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86年>05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傣族文学作品的断代系年问题 1986年 05期
作者: 王国祥
文学史,应当以时代为经,文学种类为纬,全面揭示文学的发展历程,从而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现今的一些少数民族文学史,往往只有罗列文学种类的纬线,缺少标志文学发展阶段的经线,因而难以形成史的线索。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是,过去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多是民间文学,不单口头文学没有作者和创作年代可寻,就是书面文学一般也不署作者的姓名和创作年月。因此,要对文学发展进行断代、分期,理出脉……
幼子继承型故事产生及流传的社会基础 1986年 05期
作者: 月朗
在民间故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模式。从前有兄弟两人,哥哥狼毒,弟弟善良。他们同做一事,哥哥因心术不正屡败不胜,弟弟凭善良本份,终得正果。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幼(季)子继承型或两兄弟型故事。它遍及世界各地,在故事类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麦苟劳克十二系故事型式中占有一席显位 在钟敬文编撰的《中国民间故事型式》的四十五式中占三……
莎士比亚悲剧和傣族民间长诗比较 1986年 05期
作者: 林忠亮
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剧),描述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因两家世仇未能联姻,结果双双自杀殉情,造成婚姻悲剧。我国傣族民间流传的《娥并与桑洛》叙事长诗(以下简称“娥”诗),描绘娥并与桑洛热恋,因封建门第婚俗阻挠,酿成悲剧结局。“罗”剧与“娥”诗产生、流传之地相隔万里,其主题、情节等极其相似而又各显特点,令人深思,促人探讨。笔者试就“罗”剧与“娥”诗两者进行比较,力图找出它们的异同……
北方的河与北方的草原——张承志《北方的河》与《黑骏马》比较分析 1986年 05期
作者: 胡宗健
中篇小说《北方的河》与《黑骏马》,是回族青年作家张承志描写河流、描写大地的瑰丽篇章,也是当今文学创作写河流、写大地的出色画幅。文学讲究写环境,写大地,“地点就是故事出现的舞台。一个故事之必须托足于一个地点,也是必然的事”。(茅盾《小说研究ABC》,世界书局1928年版)但在我国小说史上,所见以大河以草原作为小说整个……
编写壮族文学史以什么为主线 1986年 05期
作者: 欧阳若修
编写《壮族文学史》以什么为主线,要从壮族学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壮族文学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是:(一)直到解放以前,壮族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体。壮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就是壮族民间文学发展的历史。(二)壮族过去一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壮歌多用“土方块字”记录(记音兼表意),这种“土方块字”或径用汉字或借汉字造成,但未形成通用的、规范的文字。民间文学依靠口耳相传,很少见于书面记载。(三)根据现有资料,壮族作……
《格萨尔》的流传与接受论 1986年 05期
作者: 周伟
古老的雅隆文化,随着赞普王室的北移,扩散到了整个藏区。在无文字时代,藏族的思维已经相当发达。这,我们可以从它的民间文化中了解到。七世纪吐蕃王朝建立后,藏文的创造和使用,对整个藏民族文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变,这次进化浪潮,使它的文化摆脱了愚昧的重锁,进入了文化的史诗时代。著名的史诗《格萨尔》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历史延续到今天,《格萨尔》也与历史同步,流传、发展到现在。雪域的坚冰和融水,是雅鲁藏布生命的根,《格萨尔》的存在、发展的生命之根究竟是什……
民族迁徙对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 1986年 05期
作者: 杨知勇
每个民族都有迁徙经历。民族迁徙对于民族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研究民族迁徙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民族文学的变化对于认识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民族迁徙同时就是民族文化的迁徙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流派——神话学派运用历史比较法,从语言学角度对印欧语系一部分民族的神话进行比较,发现……
艾特玛托夫论少数民族文化 1986年 05期
作者: 陈学迅
前言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是苏联吉尔吉斯作家,他用两种语言创作,并以他奇特的风格,使得一九二四年才有书面文字的吉尔吉斯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引起了世界的注目。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七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现在他的作品几乎全部译成中文,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近年来,他从苏联的具体历史情况出发,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对两……
杨世光散文的艺术特征和民族特色 1986年 05期
作者: 王震亚
在新时期散文创作园地里,纳西族作家杨世光是位辛勤的耕耘者。几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了四十一篇散文,其中《玉龙春色》曾获全国少数民族创作奖。散文集《神奇的龙玉山》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新的篇章还在继续问世。在散文创作道路上,他,“迈着坚实而勤奋的脚步”,“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作家中为数不多的散文作者之一。”……
《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即将问世 1986年 05期
作者: 晓默
随着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的蓬勃发展,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从宏观、整体角度,正向多层次、高水平拓展。吴重阳编著,即将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正是从整体上探寻当代民族文学发展律规和经验教训的专著。这部约二十万字的著作,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自1949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概貌和主要成就,以丰富确凿的材料,论……
乌鸦形象之比较研究 1986年 05期
作者: 徐华龙
在我国繁复众多的各民族民间创作中,出现过各种各样关于乌鸦的形象。通过对乌鸦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历史和不同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人的审美变化的各种客观因素。一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民间创作中乌鸦形象的几种类型: 1.预料型。这一种乌鸦往往能预先料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由于它心地善良,将这一消息告诉人类,使人类在灭顶之灾面……
沈从文文学中的“常”和“变”——《边城》与《长河》巡礼 1986年 05期
作者: 小岛久代
没有一个作家象沈从文这样热爱生命,通过对“人性”——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共通处多,而差异处少的共通的人间性的肯定,多方面地、努力地表现了生命的美。他进行创作活动的一九二四年到一九四八年间,是新中国尚未成立的苦难和动乱的年月。在此我想稍微涉及一下有关他作品的倾向性和文学气质的问题。
歌谣学与民俗学 1986年 05期
作者: 吴超
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歌谣与民俗的关系,歌谣学与民俗学的相互印证作用,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本文仅就近年来初学所得,谈点粗浅的体会,以就教于专家们。一、歌谣与民俗是一对孪生姐妹歌谣与民俗,关系极为密切,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它们都与人民生活血肉相连,本身就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人民生活比作母亲的话,歌谣与民俗则如一对孪生姐妹,她们同一血缘,形影不离,你……
《侗族文学史》编写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1986年 05期
作者:
编写《侗族文学史》起步较晚,各章节最近才写完草稿。在编写中有些问题已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有些还要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也许是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带普遍性的问题,这里简要介绍出来,和从事编写民族文学史的各位同志交流,并期指教。一、分期问题分期问题,一直是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遇到的一个难题。对侗族文学史曾考虑过按社会形态分:1.原始氏族社会的文学 2.封……
编者的话 1986年 05期
作者:
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了。和国外比较,们们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一些差距,这除了其它方面的原因外,研究角度的单一,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因素。解放前,这个学科的研究,从表面来看还是比较注重角度照射的。当时流行在西方的一些主要流派如流传学派,人类学派、功能学派、社会学派的理论,几乎都对我国学术界产生过影响。来自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的研究都不乏其例。但是,如果从当时学术研究的总体结构来看,其中更多还是文学的,且考据学的研究占有相当的比重。
话说“大调” 1986年 05期
作者: 白庚胜
“大调”是纳西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珍品,它是纳西族民间诗歌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大调”是相对于短小歌谣而言的概念,指的是十八世纪丽江纳西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以后形成的民间长诗。它之所以被称之为“大调”,是因其在表现形式上并非口诵,而是入乐入调进行演唱,并且,每部作品都有相对固定的乐调,如《挽歌》以悲哀苍凉的“喂仁仁”调相伴演唱,《三……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