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文化  
  会议通知
  组织机构
  会议主题
  会议注册
  论文提交
  会议议程
  分组情况
  田野考察
  与会学者
  会务联系
  主办单位
  地方信息
  走进美姑
  毕摩文化
  发现凉山
  历届会议
您的位置:首页 --> 毕摩文化 --> 第三乐章





地远天阔

甘哈山泉

孤毕石峰

美姑特产---裂腹鱼

美姑地理,毕摩文化赖以生存的母体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主峰黄茅埂西麓,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腹心地带。县境地处东经 102 ° 53 ′~ 103 ° 21 ′,北纬 28 ° 02 ′~ 28 ° 54 ′之间,东邻雷波县,东北与马边县相连,北毗峨边县,西北与甘洛县连界,西接越西县,南连昭觉县。县境南北长 94.8 千米 ,东西宽 46.4 千米 ,幅员面积 2731.6 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 18 万人,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 98.2% 。

  美姑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属大凉山山脉中段,地形复杂多样,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北向西南倾斜,山岭连绵,气势磅礴,异峰叠起,美丽壮观,岩壁陡峭,高山环绕,河谷深切。境内最高处县境东北部大风顶主峰摸罗俄觉海拔高达 4042 米 ,最低处县境东南部洛约乡巴姑村边溜筒河面上海拔只有 640 米 。县境地貌除黄茅埂、大风顶等分布有高山原和瓦候河、美姑河两岸分布有少数河漫滩地外,大部地方均为中山中切割和中山中深切割坡地,并且绝大多数分布在河流两岸至群山中部的缓坡地带。县域因属川滇南北构造东沿部分的凉山褶断带,处于杨子准地台与青藏褶皱带两个性质迥异的构造大单元之间,经地史上几次海浸海退和一系列抬升、褶皱、剥蚀等地壳变迁于第四纪形成现代山川。山脉耸立县境四周,东部有大风顶 —— 黄茅埂山脉,北部有瓦候能和 —— 阿米都洛山脉,西部有涟渣山脉,中部有阿杂尼哈 —— 耿峨瓦普山脉。

  美姑境内河流主要有属金沙江水系的美姑河和属氓江水系的瓦候河。美姑河,古名卑水,发源于依果觉乡西北部马加耶依达,由北向南流到洛俄依甘乡与竹核河汇合入溜筒河,全长 105 千米 ,流域面积 1696 平方千米,河谷大都呈“ U ”字型,年平均流量为 35.4 立方米 / 秒,平均泾流深 659 毫米 。美姑河支流众多,其中涟渣洛河源于苏洛乡依所解,由北向南至牛牛坝汇入美姑河,干流长 50 千米 ,流域面积 408 平方千米,河谷大都呈“ V ”字型,年平均泾流量为 10.2 立方米 / 秒,平均泾流深 7191 毫米 。另有支流特西河,干流长 18 千米 ,流域面积 199 平方千米。美姑河到洛俄依甘后,折向东流,称为溜筒河,经乐约乡阿都巴谷出县境,在雷波境内注入金沙江,县境内干流总长 37.6 千米 ,流域面积 440.4 平方千米,河谷呈“ V ”字型。瓦候河,发源于龙窝乡惹夫洪基西坡杜觉洛者,由西向东经瓦候口流入马边河,境内总长 45 千米 ,流域面积 425.95 平方千米。瓦候河支流较多,其中最大支流日哈河长 25 千米 ,流域面积 110.6 平方千米。此外,零星分布有一些小型的湖泊。

  美姑地处中亚带地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山区,具有低纬度高原性气候特征。每年秋末至翌年初春盛行西风,气流干燥,晴多阴少。春季盛行偏南大风,蒸发量大。暮春受印度洋季风气候的影响,开始进入雨季。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流影响,降水量十分丰富。仲秋因在昆明静止锋控制之下,常常阴雨绵绵。县境气温年差较小,常年平均气温在 11.4 ℃ ,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日差高达 10.7 ℃ ,天气变化急剧。同时,由于山高坡陡,形成明显的立体气候,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日出暖烘烘,遇雨便成冬”之称,又因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而形成明显的小区域气候,如柳洪干旱少雨,瓦候湿润多雨。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 814.6 毫米 ,日照充足,常量日照时数达 1790.7 小时,年均无霜期为 240 天。

