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刊物>民族文学研究>往期期刊>1986年>04期
年度: 刊号: 关键词:
苗族文学简述 1986年 04期
作者: 田兵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共同创造了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关于苗族文学,由于没有文字,大都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只是解放后才有的。因此,很难确认某篇文学产生的具体年代。只能是根据历史发展大致划分为:远古文学、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四大部份。一、远古文学所谓远古文学,我们指的是阶级产生以前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是神话传说,有韵文的歌咏题,也有散文的故事题。神话传说,可分为:天地日月形成的神话 千种万……
谈谈“时代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思考之一 1986年 04期
作者: 白崇人
许多文章在论述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时,经常提出“时代性”、“时代精神”或“时代感”的命题。但是,这三个概念内涵是什么?有何异同?都未做深入的探讨。我认为这三个概念的内涵虽不尽相同,但其总体精神是一致的。本文只想就“时代感”谈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同行们和读者参考。文学作品的时代感,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既包含社会性、历史性,也包含思想性、艺术性,既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包括作品的形式技法。可以说,它是一个包容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任何简单化、单向化的解释都会导至片面。时代感和时代观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
谈谈老舍作品中的系列性人物形象 1986年 04期
作者: 周关东
一老舍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系列性。举例说吧: 在他的名作《茶馆》中,有一个沈处长。此人上场不过三、四分钟,台词只有一个字:“好(蒿)”,但给人的印象极深。其实,这个洋腔洋调的“好”,在老舍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抓住这个“好”追溯下去,可以揪出一串人物:《四世同堂》中的冠晓荷,《铁牛与病鸭》中的“病鸭”李文,《老张的哲学》中的张明德,都曾经把“好”念成“蒿”,以显示他们亲近于洋主人。这一串人物,品貌有点相似,事迹也有点相通,甚而其中的一个人物的故事,还能够被看作是另一个人物的“前史”或“后……
纳西族汉族龙故事的比较研究 1986年 04期
作者: 阎云翔
纳西族的龙故事。可分成东巴经中的龙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龙故事两大类。汉族的龙故事就体裁而言,有龙神话、龙传说和属于幻想故事的龙王龙女故事三大类。通过比较可以看到:纳西族的龙故事和龙分成两个差异很大的系统,其一与汉族的龙故事和龙基本相异,另一则与汉族的龙故事的龙基本相同。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四:东巴经上的龙在某些地方还保留着古羌人的龙之原貌,故与失去原貌的汉族的龙产生差异,东巴经上的龙神话反映的是纳西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故与汉族龙故事不尽相同,而龙……
高山族人类始祖神话初探 1986年 04期
作者: 思奇
对人类始祖起源的探索,是高山族原始神话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几乎在任何族群的神话体系里,形形色色、缤纷缭乱的始祖神话,仿佛未经雕琢的斑澜玉石,一任自然,自呈清新朴厚的面貌,为人们窥察高山族原始社会的事迹或生活的真实,探讨神话的起源,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料以及有益的启示。这里,仅就高山族人类始祖神话的形态及其特点,作一初步探讨。一、荒古时代的图腾主义的遗迹高山族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最原始的形态充满图腾信仰的神秘色彩。无论是源远流长的“石生说”、“蛇生说”,抑或独具海洋文化特征的“卵生说”等等,扑朔迷离的外表与……
老舍研究的人文心理构想 1986年 04期
作者: 宋永毅
当一个哲学命题已成为流行的社会公理时,来自接受者的错觉与变形就必不可免。近年来,我们已经笼统地承认了“文学是人学”,但一到具体的作家研究中,便又下意识地、固执地偏离着“人学研究”的轨道。其一,我们的研究还只注重作家创作时的时代背景、阶级斗争、经济状况等“必然”因素,而冷落了诸如年龄、职业、环境、私人生活等看似“偶然”的因素。当我们从外部因素出发把作家的创作解释得越是全面和必然时,便愈显得牵强、机械、空泛。美国学者兰比尔。沃勒在他那本《老舍与中国革命》的著作中,在解释长篇小说《二马》的结尾过于仓促的原因时,就不是用我们惯用的“世界观的局限”、“艺术上尚未成熟”等……
纪念老舍 研究老舍 1986年 04期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老舍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度寒暑了。二十年前,当那场空前的浩劫骤然降临在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头顶,老舍先生无极悲痛,以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面对此等灾难所能表现出来的最愤激的方式,舍身抗争!他这一饱含着憎爱又饱含着追求的历史性的凛然举动,直至今日,仍然在不断地给我们,给爱戴着他崇敬着他的人们,以新的启迪和新的教训。二十年了。老舍先生人民艺术家的特有……
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 1986年 04期
作者: 乐黛云
比较文学的定义、范围、方法等问题过去众说纷纭,目前的一致看法是:“比较”是研究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都经常用到的方法,不能用它区别一个学科。用国家这个政治概念来划定比较文学也不妥当,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有人提出应在中国建立两个比较研究体系:国内比较研究体系,包括汉族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地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外比较研究体系则包括中国文学与世界各国文学的比较研究。在方法论方面,……
