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首页
本所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所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党委
纪委
机构设置
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
藏族文学研究室
蒙古族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室
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
作家文学研究室
《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
办公室
新闻资讯
社科要闻
本所资讯
学术活动
以往活动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支部活动
工青妇活动
离退休工作
学习专栏
学人档案
学部委员
在职研究人员
离退休学者
学术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
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中国蒙古学学会
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学会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格萨尔》研究中心
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科研成果库
学者信息库
专题数据库
通知公告
首页
本所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资讯
党建工作
学人档案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学术刊物
学会中心
学术资源
通知公告
首页
>
学术刊物
>
民族文学研究
>
往期期刊
>
1983年
>
00期
往期期刊
2025年
2024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年度:
刊号:
请选择
01
02
03
04
05
06
关键词:
请选择
篇名
作者
译者
中文摘要
关键词
栏目:
请选择
民间文学论坛
作家文学研究
理论探索与思考
书评·动态
国外研究之窗
其他
古代民族文学
口头传统与民族文化
蒙古族青年作家评论小辑
现当代民族文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研究小辑
多民族文学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理论视野
沈从文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民间文学
苗族新时代的颂歌——简评苗族诗人潘俊龄的诗集《吹响我的金芦笙》
1983年 00期
作者: 白润生
苗族著名诗人潘俊龄的诗集《吹响我的金芦笙》问世之后,获得国内外读者的好评。我国老一辈诗人贺敬之读过诗集以后,给作者写信说:“苗族及其他各兄弟民族文艺工作已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和汉族文艺战线一样后继有人,是令人非常高兴的”,并祝愿诗人在创作上取得更大成绩。诗集出版后,由三联书店定购数百册,自香港向国外发行。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教授、苗族民间故事《灯花万的泽者君岛久子亲自向诗人索阅诗集。潘俊龄的诗集集中了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独具特色的作品七十四首。这七十多首诗作里,有翻身情,有幸福调,有斗争史,有英雄谱,有理想篇,生动地描绘了苗家的习俗与风情、生活与斗争,深切地表达了苗家儿女的呼声与愿望。从他的笙歌中,我...
评《萨迦格言》
1983年 00期
作者: 佟锦华
《萨迦格言》的作者贡呷坚参,世人尊之为萨迦班钦,即萨迦大学者,生于118年,卒于1251年,享年六十九岁。他出生于后藏昆氏家族,是萨迦教派的第四代祖师。幼时随其三伯父扎巴坚参(1147——1214)出家。原名白登顿珠,出家后取法名贡呷坚参。后复求名师,畅晓五明,遂有萨迦班钦之美称。藏族研习五明之风,实赖其倡导。贡呷坚参所处的时代,西藏地区的封建农奴制已经确立,各个农奴主集团分裂割据,互争雄长,纷战不息,农奴主加紧对农奴的压迫、剥削,从而使农奴主阶级和农奴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起来 各教派之间的斗争也伴随着农奴主内部的斗争而日益加剧 同时,在全国范围,蒙古族统治者的军事力量已形成威临各族、统一全国的局面。 1239年,蒙古族统治者驻西北一...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在广西武鸣召开
1983年 00期
作者: 王克勤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于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四日至二十二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召开。参加这次年会的代表,来自北京、内蒙、云南、甘肃、新疆、宁夏、青海、西藏、贵州、湖南、河南、湖北、吉林、辽宁、上海、广东、四川、广西等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共计一百四十五人。其中包括汉、满、蒙、藏、维、哈、壮、白、回、瑶、朝、土、锡伯、仫佬、纳西、土家、布依等二十五个民族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者、教学工作者以及一些作家。大会共收到一百一十二篇学术论文。其中有对部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的概括介绍,有对各族文学史上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的专题研究,还有对学科中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学术水平较之首届年会普遍有所提高。会议...
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周扬同志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1983年 00期
作者:
一九八三年四月六日下午,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周扬同志,会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和《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的部分工作人员,听取了王平凡,马学良等同志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工作、《民族文学研究》的组创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的筹备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在会见时,周扬同志就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和创办《民族文学研究》刊物等工作,发表了重要的意见。周扬同志说,我完全赞同要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方面,过去还没有全国性的刊物,现在你们要创办,这很好,我很支持。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中有很多具有开创的性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也属...
