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6年
>
02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谈彝族青年诗人吉狄马加的创作
1986年 02期
作者: 安尚育
彝族青年诗人吉狄马加是诗坛升起的一颗新星。他的诗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的诗集《初恋的歌》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散见的各种评论也已有十余篇。在最近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活动中,他光荣地获奖。他在我们民族——彝族的诗歌创作道路上,代表着一个新的里程的起点,正在开创着我们民族的诗坛新风。对年轻的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本身,没有更多可以介绍的。他的生平经历非常单纯:男,二十三岁,西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比较诗律学刍议
1986年 02期
作者: 段宝林
我们需要比较诗律学,通过对世界各民族诗律的比较研究,可以对各种诗律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等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文学史、文化史和国际文化交流的研究,对民间诗学、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诗歌翻译与新诗创作,也会有巨大的益处。但是,诗律的民族性是最强的,两种语言的不同诗律往往距离很大,很难翻译,许多翻译家甚至认为在译诗时不可能将原有的格律照样翻译过来。茅盾先生曾说:诗歌的……
回族故事的艺术世界(节译)
1986年 02期
作者: 布·李福清 姆·哈萨诺夫
回族民间散文作品出版得很少,对这方面作品的研究又很薄弱,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在从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对回族口头创作进行一番介绍。中亚回族的民间故事作品在本书中已基本上介绍出来了。中亚回族将口头叙事作品分为两类,二类叫“古今”,一类叫“书”。“古今”相当于我们民间文学中本义上的“故事”,从篇幅上看是一种小型的故事性作品。“古今”这个词的词源还没有完全被弄清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西北的甘……
民族民间文学的影响比较研究
1986年 02期
作者: 罗汉田
比较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里,早已被国内外民间文学研究工作者所普遍运用,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一研究方法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里的运用,则是最近一个时期才开始的。长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密切交往,我国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其流传过程中都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相丰富的,所以,开展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影响比较研究,意义是重大的,前景是宽阔……
壮族人民的战斗心声——读诗集《山河声浪》
1986年 02期
作者: 姚正康
最近,读到壮族诗人黄青同志的诗集一《山河声浪》(漓江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在欣喜之余,心上不禁隐隐涌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感慨,大约这是鉴于诗人的创作道路过分坎坷而产生的吧!因而,想写几句读后杂感。执着的追求已故壮族著名诗人黄勇刹同志,在为《山河声浪》写的序言里谈到青年时代的黄青“寻找诗歌”的经历:在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竟然只身一人背着米袋,爬山涉……
中日两国后母故事的比较研究
1986年 02期
作者: 张紫晨
长期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上有许多交流。民间口传文化也不例外。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比较研究,对探明两国民众中流传的传统文化及思想信仰的异同,对进一步研究中日两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性质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只就中日两国后母故事做些粗略的比较研究。后母型故事,在民间口头传承中属家庭型故事。它是以发生在封建社会中的家庭矛盾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许多故事的情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娥并与桑洛》的比较
1986年 02期
作者: 陈莫京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 《娥并与桑洛》是我国傣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流传下来的叙事长诗,1958年才得以翻译整理。这两部作品虽然出自两个不同的国家,但却都表现了反封建的爱情悲剧主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世仇、封建家长制与包办婚姻的罪恶,表达了青年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理想,塑造了两对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形象。现在就这两部作品的情节、人物……
蔡测海小说的诗意美
1986年 02期
作者: 胡宗健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园田上生机盎然:在老作家们不断更新自我文学观念、辛勤笔耕、新作迭出的同时,更有大批青年作家健步登上文坛 在一些民族向来没有书面文学的历史荒野间,已经吐放出一片片可爱的新绿。新绿标志着希望。本刊愿与民族文学界的朋友们一道,向新绿负责。这里,我们推出一组短评,旨在呼唤更多的朋友,来关注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迅猛成长,来催化那一片片新绿的早日成熟。
