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6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笔底张袞钺,岂在风月铺——清代回族诗人蒋湘南文学思想略论
1986年 01期
作者: 李佩伦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有如冲飚激浪中的一叶小舟,时有倾复之危。在这严重的历史关头,一个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久久酝酿之后,揭开了序幕。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时代的先驱者,披坚执锐,冲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摒弃空谈性理的宋学和烦琐考据的汉学,着眼于现实人生,讲求经世致用,为千疮百孔的中国社会探索着出路。在这革新图强,觉醒中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行列中,不只是林则徐、包世臣等人,还有一位回族的诗人、学者蒋湘南。
一朵艳丽怒放的牡丹——试评回族民间叙事长诗《紫花儿》
1986年 01期
作者: 何新南
回族民间文学极其丰富多彩。从已经发表的作品来看,《紫花儿》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优秀民间叙事长诗。透过它那民族特色浓郁的诗行,给读者思想艺术上的感染是多方面的。它犹如一朵艳丽怒放的牡丹,赢得了广大回汉族群众的喜爱和珍视。并为我们研究回族历史,探索回族的民族特质,掌握回族生活习俗等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一曲高亢的爱情欢歌《紫花儿》是以回族青年紫花儿与姑舅哥之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贯穿全篇的。连绵起伏的六盘山,滚滚流淌的清水河,养育了住在这里的回族人民,同时也是培植……
新时期朝鲜族文学管窥
1986年 01期
作者: 赵成日 紫荆
廓平“四人帮”之乱后,遭逢过史无前例的灾难的朝鲜族文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下,怡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很快地,又象一束清香四溢的金达莱,亭亭玉立于祖国的艺苑文圃。新时期的朝鲜族文学,是建国后十七年间得到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的朝鲜族文学的继续和发展。它,摆脱枷锁的桎梏,冲破颠倒黑白的年代设置的种种禁区,恢复和坚持革命现实主义传统,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它,有着“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创作源泉,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儿童文学、文学评论等创作还是……
比较文学及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
1986年 01期
作者: 郎樱
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使用,始于十九世纪初叶,兴起于欧洲,但直到十九世纪末,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发展。它在文学研究领域内占据一定的地位并具有较大的影响。所谓比较文学,即是将比较的方法运用于文学研究,它是跨越国家、民族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使我们开阔视野,藉以认识本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
时代的期望
1986年 01期
作者: 刘魁立
一门学科的发展,不仅体现为关于学科对象的认识越来越深邃、越精微、越接近事物的本质,同时还体现为学科自身的反思日趋深化。任何学科都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的任务,校正自己的方向,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革新自己的概念、范畴、方法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数多了起来,初步形成了一支队伍,共……
波恩大学教授莱切尔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
1986年 01期
作者: 月朗
西德波恩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教授、突厥语民族史诗研究专家莱切尔(Reichl)先生,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邀请,于一九八五半十月来北京,同我国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莱切尔在关于西欧中世纪史诗流传情况及西欧中世纪史诗与现今突厥语民族史诗比较研究的报告中认为:西欧中世纪(公元十二……
时代的奏鸣曲 民族的奋击史——李根全文学创作纵观
1986年 01期
作者: 尹虎彬
假如可以用哀怨、婉丽、缠绵或昂扬、激越、刚劲这两种基调来概括不同作家创作风格的分野,那么李根全显然属于后者。在三十年来的文学生涯之中,李根全所写的作品始终保持着那种突奔着的激情,进发出遒劲的时代音响。他踏着时代的节拍,追踪民族生活的足迹,勇敢地开拓自己的文学道路。
纳兰词的审美价值
1986年 01期
作者: 李红雨 关纪新
清初,在元明两代曾萎顿不振的词的创作再度兴盛。毫无疑问,其代表词家当首推朱彝尊、陈维崧二人。然而就在朱、陈名满天下之后,一位年轻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却异军突起,直与朱、陈两位汉儒名宿角逐词场、鼎足而三。在当时的词坛中,纳兰词独树一帜,影响尤深。以至于况周颐将纳兰推许为“国初第一词人”,曹寅亦赞纳兰成就说:“家家争唱饮水词”。有关纳兰的传记中也记载纳兰词“当时传写,遍于村校郝壁。”这均见出纳兰词在当时的声誉和脍炙人口的盛况。纳兰词的艺术魅力何在?这里,想对纳兰词的审美价值作一粗略的探讨。
精心刺绣的民族文学之花——评彝族女作家李纳长篇小说《刺绣者的花》
1986年 01期
作者: 庹修明
如果说,《刺绣者的花》中的主人公叶五巧,是把自己的生命之花,绣进了壮丽的革命事业,那么,也可以说,彝族女作家李纳的这部长篇小说作品,是为读者精心刺绣了一朵民族文学之花。《刺绣者的花》这部作品,创作于一九六三年,作品写好后没有能拿出来发表,搁了两年,就被抄走了。直到一九七八年底才失而复得,作者又补充了六万字。一九七九……
满族歌谣论
1986年 01期
作者: 宋德胤
