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5年
>
01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艾沙木笑话的时代气息及其民族特色
1985年 01期
作者: 汪玢玲
“笑”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社会舆论。以“笑”为特征的笑话,是短小精悍、发人深省、独具一格的民间讽刺故事或幽默小品。从社会功能来说,它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调味品,也是人民智慧的闪光,锐利的战斗武器。在艾沙木“兰特盘”中,把笑话说成是七十二种手艺之外的“第七十三种手艺”,把它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特殊艺能来看待,说它可以“让人捧腹大笑,可以治好他……
试论戈阿干的短篇小说创作
1985年 01期
作者: 和丽洪
一戈阿干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一位纳西族中年作家。他的创作是多方面的,但以短篇小说为主。他先后在全国及地方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二十多篇短篇小说。尽管有的作品不十分成熟,但作为一个纳西族的作者描写本民族的生活,他已经显露如了自己独有的艺术才华和特色。他笔下的一幅幅特色鲜丽的生活图画,给我们打开了一个个“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口,”(高尔基语)从那里,……
民族与民族审美意识——试论民族学与美学的联系
1985年 01期
作者: 杨克 黄伦生
(一) 丹纳曾经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的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可见,了解生活,了解时代,是了解作家和艺术品的关键。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也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在一个民族中,带有这个民……
有益的探索——全国机智人物故事学术讨论会综述
1985年 01期
作者: 陶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办的全国机智人物故事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四年六月在湖北省咸宁市举行。这是近几年来民间文学界召开的一次全国性的专题学术讨论会。此次会议围绕两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一、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特征、范围及归类 二、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从韦其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谈神话传说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1985年 01期
作者: 郭辉
在当代作家文学园地里,大部分作家及其大多数作品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进行创作的。然而也有这么一部分作家,他们着意从自己民族的富饶的民间文学沃土中汲取营养,撷取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当他们把古老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神话传说或借鉴、或改编,熔炼成为具有自己的风格、时代的气息的作品时,这作品便生发出一种古老而亲切、醇美而神奇的艺术光彩,令人陶醉。
少数民族文学的春天——学习中宣部《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的通知》
1985年 01期
作者: 戈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伟大祖国重新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在仅仅六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这是各民族的共同心声,是党对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幸……
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学
1985年 01期
作者: 赵志辉
满族是中国东北部古老民族之一,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并为世界所瞩目。尤其是对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满族作家人数众多,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丰富多彩,是中国文学的骄傲。满族先世世代居住、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海滨,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松花江、辉发河一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肃慎、……
“八大藏戏”故事简介
1985年 01期
作者: 星全成
藏戏,是一种以歌舞形式为主的综合艺术,藏族习惯上称作“拉姆”或“阿切拉姆”(“仙女”或“仙女大姐”)。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歌舞并茂,唱白相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数百年来,在藏族民间艺人们的辛勤培育下,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在世界屋……
《巴拉根仓的故事》渊源、发展及其时代初探
1985年 01期
作者: 芒·牧林
在那富饶美丽的草原上,争芳斗妍的百花丛里,有一束独放异彩的鲜花,在那绚烂夺目的蒙古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有一串闪烁着奇异光华的珍珠——《巴拉根仓的故事》。在那黑暗的年代,政治上处于被奴役,经济上遭受残酷剥削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劳苦大众,常常把自己与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智慧、经验和对未来的理想、愿望,用口头文学形式编成故事传播,作为揭……
论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本质特征
1985年 01期
作者: 肖莉
机智人物故事以其独具的特征作为民间故事的一种类型,已被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所承认和重视。这一故事类型,它可以跨越相距甚远的不同年代和地域,也能够生长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度里。机智人物故事以它那智趣横生、充满喜剧色彩的小故事深得群众喜爱。这类故事共同的特点是:都以一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做主人公,通过他(她)如何以其卓越的才智,……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科学性
1985年 01期
作者: 张文勋
文学史是文学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它是一门科学。所以,编写文学史,必须注意其严谨的科学性,这是我们衡量一部文学史的水平和价值的重要标准。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它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我们从无到有,刚刚起步的时候,当然不能要求过高,求全责备。但是,从一开始就以科学的态度,力求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是完……
过去的脚印与今后的步伐——对建国三十五年来云南民族文学经验和问题的探讨
1985年 01期
作者: 李丛中
建国三十五年来,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走过了一条光辉然而并非平坦的道路。当新中国的阳光照耀云南边疆的时候,云南的民族新文学,便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萌芽、生长,并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云南的民族新文学,出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黄金时代”。一向被人认为是蒙昧与落后的边疆民……
编后记
1985年 01期
作者:
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用劳动和欢乐送别了一九八四年,一九八五年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在新的一年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指引亿万群众卷入四化建设热潮,投身信息革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美好,向着新的高度飞跃。以反映人民生活为使命……
阿古顿巴与聂局桑布
1985年 01期
作者: 开斗山
阿古顿巴和聂局桑布是两个独立存在的藏族机智人物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本文试图就这两个故事的异、同点,作一粗浅分析,以就教于诸位专家。 (一) 流传情况阿古顿巴的故事流传很广,遍及西藏及甘、青、滇、川藏族地区,只是由于藏语方言的差别,其名称有所不同罢了。有的叫……
浅谈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
1985年 01期
作者: 陈立浩
我国各族人民都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创作了本民族的机智人物形象。这类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真有其人,还是艺术形象的塑造?机智人物形象的性格是和谐统一。还是自相矛盾?机智人物故事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富有艺术的生命力,其艺术的特征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意见,请教于专家和同行。
苍山洱海寄深情——读《晓雪诗选》
1985年 01期
作者: 娄世虎
白族是一个有着丰富、灿烂、悠久文化的伟大民族。白族地区的明山秀水,培育了一大批白族作家。美丽的神话、传说,不仅深深地陶冶着白族的人民子孙,而且也为祖国光辉璀璨的文化,增添了异彩。一个诗人的茁壮成长,总是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晓雪同志便是出生在这块美丽、富饶、神奇土地上的一位白族诗人和评论家。他用自己深邃的情思,饱含激情的……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