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6年
>
03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苍劲雄健的草原牧歌——蒙古族文学的美学特色
1986年 03期
作者: 梁一孺
蒙古族向以勇武慓悍著称于世。八百年前,这个生息塞北的游牧部落一跃登上世界舞台,横扫欧亚,遂鹿中原,扮演了“天之骄子”的角色。从此以后,这个民族连同它的文化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持久的注目。粗犷、毫爽、坦诚、雄壮被公认为蒙古族鲜明突出的民族性格。它的文学富于苍劲、健举的气势,焕发出铁马金戈式的阳刚之美。这是我国多民族的美学交响乐中黄钟大吕的高声部,在中华民族璀灿瑰丽的美学宝库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蒙古族文学的传统主题和风格情调是赞颂征服自然力、反抗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崇拜勇敢和力量。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理想主义组成了整部蒙古族文学史的主旋律。
评侗族民歌《歌师传》
1986年 03期
作者: 过伟
侗族民间长歌《歌师传》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它总结了一定时期侗族民歌的创作、演唱、流传的情况,保存了侗族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料。《歌师传》,侗语名为《旋桑嘎》,全歌116行,叙述了14位歌师演唱的19部作品。主要是:杨信斌的《二度梅》、《罗凤英》 银宣的《十二月情歌》、《陈光蕊的故事》 魁仙的《刘孝文》 记个的《茶妹与铁郎》《孟姜女和万杞良》 阿旺、尚甲、华隆、万基的《张艾》、《兰梯苏》、《忠林和忠树》、《王氏受苦在磨房》、《龙生的苦情》 满禾、满全的《受尽磨难的陈中三》……
《格萨尔》人物梅乳泽论
1986年 03期
作者: 吴伟
英雄史诗《格萨尔》塑造了成百上千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其中以众英雄和勇士们为主体。这些英雄和勇士们又以各自不同的出身、经历及性格,形成不同层次的群体。以辛巴梅乳泽、玉拉托琚、秦恩等为首的,是一组被格萨尔收服的降将。史诗对这组人物的塑造,既不同于对岭地众英雄的无限赞美,也不同于对众魔王魔臣的无比憎恶。这组人物,是有缺陷的好人,是带有魔味的英雄,是一组具有多侧面、富有立体感的人物。其中,以辛巴梅乳泽最为突出。
论回族诗人高深
1986年 03期
作者: 刘贻清 马东震
你是天空的繁星,大地的河流, 你是生活的甜酒,战斗的匕首 你是征途的路标,比路标有血肉, 你是时代的呼吸,历史步伐的节奏。我由于你得祸,却仍与你风雨同舟, 不论你带来的荣辱,我都视为得天独厚。——大地需要浇灌,生活需要花朵, ——时代需要呐喊,前程还有战斗! ——高深……
玛拉沁夫与草原文学
1986年 03期
作者: 王保林 孙桂森
玛拉沁夫的第一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在《人民文学》发表后,《人民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称赞它是我们共和国成立后第一篇反映内蒙古草原人民斗争生活的优秀小说。一九八○年,玛拉沁夫又发表了短篇小说《活佛的故事》,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荣获一九八○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一九七七—一九八○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三十多年来,玛拉沁夫共创作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五十多篇(部),散文共六十多……
《江格尔》研究概况
1986年 03期
作者: 仁钦道尔吉
在我国新疆蒙古族人民中产生,并逐渐流传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苏联卡尔梅克地区,布里亚特地区的英雄史诗《江格尔》,已成为各国蒙古语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同时,它在苏联的图瓦和阿尔泰地区突厥语族人民中,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除中国,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学者之外,东欧、西欧和北美地区的十多个国家的东方学家和史诗学家也都在研究《江格尔》,因此,对于《江格尔》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国际性的学科。
他赋予小说:当代性与历史感——漫论赵大年的小说创作
1986年 03期
作者: 王科
正当人们戏谑地称老作家汪曾祺为“文坛新秀”的时候,北京作家群中,又冒出来一位年过半百的“文学新兵”。这真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也许是蓄积在他生活库区中的潮水太多、太满,也许是萌动在他心田的审美追求太强、太烈,他先是在几年内一古脑地推出了八部电影,接着又进行了令人目眩的大幅度战略转移,高速度地发表了十多部中、短篇小说——士农工商、五行八作,历史风尘、改革潮汐……他奉献给人们的作品,简直是色彩缤纷的画卷,他在文艺园地留下的履迹,简直是充满诗意遐想的谜。他,就是引起人们注意未久的满族中年作家赵大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民族文学——《马、恩、列、斯论民族文学》前言
1986年 03期
作者: 贾芝
建国后,我们大量发掘出版了举世瞩目、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是一件值得振笔歌唱的大事。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诗人、作家,一些深受群众欢迎的著名民间弹唱艺人,阔步迈上文坛。这一切,都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发生的。这些民间的文学珍品的发掘、整理和出版,好象一座长久被遗弃在荒郊野外无人知情的民族文化宝库忽然间打开了两扇金门,使我们看到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勤劳创业的斗争中产生和流传的许许多多血泪和汗……
读哈尼族迁徙史诗断想
1986年 03期
作者: 史军超