朝鲜族民歌《阿里郎》刍议
1983年 00期
作者: 赵成日 紫荆 雪鸿
(一) 《阿里郎》是朝鲜人民喜爱已久并且流传最广的抒情民歌之一,在朝鲜族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要是朝鲜族,不论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会唱《阿里郎》。随着岁月的流逝,《阿里郎》实际上已经成为朝鲜族的代表性民歌。我们朝鲜族向兄弟民族介绍自己的民歌时,首先提到的便是《阿里郎》,而兄弟民族人民只要一听到《阿里郎》,也就会联想起朝鲜族,并因慕其感人至深的旋律而纷纷索求《阿里郎》的歌词。下面,首先让我摘录几段别具特色的《阿里郎》的歌词敬飨于全国广人文艺爱好者和关心《阿里郎》的同志们。俯拾起柿子花依依送走情郎, 柿子熟红艳艳情郎回到家乡。阿里郎阿里郎阿拉里哟, 阿里郎呃西古罗打罗打嘎内。
论敖德斯尔的短篇小说创作
1983年 00期
作者: 杭爱
阿·敖德斯尔是蒙古族著名的当代作家。他能驾驭蒙汉两种文字写作。他的作品不但在蒙古族中享有盛誉,在全国也有相当的影响,有些作品经过翻译已和国外读者见而。一九六二年,茅盾先生写了长篇评论文章《读》,给予敖德斯尔的小说以很高的评价。其中写道:“说真话,读他的作品,感到很大的愉快和激动,每一篇(不论多么长)总是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次年,茅盾先生又致信敖德斯尔说:“您在这样的年纪所作的成绩,超出了上一辈人在同样年纪所作的,这是我们祖国,也是蒙古族兄弟们值得骄傲的。”敖德斯尔的作品体裁多样,既有长篇小说,也有中、短篇小说,还有剧本和散文。
关于《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
1983年 00期
作者: 降边嘉措
今年三月,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文学、艺术、外国文学学科规划会议上,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被定为“六·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责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负责,会同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新疆和内蒙等省区的有关部门共同完成。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纳入国家计划之中,并定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这生动地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高度重视。《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和蒙古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英雄史诗。长期以来,在我国藏族和蒙古族地区广泛流传,深受藏族和蒙古族群众的喜爱。国外研究这一史诗,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各国学者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它为东方的《伊利亚特》。部分章节,已被翻...
论《福乐智慧》
1983年 00期
作者: 阿·提·乌铁库尔
维吾尔族的古典文学除去包括民歌、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在内的民间文学之外,书面文学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它从六、七世纪到十三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有《鄂尔浑——叶尼塞的碑铭》、《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真理的入门》等。特别是《福乐智慧》,它集中反映了喀喇汗王朝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是这段历史的直接产物。它用文学艺术手段阐明了人类在几个重要方面(如智慧、知识、道德和品质)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继承维吾尔语言和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创新,从而在题材和风格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福乐智慧》成为维吾尔文学史...
开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局面——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的发言
1983年 00期
作者: 王平凡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的召开,是我们这个学科的一件大事。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向来自祖国各地的代表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次会议将以开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为中心议题,这对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学科。中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当代的民族文学创作也在蓬勃发展,给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重大影响。但是,我们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基础一直比较薄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
孟姜女传说在壮、侗、毛难、仫佬族中的流传和变异
1983年 00期
作者: 过伟
《孟姜女》是广泛流传于汉族地区的四大传说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一传说也流传到壮、侗、毛难、仫佬等少数民族地区。笔者所见到的材料,就有壮师唱本《姜诗》、侗戏脚本《江女万良》、毛难语传说《孟姜女送寒衣》、仫佬族“土拐字”古条歌《孟姜女与范郎》等四种(参见附录)。壮、侗、毛难、仫佬四个民族的孟姜女故事,虽然“丈夫死于筑城,孟姜女远途寻夫,找得丈夫尸骨”的骨干情节都还保留,但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形式格律等均有很大的变异。人物形象的变异毛难族的孟姜女收工下山,来到榕树下清泉边,见无旁人,就脱衣洗澡,洗罢穿衣时,见躲藏于树上的后生的倒影,在与后生唱歌对话中,探出他是从长城工地逃出来的好心人范纪良,孟姜女就爽朗地...