新的变革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一瞥
1986年 02期
作者: 刘亚湖
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在社会历史的变革时期,总是促使新的文学运动和新的一代作家作品的诞生。欧洲的文艺复兴是这样,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这样,今天,在我们国家新的变革时期,表现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上尤为突出。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作者,在新变革时期,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创作出很多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作品。这些作者生活在本民族人民之中,和我们祖国一道经历过十年浩劫的痛苦、磨难,又和各族人民共同为党的政策带来的新生活……
他在痴情地歌吟——东乡族诗人舍·尤素夫作品漫评
1986年 02期
作者: 岸波
我喜欢东乡族青年诗人舍·尤素夫(马自祥)的诗,因为他的诗带有诱人的魅力。舍·尤素夫对生活有热情的追求,对祖国有诚挚的痴情,对大西北有热忱的思慕,因此他从那五彩的生活中采擷而来并经过心灵“酿造”的诗,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在省内外所获的八次文艺创作奖中,诗歌就占了五次。舍·尤素夫是东乡族作家,但他的观察和笔触所至,并不限于东乡族自治县和东乡族人的生活。他的诗吟咏祖国西部山川江河……
关于《福乐智慧》研究的简述
1986年 02期
作者: 热依罕
产生于回历462年(公元1069—1070年)的长篇诗著《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全诗长达一万三千余行,气势恢宏,博大精深。“它虽成书很早,但是直到近代亚洲的考古学说和语言学兴起以后,它的手抄本才陆续发现,引起了世界学者的注视。”近几年,我国学者在不断挖掘和整理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对作品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将有关的情况作一介绍。
一部杰出的维吾尔族古典诗剧
1986年 02期
作者: 郎樱
公元1069—1070年,维吾尔族著名诗人、学者、哲学家、思想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喀什创作了不朽的名著《福乐智慧》。这是一部巨型诗作,全书八十五章,一万三千余行,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诗句优美铿锵,富于浓厚抒情性和哲理性。它是古代维吾尔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为研究古代维吾尔民族文学、语言、哲学、宗教、历史、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这部诗作的抄本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福乐智慧》是怎样一部书
1986年 02期
作者: 李国香
《福乐智慧》不仅在维吾尔文学中,即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可以丝毫不为夸张地说是一个奇迹。它比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的《神曲》,差不多早了两百伍十年。它上承鄂尔浑时代突厥、回纥汗国光辉的碑铭传记文学传统,复横向地从祖国大家庭各民族,特别是汉族,以及中近东一带许多国家,尤其是阿拉伯、波斯的灿烂文化宝库中,借鉴并广泛吸取其精华,结合自己对喀喇汗朝的耿耿忧思(因为当时的王国,虽在鼎盛时期,但已如中天之日,颇有一些令人焦烦问……
古、尹兄弟的文学成就及其在蒙、汉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986年 02期
作者: 赵永铣
在近代蒙古族文坛上,以诗歌创作而论,出现了古拉兰萨(1820—1851年)、贡纳楚克(1832—1866年)、嵩威丹精(1834—1898)、尹湛纳希(1837—1892)四兄弟同一风格的诗作。他们秉承家学遗风,在蒙文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吸收汉族格律诗的形式,接受汉族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开创了蒙文诗歌的民族新形式。古拉兰萨为长兄,从诗歌创作的地位看,可算弟兄中之佼佼者。尹湛纳希最幼,成就却是多方面的,是这一家族的集大成者。从他们诗作的……
“觉醒”形象简析
1986年 02期
作者: 穆罕默德江·萨迪克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塑造了“日出”、“月圆”、“贤明”、“觉醒”四个形象。它们体现了诗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公正的、和平繁荣的国家,让有知识、有智慧、不谋私利、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掌握政权的理想。觉醒这个人物比起日出、月圆、贤明来,更为完整地体现了诗人上述理想。在他的身上凝聚着诗人的怜爱之情,同时也包含着批判态度。我以为,这个人物比起前三个人物来,更有价值,更具现实意义。如果对觉……
蒙古族文艺理论家法式善
1986年 02期
作者: 马清福
近查清代文史资料,接触到对文艺理论颇有贡献的蒙古学者法式善的一些材料,可是翻阅建国以后的文史刊物,却很少见到对于他的介绍。斯大林说:“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根本特性,都有那种只能为它所有而为其它所无的特色。这些特性乃是每一个民族带到共同的世界文化宝库使之充实及丰富起来的贡献”。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蒙古族做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它所创造的文化同样是“带……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