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认为:“史诗可分两大类: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迁徒史诗被归入英雄史诗类中,笔者看来,这一分法未能从本质上把握住迁徙史诗和英雄史诗的特点。下面试从几个方面略陈已见,一、主题的差异。《概论》认为,英雄史诗“是一种以民族英雄的斗争故事为主要题材的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的主题却非如此,诗中虽然出现了几位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但并不以他们的斗争故事为主要题材,全诗所注重的叙述哈尼族祖先发生、发展、迁徙、生活的情景,通过这些,着重表现哈尼族祖先在与自然和敌人的斗争中重……
《江格尔》在卫拉特蒙古中的蕴藏情况
1986年 03期
作者: 特·贾木查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自1980年3月份以来,我们大力进行《江格尔》的搜集工作,基本完成了新疆境内蒙古族聚居州、县、公社和牧场的调查搜集任务。但是由于人员不够、交通不便等原因,我们还未能找到新疆蒙古族所有会说唱《江格尔》的艺人。对于已找到的“江格尔齐”,目前正帮助他们回忆新章节。 1980年夏,我们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美丽其其格草原和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三个点举行了新疆维吾尔……
《九歌》是沅湘间少数民族的祭歌
1986年 03期
作者: 彭秀枢 吴广平
先秦时代,沅湘之间,即为百濮、三苗、巴人交错杂居之地,《九歌》是产生在沅湘间少数民族活动的地方。《汉书·地理志》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巫风浓烈的地方,必然歌舞盛行,巫以歌舞娱神,歌必有辞,因之形成巫觋文化。《九歌》正是巫觋文化的产物。《九歌》里所祭的神祇,都是用沅湘之间少数民族所习惯称谓的名称。《九歌》之名,早已有之,屈原作品中提到的《九歌》,与《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法……
壮族古代文学理论初探
1986年 03期
作者: 黄秉生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千多年前的花山壁画,色彩绚丽的壮锦,优美动人的民间音乐,欢快活泼的舞蹈,都显示出壮族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壮族的古代文学颇具特色:有想象奇特、境界虚幻、形象瑰丽的神话传说 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 有热情奔放的民歌……但是,因为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学作品大都是由口头流传保存下来的。直到清代,一些壮族文人有了较高的汉语水平,他们开……
国内外“玛纳斯奇”简介
1986年 03期
作者: 胡振华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在广大的群众作者里面,有一些很有见识和才能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熟悉民间文艺,具有较高的编唱或演出水平,深受人民群众爱戴。他们被称为民间诗人、歌手和故事讲述家。”在柯尔克孜族人民中间,有一些被称为“玛纳斯奇”的人,就是很熟悉史诗《玛纳斯》,具有较高的演唱水平,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人。研究民间文学,离不开对民间诗人、民间歌手和故事讲述家的研究。研究史诗《玛纳斯》,也离不开对“玛纳斯奇”的研究。本文拟就有关“玛纳斯奇”的一些情况作一介……
论史诗《玛纳斯》
1986年 03期
作者: 刘发俊
我国民间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是流传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新疆北部特克斯县境内的一部宏大、色彩瑰丽的作品。它通过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玛纳斯家族的生活和维护柯尔克孜人民利益的战斗业绩,表现了柯尔克孜人民争取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一、《玛纳斯》的内容和思想性产生于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之间,即柯尔克孜人从叶尼塞河迁移到天山、阿尔泰山……
三年来《格萨尔》工作概述
1986年 03期
作者: 王克勤
(一) 1983年3月,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被定为“六·五”期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任务是出版十部分部本,并规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负责,会同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七个省区的有关部门共同完成。随后在《民族文学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降边嘉措的《关于的搜集整理工作》一文,概括介绍了1983年以前搜集整理这部史诗的情况。他说:“据不完……
格萨尔名字探析
1986年 03期
作者: 降边嘉措
本来,一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叫作什么名字都可以,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有的作品的人名、地名,以及庭院、楼房、宫殿等的名称,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同作品的思想内容、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的塑造等问题,有密切关系,成为整部作品艺术构思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红楼梦》和《格萨尔》就是这样一类作品。《格萨尔》的主人公格萨尔这一名字的来历和含义,历来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以至关系到这部伟大史诗的族属,它的产生年……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