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86年>06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哈萨克族长篇小说的崛起 1986年 06期
作者: 穆塔里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一派生机勃勃。哈萨克族文学的创作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历来以民间文学著称的哈萨克族文学,如今已发展到了当代作家文学与发达的民间文学相媲美的崭新时期。新的自由体诗创作摆脱了传统的民歌形式,表现出极大的创作潜力。庞大的小说创作队伍与丰富多彩的小说作品问世,已分别成为了木民族文学创作的骨干和文学创作的主流。其中,长篇小说创作高潮的出现,更标志着哈萨克民族文学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新中国创建到一九七九年这近三十年间,我国哈萨克族尚没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这并不说明哈萨克族没有产生长篇小说的土壤和作家,而是诸多因素使创作遭到贻误。而在短短的一九七九年下半年至...
诗人管兴才与《西迁之歌》 1986年 06期
作者: 鄂乐春
在群星灿烂的民族文学银河中,有一颗不被人们注意的小小的星,他已经坠落许多年了。然而每当人们读起他的《西迁之歌》时,深深感到他的光芒还在闪耀,他依然活在锡伯族人民的心中。他——就是锡伯族诗人管兴才。管兴才(1894—1963),锡伯营正红旗(四牛录)管尔佳氏人,汉译姓管。管老先生在孩提时代,聪颖过人,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但在旧社会,家境贫寒,求学无路,只读过小学。然而他天性勤奋好学,精通了汉、满、蒙、藏文,会说维、哈语,并自修了历史、文学,对清史、蒙古史研究颇深,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解放前,管老先生曾先后任过锡伯营总……
谈阿拜的翻译诗 1986年 06期
作者: 哈拜
十九世纪杰出的哈萨克民主主义诗人阿拜,不但写过许多富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及散文,而且翻译了(包括改写)俄国进步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的诗歌和克雷洛夫的寓言。他翻译的作品和他的创作一样,受到哈萨克广大读者的欢迎。根据1961年阿拉木图出版的《阿拜·库南拜》全集收入的诗歌计算,阿拜的全部译诗(包括《奥涅金》的八个片断)共56首。从阿拜的一生经历看,能为后人留下这些译诗是很不容易的。阿拜是在接近四十周岁时才正式从事文学活动的。他的处女译作《波罗金诺》是1885年翻译的,而他的全部译诗、包括创作是在停止社会活动以后的二十年时间里陆续完成的。这是哈萨克历史上部落间互相倾轧的黑暗而又严酷的年代。由于民族偏见及民族...
中国民族文学研究概况 1986年 06期
作者: 南芳思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基础上,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建设起来的新学科。 1955年,中国作家协会曾邀请彝、侗、东乡、维吾尔、蒙古、朝鲜、哈萨克等八个兄弟民族的十一位作家来北京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问题。1956年,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满族作家老舍,在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兄弟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报告指出:“各兄弟民族的文学遗产是许多座丰富的文化宝库”,“我们有责任去搜集、整理这些宝贵的材料,教它们成为全中国的文化财富。”这个报告发表以后,引起了全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边疆文艺》、《云南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民间文学...
评哈萨克族作家郝斯力汗的小说创作 1986年 06期
作者: 王柯
社会革命必然引起文学的革命。本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我国哈萨克族先后受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浪潮的洗礼。哈萨克族文学也随之出现了实质性变革。变革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创作主流开始了由民间文学向作家文学的真正过渡 在文学体裁上,开始有了散文类作品的创作。一批在民间文学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走上了以小说创作为主的道路。其代表人物有郝斯力汗、孔盖·木哈江、阿合买提·居努斯、哈吉库尔玛·沙布旦等,而其中佼佼者非郝斯力汗莫属。郝斯力汗·库孜巴尤夫(1924——1979),新疆沙湾县人。十八岁开始写诗 从一九五四年起,几乎全力投入短篇小说的创作,到一九七八年为止,共有十五篇问世。只是到其晚年,才开始写作中篇的...
中国《福乐智慧》首次学术讨论会在新疆喀什隆重召开 1986年 06期
作者: 郎樱
风和日丽,瓜果飘香。来自全国各地,包括维、汉、哈、柯等八个民族成份的一百四十三位学者、专家,云集祖国西部边陲名城、维吾尔文学的摇篮喀什市,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行署四单位联合召开的中国《福乐智慧》首次学术讨论会。会议于1986年8月26日召开,9月1日闭幕,历时七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长冯大真同志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
文学融合历史面面观 1986年 06期
作者: 祝注先
一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我们这一片富饶而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华民族是一个集合概念,它也括着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诸多民族 它是中国境内以汉族为主体的各个民族的统称。列宁说得好:“只要各个民族住在一个国家里,它们在经济上、法律上和生活习惯上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人们共同体。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既然各种各样的联系在所难免,那么,由此而导致的民族融合,也就是大势所趋的历史必然了。民族间的交往是通向融合的契机。且不要说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即在原始公社制的部落之间,据考古研究,亦显现出奇迹般的图景。在中国境内,除...