民族的生活 时代的特色——苗族作家伍略创作试论 1986年 04期
作者: 陈立浩
伍略的小说集《山林恋》,虽然只选编了作家的部分作品,但她却是伍略创作生活中各个历史阶段的真实记录。作家对民族的山山水水,以及民族的人民,民族的生活和民族的文化历史,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之情。这种深情,凝聚于作家的笔端,熔铸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谱写出一首首讴歌民族历史和现实英雄人物,颂扬党的英明伟大和各民族团结的歌,同时也是批评落后、愚昧,鞭挞丑恶和反动的战斗檄文。伍略的笔耕始于五十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十来个春秋。这位在苗岭山区土生……
全国第三次老舍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 1986年 04期
作者:
由中国老舍研究会和北京语言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三次老舍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3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老舍研究者132人出席了这次讨论会。北京市副市长陈吴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再复、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吴祖光、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吕必松、北京大学教授吴组缃、北京语言学院教授盛成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老舍对新文学的贡献”,被认定为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
老舍的艺术地位与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 1986年 04期
作者: 孙玉石
思想解放的思潮冲击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稳态思维。对一些作家和流派的重新评价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和价值观念。新的不平衡正在代替原有的平衡。于是一种奇异的现象在近几年出现了:有的作家和流派“行情看涨”,有的作家和流派“行情看跌”。这种价值估定的升迁或消涨,有些是一个短暂时期的假象,有的则是人们的认识在接近客观真理。研究者主体价值观念的变迁正在与文学现象客体的价值标准趋近一致。而且,由于对某一个作家艺术价值认识的深化……
时代 文化 哲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1986年 04期
作者: 丹珠昂奔
有两朵云在文学的天空徜徉,一朵在寻求“宇宙意识”,一朵在“寻根”。无论专家们如何评判这两种活跃于文学创作中的迷人的思想,而我以为它提出了一个使世界不同国度的文坛感兴趣或有触动的命题。前者求同,给文学寻求大同境遇。因为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总是有那么多共同的因素,有那么多值得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享受的精神佳肴 后者求异,给文学开垦最适宜民族的个性成长的土壤。因为文学是以个性存在的,离开了个性就无所谓文学。两者都是为了企图在更高层次认……
《微神》小论 1986年 04期
作者: 伊藤敬一
一《微神》这篇作品,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期(1930.8—1934.8)写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文学》杂志1933年第一卷第四期,后来收入老舍先生第一部短篇集《赶集》(1934.9,良友图书公司)。“微神”这两个字,是英文的Vision的音译,在日本翻译成“幻想”,但同时我觉得这两个字里头,象也有如“幽微的女神”这样汉字的意义或者神韵。《微神》这篇作品是一个谜,因为它使用很多象征和色彩,让现实和梦幻交错,展开一个意识底下的世界,或者也可以说,展开一个拒绝别人了解的作者自己内部的心象风景,给与读者一种奇妙的不平衡感觉,可以说是一部跟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现实……
北京人 北京事 北京话——论老舍作品的北京风格 1986年 04期
作者: 孟琮
北京人爱看老舍的作品 北京以外的人也爱看老舍的作品,外国人同样特别喜欢老舍的作品。这是因为老舍的作品独具一种既古老又永远新鲜的北京风格。老舍作品的“北京风格”是由三种因素构成的。第一:老舍生动地刻画了老北京人的性格。第二:老舍作品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北京。第三:老舍用的是纯熟的、加工过的、优美的北京话。老舍了解北京,了解北京人,了解北京话,他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一无二的北京风格。
全国《格萨尔》工作总结、表彰及落实任务大会在北京召开 1986年 04期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主持召开的“《格萨尔》工作总结、表彰、落实任务大会”,于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在北京举行。来自西藏、内蒙古、四川、青海、甘肃、云南、新疆七省区和北京市的代表共九十七人出席了会议,他们当中,有从事《格萨尔》搜集、出版、研究等工作的代表,还有扎巴、玉梅、桑珠、散布拉敖尔布等著名的民间艺人。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兰夫、习仲勋、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多尼·确吉坚赞,以及有关部委领导同志江平、贺敬……
盘古之谜的阐释 1986年 04期
作者: 新何
盘古事迹,在文献中的始出,以三国时吴人徐整所著《三五历记》为最早,出现地,是在“吴楚”、“南海、桂林”一带华南地区,其时间则不会早于东汉末季。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史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的传播,进入了中国。从流行地域、出现时代上考察,我们有理由设想,盘古神话乃是东汉中叶以后,取道于中国西南流传进入中国的印度神话。从地域上看,三国时吴国所在的江淮地区,是佛教进入中国后最早获得大规模流……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