鲁迅先生说:“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这精辟的论述,揭示了文艺发展的规律。满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也正是如此。兄弟的满族人民勤劳勇敢,敏而好学,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艺。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满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
关于纳兰性德的再评价问题
1986年 01期
作者: 邓伟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曾写过几篇研究纳兰性德的文章。但都是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的,即具体地分析纳兰的词或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等。今天,从纳兰性德研究的具体现实出发,我想另换一个题目,从宏观角度探讨一下对纳兰性德总的评价问题。在纳兰性德逝世五逾花甲之际,祖国欣逢盛世,处处拨乱反正 党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等都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时至今日,已到了对纳兰性德重新进行一番评论的时候了。而过去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更没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论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
1986年 01期
作者: 禹克坤
在中国文学史上,满族作家纳兰性德是以词人著称的。其实,这位作家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又是一位博学的学者,他精通传统的经学包括哲学、史学、乐学以及书学、佛学等。他对于古代文学尤其是诗、词也有较深入的研究。《通志堂集》里收集了纳兰性德几篇论文艺的文章:《赋论》、《原诗》、《与韩少元书》等。《渌水亭杂识》中也有不少条关于文艺的随感。尽管这些论文、书信、札记还不能足以表明纳兰性德已是一位成熟的文艺思想家,但是从中可以了……
少数民族文学界定刍议
1986年 01期
作者: 进铨
(一) 一个民族的文学,总是在内容上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形式上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换句话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有仅属于它所特有而別的民族文学不具备的特点,依靠这些特点就能把它和別的民族文学区別开来。对此,大家的认识是统一的。问题在于,在我国,有的汉族作家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写出了反映某一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算不算该民族的文学?看法难免歧异。随着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汉语普通话的推广,不少少数民族作家用汉文写作,他们的作品算不算本民族的文学?这……
略论壮族古代文人诗词的内容
1986年 01期
作者: 梁庭望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长期以来,壮族人民经过赓续不断的耕耘,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甘露浇灌了一片百花繁茂的文学园地。这儿不但有想象奇特的神话,浩如烟海的壮歌,动人心弦的长诗,趣味无穷的童话以及富于哲理的寓言等民间文学,而且有篇章宏富的文人作品,这就是历代壮族作家创作的大量绝句、律诗和词。壮族文人创作汉文诗词至今已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是汉族先进文化在粵西传播结出的硕果。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汉文化在壮族祖先中传播,经过六七百年的孕育发展,到了隋唐时代,壮族(时称俚僚)便开始出现了汉文诗词造诣很高的……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诸问题
1986年 01期
作者: 西胁隆夫
在今天的报告中,我打算主要讲四点:第一点,我自己的研究情况,第二点,以日本翻译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单行本为中心,谈谈日本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介绍、研究情况 第三点,有关少数民族当代作家文学的介绍、研究情况 第四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诸问题。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状况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情况。以前,在少数民族研究中我主要关心的有三个领域:一,《白蛇传》等汉族民间传说,徭族等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 二,少……
简论陕甘宁边区的回族革命歌谣
1986年 01期
作者: 李树江
在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斗争是一面光辉的旗帜。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解放区新文学则是继五四以后的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工作者在许多有关的现代文学史书和专著中都对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学予以了充分肯定和论述,这是非常必要和应当的。但是,人们对陕甘宁边区新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甘宁地区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新文学却大都忽略了,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这不能不是一个很大的缺欠。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