维吾尔诗歌的翻译问题 1986年 06期
作者: 张世荣
维吾尔族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之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葛逻录语组。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维吾尔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宝库。纵观维吾尔文学史,除少数散文作品外,几乎全部都是诗歌。诗歌是文学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因此,我认为研究诗歌的翻译技巧,对于今后全面、系统地介绍维吾尔文学具有重要意义。维吾尔诗歌中最常见的形式有下两几种: 1.格则勒,即双行诗,每首诗少则八行,多则二十二行,长短视内容而定。头两行押同韵,以后诸行都是隔行押韵。格则勒这个……
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文学概况丛书》编纂情况报告 1986年 06期
作者: 邓敏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和多部族居住的地方。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中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秦汉以后,汉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文化也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文化”,而其它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文化,在封建统治者们看来,只不过是一种“异族文化”或“庶出文化”而已。这些“异族文化”或“庶出文化”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所以,“直到现在为止,所有的中国文学史都实际不过是中国汉语文学史,不过是汉族文学再加上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写出的文学的历史。这就是说,都是名实不完全相符的,都是不能比较完全反映我国多民族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发...
《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1—6期总目录 1986年 06期
作者:
……
民族文化鉴定的典范——1985年国际纪念《卡勒瓦拉》的活动 1986年 06期
作者: 劳里·杭柯
1985年,史诗《卡勒瓦拉》通过学术和艺术的活动,在国际范围内引起极为广泛的注意。国外纪念《卡勒瓦拉》的学术活动显然比在芬兰国内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无数的学术组织、《卡勒瓦拉》热爱者和个人,自发地举行了纪念《卡勒瓦拉》的活动。在芬兰国内,不需要告诉人们《卡勒瓦拉》的故事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的背景和民族意义。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学校对于后者一直非常注意,有时“学院的卡勒瓦拉”几乎阻碍了任何个人对这部作品作出新的发现。芬兰国内纪念的任务之一就是清除学校中陈旧教学造成的某些消极影响,向全国特别向学校指出《卡勒瓦拉》的崭新风貌,强调对《卡勒瓦拉》进行艺术的再思。当然,《卡勒瓦拉》的新旧艺术都可以在芬兰国外被直接吸收...
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主人公韦步平形象系统透视 1986年 06期
作者: 郭辉
壮族作家陆地的长篇小说《瀑布》(第一部《长夜》、第二部《黎明》),合百余万字,创作历时二十年,现在终于完卷问世了。在这部鸿篇巨制里,作者以他宏大的构想,流畅的文思,铺写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十六年间祖国南方的风云变幻,引导读者去追踪那个时代革命者步履艰难的历史轨迹。作者挣脱了过去写革命历史题材专注编故事、写事件的窠臼,将笔墨致力在刻画人物性格、陈述人物命运方面。主人公韦步平的形象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各族读者由衷的喜爱。有人称“韦步平是中国新文学人物系列里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 有人说“《瀑布》是壮族文学史上高耸的一个里程碑。”……
藏族文学的新篇章——读三部长篇小说新作 1986年 06期
作者: 陈墨
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经过短篇小说的繁荣及中篇小说的崛起之后,长篇小说创作的热潮已呈较为明显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无疑是各民族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藏族长篇小说作家降边嘉措、益希单增、多杰才旦的创作实践及成就不可忽视。他们是藏族长篇小说的第一代作家,他们是开创者。尽管到一九八○年藏族才有了现代第一部长篇小说《格桑梅朵》,但藏族长篇小说作家的第一批作品如《格桑梅朵》(降边嘉措)、《幸存的人》(益希单增)等,就以其成熟的姿态、完整的艺术创造、鲜明的民族特性为藏族长篇小说创作开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朱仲录对“花儿”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1986年 06期
作者: 魏泉鸣
朱仲录是青海省同仁县人,原籍甘肃临夏,解放后曾先后在西安的西北音协、西北人民歌舞团,兰州的西北民族学院歌舞团(后改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演唱花儿,被誉为“花儿王”。朱仲录同志现任青海省音协副主席、青海省花儿研究学会理事长,是著名的花儿歌唱家和花儿学研究家。朱仲录同志在西安工作期间,曾由西北人民出版社于1954年出版了他编选的《花儿》。这是解放后出版的较早的比较完整的花儿选本。在《花儿选》中收进了朱仲录同志写于1953年8月5日的《花儿介绍》一文。此文先后被收入1953年第八期《西北音运资料》,青海民研会1963年编的《花儿评介、讨论、研究专集》,魏泉鸣1981年编的《花儿研究集》,青海民研会1982年10月编的《少年(花儿)论集》等集...
锡伯族情歌初探 1986年 06期
作者: 佘吐肯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文化。民歌是人民大众劳动的成果,它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情绪、思想、愿望,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辉。民歌——诗歌的母亲。锡伯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以勤劳、勇敢、酷爱艺术而著称于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锡伯族人民创作了大量质朴健康,形象生动,优美动听的民歌。其中数量最多、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是情歌。情歌,是锡伯族艺术宝库中绚丽夺目的一朵花。描写爱情是诗歌和其它不少文学形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旧社会,男女之爱是一般生活中富于激情和幻想的部分,但维护反动统治的封建礼教,门第等级观念,都肆虐妇女,扼杀爱情,造成种种悲剧。因而争取男女恋爱与婚姻自由,成为反封建、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一个重要内容。劳动人民利用...
新疆锡伯族古典文学概述 1986年 06期
作者: 忠录
新疆锡伯民族的文学发展史,观其大略,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公元一七六四年,是这两个时期的非常明显的分界碑。这是因为,一七六四年以前,锡伯人生活在东北的山川草地,历史上长期以渔猎为业 一七六四年以后,他们从东北迁居遥远的伊犁河谷。这是我国大西北的前沿地区,其自然条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与东北老家大不一样。同时,随着这一迁徒,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样一来,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和客观现实为源泉的文学创作,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于是,在锡伯族的文学发展史上,便形成了其题材、内容和风格彼此有重大区别,但又有继承关系的两大时代。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