  美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县境内气候复杂,适宜播种不同的农作物,大致分为四个农业区:分布于美姑河、溜筒河、涟渣洛河两岸海拔在 1800 米 以下的暖温带地区,年均气温在 13 ℃~ 19 ℃ 之间,无霜期达 270 ~ 290 天,年降水量达 700 ~ 1000 毫米,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还有荞子、洋芋、水稻、大豆、小麦、豌豆、芸豆等,经济作物有花生、甘蔗、芝麻、烟叶、麻等,经济林木有女贞、油桐、花椒、核桃、苹果、梨、桃、李、杏、葡萄、樱桃等。分布于海拔在 1800 ~ 2300 米内的二半山区的中山温带农业区,年均气温在 10 ℃~ 13 ℃ 之间,无霜期 240 天左右,年降水量达 800 ~ 1100 毫米,是主要的产粮区,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荞子为主,经济作物有海椒、烟叶、麻、油菜等,经济林木有女贞、生漆、花椒、核桃、苹果、梨等。分布于县境东北部瓦候的中山湿润气候农业区,年均气温在 9 ℃~ 10 ℃ 之间,无霜期 224 天左右,年降水量达 800 ~ 1100 毫米,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荞子、燕麦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经济林木有生漆、花椒、核桃等。分布在海拔 2300 ~ 2900 米之间的高寒农业区,年均气温在 10 ℃ 以下,无霜期在 200 天以下,年降水量在 1000 毫米 以下,气候寒冷,光热量不足,粮食作物有洋芋、荞子、燕麦,普遍种植元根,且产量较高。全县 有大小河流和溪沟 159 条总长 287 千米 ,地表水总量达 23.95 亿立方米,虽然河溪水流急湍,无舟楫之利,然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仅 7 条较大河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 91.01 万千瓦 ,可开发利用量达 57.82 万千瓦,其中,美姑 —— 溜筒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 68.66 万千瓦,可开放量达 51.91 万千瓦。县境地层除第三系、石碳性缺失和震旦系未露外,其余均有露处,出露面积最广的是中生界中的三迭系、侏罗系。地下矿藏总类较多,主要有玄武岩、铁矿、煤、铜、石灰石、石膏、硫磺、铝矾土、水晶石等。地貌复杂,海拔悬殊,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利于牲畜饲养,全县共有天然草地 152.66 万亩,和地边、坡坝、零星草地共达 193.35 万亩,牧草种类繁多,共达 79 科 232 属 374 种,质量较好,载畜量大,主要牲畜有黄牛、牦牛、水牛、马、绵羊、山羊、猪等,主要家禽有鸡、鸭、鹅等。林区土壤肥沃,雨量、气温适宜于林木生长,林种资源丰富,仅天然乔木树种就有 50 科 65 属 150 余种,主要树种有杉、松、杨、柳、柏、椴、樟、榆、榛等,其中有第三纪或更古老的古热带残留植物稀有树种银杏、红豆杉、连香树、水青树、珙桐、三尖杉、香樟、木瓜红、银鹊树、桦榛、梓叶槭、油麦吊杉等国家级保护植物和冷杉、桦木、杜鹃等。 其中珙桐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素有“中国鸽子树”之称,主要分布在海拔 1400 ~ 2500 米区域内,是大风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带主要树种之一,分布面积广,堪称世界之最。珙桐树杆高大挺拔,叶片肥厚宽大,树枝优美婆娑。五月开花时仿佛白鸽展翅,棕色花序更似鸽头。珙桐木质呈淡黄褐色,结构细密,材质轻软,不翘曲撕裂,是最佳建材。 中药材也异常丰富,品种达 103 种,有半夏、南星、玉竹、续断、独活等,其中名贵中药材有天麻、贝母、虫草等。此外,还有野生动物 62 科 187 种,其中有大熊猫、牛羚、豹、云豹、四川山鹧鸪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猕猴、短尾猴、小熊猫、黑熊、穿山甲、金猫、林麝、毛冠鹿、水鹿、红腹角雉、岩羊、青羊、大灵猫、小灵猫、鬣羚、血雉、白鹇、白腹锦鸡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特、稀有种类还有石斑 、裂腹鱼、大凉蝾螈、无指盘虫蛙、美姑脊蛇、菜花烙头蛇等。 其中,美姑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内的阿基尔祖、摸嘎依达等瓦候河的支流流域,活动范围一般在海拔 2000 ~ 3000 米之间的箭竹分布区域。美姑大熊猫具有性情温顺、繁殖力强的特点,送往墨西哥的美姑大熊猫因产下第一胎幼仔而轰动世界;送往成都动物园的美姑大熊猫“美美”因连产 7 胎以怀孕率、产仔率、成活率最高成为“英雄母亲”而闻名于世。

  解放前, 美姑 境内无公路,人们相互往来主要靠山区小路,以牛牛坝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向东经布兹乃拖至阶以斯基过和阶以特西达大小谷堆,或达拉米再折东至丁家坪或马颈子。向南一为经挖库尔库至利木甲谷达柳洪达洛分路,或越溜筒河达古里拉达,或经乐约巴古至莫红;一为沿美姑河南下,至洛俄依甘越美姑河达乌坡;一为经竹库达乃嘎分路,或经尔洛觉抵比尔拉达,或经马来古抵斯木布约。向北一为越沙溪梁子经陈子尔哈穿安曲达洪溪分路,或越竹尔马井山穿维黑洛森林至龙窝,再往东穿越大森林达万达坪,或往东沿瓦黑河抵瓦黑口;或从洪溪往西经毛洪觉过毕古纳龙至坡伙拉达,或从洪溪经斯基吉往东越大风顶达大院子或麦子坪;或从洪溪往北越椅子垭口抵勒乌。二为沿涟渣洛河经阿波觉过后播乃拖至依所解到毕古纳龙,然后或到坡伙拉达或到吉咪;或从后播乃拖往西翻越泥渣果俄山,达申果庄或拉吉。从牛牛坝往西经阿波觉过树普嫫到觉呷。解放后,境内省道有合木公路和成美公路。合木公路原名宜西公路(宜宾 —— 西昌),起于合江县,终于木里县,县境内段长 67 千米 ,成美公路原名美峨公路(峨边沙坪 —— 美姑巴普),起于成都,止于巴普,县境内段长 61 千米 。美姑至西昌 171 千米 ,美姑至成都 318 千米 。县道公路有甲谷公路、牛后公路、后普公路、美抓公路,此外区乡简易公路十七条,共达 300 余千米。

 

会议网站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邮 编:100732
电 话:(86)010-85196041(数字网络工作室)  (86)010-65134585(科研办)  LOGO设计:任春生  网页设计与更新维护:阿佳史妮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民族文学网 © 200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