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4年
>
04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驼铃声里的人生进行曲——简论蒙古族作家佳峻的小说
1984年 04期
作者: 郭小东 陈剑晖
一在单调的驼铃声里,他听到严峻人生的进行曲北方的内蒙古草原和沙漠,给外人的印象往往是阴沉多云,风沙迷眼的骁勇之乡。在这个强悍民族的传统文学如长篇英雄史诗《英雄格斯尔可汗》、《江格尔》、《嘎达梅林》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壮阔的、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和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那是一片产生征战和英雄的土地。那里有的是粗犷的性格和放达的生活,旷古的荒原和单调的驼铃。但当我们读过了玛拉沁夫、敖德斯尔、纳·赛音朝克图等蒙古族现代作家的小说和诗歌之后,我们获得了另一种清新的印……
李乔创作论
1984年 04期
作者: 李丛中
李乔是彝族当代作家中成就较大、影响较广的作家。李乔的名字,对于翻身解放的彝族人民来说,是永远不会遗忘的。李乔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固然是个人辛勤笔耕的结果,也是彝族人民在政治上、文化上翻身解放的社会条件使然。生活哺育文学,时代造就作家。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彝族人民挣脱奴隶锁链,推翻奴隶制度的伟大变革,李乔就不可能找到他作品的取之不尽的题材,也不可能作为彝族人民文化上翻身的一面旗帜,出现在社会主义的文坛上。
三十五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1984年 04期
作者: 李鸿然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已经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历程。在三分之一世纪里,它跟随人民共和国的进军步伐前进,和人民休戚与共,同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通。它在发展过程中曾受过“左”的和右的干扰,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它的成就是巨大的。回顾并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成就、经验教训等,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问题,将有助于它进一步走向兴旺与繁荣。
人祖英雄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1984年 04期
作者: 杨知勇
神话是原始初民的幻想性的产物。神话虽然不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但它的幻想却是由于实在的事物而产生。实在的事物包括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因而神话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各民族神话之所以有着大体相似的发展规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神话观试探
1984年 04期
作者: 张铭远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写过神话学方面的论著,甚至没有写过一篇专门论述神话的文章。他们的有关神话学的论述大都散见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著作中,但即使在这些著作中,也很少直接论述神话,大都是在论述其它问题时涉及到神话问题。
《阿克利亚》初探
1984年 04期
作者: 哈拜
《阿克利亚》是十九世纪哈萨克杰出的诗人、教育家、哈萨克书面文学的奠基者阿拜的散文集。“阿克利亚”是哈萨克语,意思是“智慧的语言”。这是后人把阿拜的文章汇集成册时所起的书名。收集在《阿克利亚》里的45篇文章,有的偏重于说理,有的偏重于叙事和抒情。在这些文章里真实地记载着十九世纪哈萨克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面貌、道德风尚和生活追求 也记载着作者对部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剖析以及提……
韦拔群与东兰勒脚歌
1984年 04期
作者: 黄相 覃剑萍
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拔群,不仅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还是个出色的壮族勒脚歌歌手。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组织山歌宣传队,亲自编写山歌,充分利用勒脚歌这一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团结人民,教育群众,揭露敌人,打击敌人,对于革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给勒脚歌赋予新的革命内容,开辟了民歌的新生面。
编后记
1984年 04期
作者:
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建国三十五周年。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心情更是格外激动。三十五年来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翻身解放,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 经济、文化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一改过去贫穷落后面貌。少数民族文学在这块沃土中,得到了充足的阳光雨露,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论神话