蒙文《格斯尔可汗传》的版本简介
1983年 00期
作者: 齐木道吉
蒙文《格斯尔可汗传》,是一部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集体创作的、富有高度人民性和艺术性的长篇英雄史诗。多少世纪以来,这部史诗一直广泛流传在我国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等省区的蒙古族人民中。在国外,则流传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这部驰名中外的长篇史诗,除有民间歌手、艺人演唱的外,还有很多蒙文抄本。它长期以来主要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下来,并在流传中经过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现仅将个人所知在国内外流行的一些主要版本介绍如下。 (一) 《北京木刻版》又称《内蒙古上册版》,共七章。公元一七一六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在北京用木刻版首次刊行。一八三六年,俄国学者雅科夫...
论清代满族作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贡献
1983年 00期
作者: 张菊玲
满族人素有喜爱小说的历史传统。早在金朝,女真人对“说话”艺术就有特殊的癖好。《三朝北盟会编》载有完颜亮的弟弟完颜充听说话人刘敏讲“五代史”的情形。《金史》中亦有关于张仲轲、贾耐儿等金朝说话人的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都特别喜爱《三国演义》等明代通俗小说。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极命令翻译《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书,“以为临政规范”。顺治七年(1650年)第一部满文译本《三国演义》告竣,小说在满族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清帝国定都北京后,著名的满文学者和素,曾经出色地把《西厢记》、《金瓶梅》译成满文。昭裢在《啸亭续录》中称赞说:“有户曹郎中和素者,翻译绝精,其翻《西厢记》、《金瓶梅》诸书,疏栉字句,咸中綮肯,人皆...
在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983年 00期
作者: 李一氓
首先向大家表示,我在这个会上讲话是不够格的。民族语文我都不懂,不仅古代的契丹文,西夏文不懂,就是现在的藏文、蒙文、满文,我也不懂。涉及许多民族的古籍,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医学的,……我也不懂,没有在这方面用过功夫。但总的来讲,无论是汉族古籍还是其他民族的古籍,以及口头的,没有形成文字的,都是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汉族早期文化也是传说的多,文字的少。甲骨文是很简单的。秦代使用小篆,皇帝的诏书也很简单,所谓“诏版”,二三十个字就算是一篇文章。真正印成书,是宋代或唐代末期才开始的。因此,有些少数民族没有印刷的东西,并不妨碍他们有民族的传统文化。古代神话如《山海经》之类,就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并不是有一个人写了一部《山...
编后记
1983年 00期
作者:
《民族文学研究》现在正式创刊了。《民族文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而向全国的学术理论刊物。它的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和民族政策,刊登有关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各种专题论文、调查报告和重要的文献资料等,为繁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为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交流贡献力量。《民族文学研究》将从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出发,既突出重点科研项目,又力图全面反映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研究状况,既保证一定的学术质量和理论水平,又积极扶持研究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既注意古代文化遗产的研究,又重……
赫哲族英雄叙事诗《满斗莫日根》
1983年 00期
作者: 李熏风
(一) 世居三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的赫哲族,是我国历史悠久而人数最少的一个兄弟民族。由于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难于生存,解放前仅剩三百余人。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人丁兴旺,现已超过千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文化。赫哲族虽然人数不多,也没有文字,却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宝藏。它的民间文学有“伊玛堪”(民间说唱)、“嫁令阔”(民歌)、“特仑固”(具有一定真实性的民间传说)、“说胡力”(民间神话、童话、寓言等的通称)等多种文学样式。其中“伊玛堪”系长篇巨著,尤为可贵,它标志着赫哲古代民间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赫哲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满斗莫日根》是一部古老而又新鲜的赫哲“伊玛堪”。在...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四题
1983年 00期
作者: 刘宾
(一) 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各个兄弟民族文化长期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其中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同希腊、罗马、印度、阿拉伯文学一起,被世人并称为“世界五大古代文学”。这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还因为它从来没有像希伯莱、波斯、希腊、罗马等文学那样,其辉煌灿烂的传统在历史上出现过中断的情况。而比上述这两点都要更加显要,却往往被人轻易忽视了的一点是:世界上几乎很难找到几个国家,它的文学曾经像中国文学这样,自古代开始就有众多民族参与创造,并且在经历了十多个世纪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后,仍然保留各自鲜明的民族形式、风格和特色。中国各少数民...
回到顶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学网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邮编:100732
邮箱:iel-network@cass.org.cn
京ICP备05072735号
(010)65138025
100732
iel-network@cass.org.cn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