗慧民
“花儿”一般被认为可分为临夏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大类型。两种类型“花儿”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流行地区、传唱的民族、演唱方式和音乐特色等方面 从文学角度说,主要显示在文学形态上面,即其格律(包括章句、节奏和押韵等)的不同,这已经为“花儿”的研究者们谈得不少了。这些不同之处大都不涉及“花儿”的内容,涉及“花儿”内容的,谈及的人好象还没有见到过。而关于两种类型“花儿”内容的对比研究,可以扩大“花儿”研究范……
轨迹·思考——《玉龙旧话新编》简介
1987年 01期
作者: 杨世光
八十余高龄的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写的《玉龙旧话新编》,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著名作客彭荆风为它作了热情洋溢的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本诗文集,可以说是她生命轨迹的纪录,熔铸着她对生活、对文学的深沉的思考。早在四十年代后期,作者撰写并印行过《玉龙旧话》一书。建国以来,辛勤笔耕,源源抽出诗丝,编织着对于祖国和自已民族的挚爱的感情,进行着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本书为新老作品的合集,故谓之“新编”。集中有诗有文,有叙有议,有奇丽神话,有……
乡音乡情汇于诗——读颜家文诗集《湘西短笛》
1987年 01期
作者: 彭南均
一颜家文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人。生在湘西,长在湘西,他对湘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非常熟悉,怀有深厚感情。他的第一本诗集,命名为《湘西短笛》,是饱含着寓意和深情的。家文是土家族诗人,是土家族文学创作的后起之秀。《湘西短笛》,不仅表明他的诗作是歌唱湘西,描绘湘西,而且表明他虽因工作的需要而辞别了湘西,但在诗集出版时却不忘湘西。这是一层意思。大家知道,咚咚喹是土家族姑娘自己制作和吹奏的一种乐器,唐代诗人刘禹锡把它称做“短笛”。曲牌多种,音调清脆,音色优美。家文把“短笛”一词借用过来,希望自己的诗作象咚咚喹一样短……
贲璞玉与旺钦巴拉——《一层楼》《泣红亭》创作素材研究
1987年 01期
作者: 扎拉嘎
《一层楼》《泣红亭》是近代蒙古族杰出作家尹湛纳希的著名姊妹篇。这两部情节前后承接的长篇小说,具有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多方面地勾勒出清代卓索图盟一带蒙古族的社会生活。贲璞玉是姊妹篇的主人公。璞玉与炉梅、琴默、圣如等人的爱情悲欢离合,是长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在蒙古族文学史上,《一层楼》《泣红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是蒙古族文学史上最早的由文人独创和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与尹湛纳希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史诗性的巨著《青史演……
尹湛纳希和尹湛纳希纪念馆简介
1987年 01期
作者: 周孝成
尹湛纳希是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蒙古族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先驱。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鸦片战争前三年,即一八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尹湛纳希出生在辽宁省北票市下府蒙古族乡忠信府的一位文武双全的爱国军官家里。乳名哈斯朝鲁,姓名宝衡山,字润亭。他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出过不少文武人才,因此被称为读书世家、书香门第。尹湛纳希兄弟八人,他……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