1984年 04期
作者: 黄惠焜
一神话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必须出现“神”。神是原始宗教观念的产物,但并不与原始宗教观念同时产生。神的出现应当稍后,稍后到继灵魂观念等之后代起了神的观念。神话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必须出现语言,语言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即足以表现神的观念,否则虽然有“神思”而不可能有“神话”。神话出现的第三个条件是必须出现“巫师”。巫师是原始神话当之无愧的始作者,没有他……
瑶族史诗《密洛陀》初探
1984年 04期
作者: 陆桂生
一《密洛陀》是瑶族的一部史诗。它生动地反映了瑶族的社会历史状况,形象地描绘了瑶族的生活风貌,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密洛陀》流传于广西的都安、巴马、东兰、南丹、田东等县(自治县),东南亚一些有瑶族的国家也有《密洛陀》的传说。瑶族人民把密洛陀当作创造万物的祖先来崇敬,当作自己的民族英雄来歌颂。自古至今,每当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瑶族人民在隆重的达努节,都要载歌载舞、……
时代的脉息,民族的心音——评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
1984年 04期
作者: 孟和博彦
近几年来,在我国各民族的文学田野上,出现了一位富有艺术才华的文学新人,他就是连续获得三届(1981年、1982年、1983年)全国短篇小说奖的鄂温克族青年作家乌热尔图。他的创作经历并不算长(从1976年开始断断续续发表作品),作品的数量亦不算多(统共十多篇小说),尤其,抚育他生长的那个民族——鄂温克族,人口仅一万多人。而直接为他提供生活素材、创作契机的敖鲁古雅乡,则又是一个只有一百七十多人的猎民村落。如此短暂的文学经历,……
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要从实际出发
1984年 04期
作者: 白崇人
随着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队伍已经形成,研究工作已经开展。但从整体上看,人员还较少,力量还单薄。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注意研究方向的正确和讲求研究工作的质量。一切理论研究都要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强调:“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并号召“认真地研究现状”、“认真地研究历史”。联……
从创世史诗探神话的起源
1984年 04期
作者: 潜明兹
在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中,神话领域可供借鉴的理论较多,加上我国各民族神话极为丰富,这正是当前神话研究渐逐勃兴的重要原因。创世史诗的大量被发掘,不但为开拓史诗研究领域创造了条件,而且对神话传说的研究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尤其是对建立我国马克思主义神话学体系,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一些有争议的论题,或前人未涉及和涉及不多的问题,皆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去作多方面的探讨和分析。诸如神话的起源是争论较多的论题 原始神话与古老传说的关系,至今也并不那么清楚 对神话的积极性与消极因素是不是应该一分为二去对待 要不要正确区分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
一束馥郁多姿的山花——高山族民间文学述评
1984年 04期
作者: 林青春 李文甦 曾思奇
台湾,这块浸透中华古国文明、宛若翡黎闪烁于浩瀚东海的宝岛,好比慈母身旁玲珑精致的摇篮,孕育着历史悠久的百越后裔高山族及其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问文学。早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高山族的泰雅尔、朱欧、萨斯特、布嫩、鲁凯、百宛、卑南、阿眉斯和雅美等族群,从滋润东方文明的黄河、长江流域,沿着蜿蜒千里的海岸线或西南纵谷,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相继抵达台湾岛。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披荆斩棘,……
紧跟时代的脚步——当代少数民族短篇小说创作漫笔
1984年 04期
作者: 吴重阳
一在建国前的少数民族文学中,诗歌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诗歌的海洋。而短篇小说是较为稀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但建国后却是最早发展起来并取得成绩的叙事文学体裁。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新出现了一批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并初步形成了自己风格的短篇小说作家,如以诗意盎然的抒情笔调、浓郁而鲜丽的民族风格描写内蒙古草原人民生……
清代宗室诗掠影
1984年 04期
作者: 关纪新
公元1644年,满洲贵族拥戴着幼主顺治皇帝,由东北地区挥戈西进,驻足北京,变清皇朝为大一统,开始了对全国近三个世纪的统治。中外历史上,单凭暴力支撑的政局,无不短命。清统治者明白这一点,他们在武力征服的同时,为实施怀柔政策,强迫自我向汉民族高度发展的思想文化看齐,以占据精神征服者的优势地位。尽管满洲贵族……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