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文化  
  会议通知
  组织机构
  会议主题
  会议注册
  论文提交
  会议议程
  分组情况
  田野考察
  与会学者
  会务联系
  主办单位
  地方信息
  走进美姑
  毕摩文化
  发现凉山
  历届会议
您的位置:首页 --> 毕摩文化 --> 第三乐章




女子成人礼仪式中果树下绕转富哈


刚换上青年裙的女子


奔丧中的妇女


葬礼中的家人


 
 

人生礼仪: 解读彝族民众的人生观

  人生,是摆在每一个民族面前的一道永远丰富深奥的习题,每个民族都在不断解读着这部无字而又深深烙在灵魂深处的画卷,不同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礼仪式,这些礼仪构成了民族个体的成长史,规范着每一个民族的立身处事的行为和社会心理。彝族社会普遍重视个体成员生命过程中的人生礼仪,这些礼仪构成彝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婴儿出生与满月礼,还是成人礼仪、结婚礼仪、抑或死亡时的丧葬礼仪,其民俗事象都极为复杂,生动有趣。

   婴儿命名礼

  婴儿的出生预示着人丁的繁衍,是每个民族生活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彝族十分重视婴儿的出生和命名,一般在婴儿出生五至十一天内或满月时举行命名仪式。事前,要请毕摩择定吉日,主人家酿制好泡水酒,命名时请毕摩为婴儿念《诵赐福经》,行纳员礼仪,表示该婴儿已正式成为家庭的一员,同时,宰杀猪或绵羊庆贺,毕摩剪去胎发并给婴儿取名。取名一为请毕摩赐名,二为请本村子孙较多又平安吉祥的长辈取名。取名一般有如下几类,第一种是按兄弟姐妹排行命名,命字前冠家族姓氏;第二种根据图腾或部族微号来取名;第二种据母亲命宫岁位来取名;第三种取贱名,这种取名往往先请毕摩为婴儿排流年,如婴儿命宫不好,怕日后多灾多病,则取贱命,意在防妖魔鬼怪认为这个孩子脏。第四为以自然物取名。第五种为形势特征名。美姑彝族孩子满月剪发时,母亲往往随地抓把猪狗屎缚于婴儿头顶,取该婴儿脏贱,鬼怪都不会将其灵魂捉走,故能平安成长之意。彝族还认为胎发是婴儿孩子生命的重要组成,不得随意丢弃,如果丢失对孩子不利,要制成一种叫“腊巴”的毛团保存于家里特制的藏宝盒中或装入用小布袋缝制的荷包佩戴在孩子手腕上或帽子上。满月礼仪上,亲友邻居都要持礼物前来祝贺。

  美姑彝区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出门见天、讨饭、拜望外公外婆等习俗。出门见天仪式,彝称“德博睹”,即婴儿出生后,请毕摩或占算师择吉日让婴儿见天。讨饭,彝称“杂液”,即在婴儿满月后,择日到伯叔(无伯叔的可到兄长)家中拜谒。孩子父母将婴儿抱至门口则喊道:“阿普(或伯叔称呼),今天有一个沾了猪狗食的来讨饭来了”,伯叔们则出门相迎,对婴儿说些脏、贱之类的话,并在婴儿头上抹些新鲜的鸡屎以示吉祥,然后杀猪宰羊庆贺,临走,还要给新生婴儿缝制被称为“狗皮”的衣服,意为这孩子穿了不干净的衣物,会健康成长。拜望外公外婆。婴儿满月后必须择吉日将婴儿带往外公外婆家,拜望外祖父母和舅方亲戚,外祖父母则举行仪式以礼相待,通知亲友前来喝酒,来者均要给婴儿赠送钱粮、衣物、首饰等礼物,祝福婴儿平安吉祥。如果路遇拜望父母的婴儿父母持酒于途中,开酒给你喝,你不但要喝,还要给一定的礼钱,以示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彝族妇女生小孩子,一般选择在牛羊圈等不干净的地方生产,接生由长辈妇女陪伴,男性不得入内。所以,彝族初为人父的男子,羞于说自己家有了小孩。彝族生孩子,不直言生了生孩子,而是说捡到一个小孩,问其在什么地方捡的,一般都会回答在牛圈里,粪堆里。

   女子成人礼:邻家有女初长成

  彝称“沙拉洛”,意为“换童裙”,是彝族女孩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环节,是彝族民间区别成人与小孩的分水岭和界碑,换童裙标志着该女孩已经走向成熟。举行过成人礼仪的女子,从此,已不再是小孩了,从此为界,她可以自由地参与相应的社交活动,自由出入过去只能由大人可以出入的场所,如参加奔丧,婚庆等场所,也相应当地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一般在女子15或17岁之间女孩初潮后举行,具体时间须请老人择吉日而定。一般由母亲或长辈妇女主持成人礼仪,参加仪式均为女性,严禁异性观礼。其内容为一是改变发式。未进行换裙仪式的彝族女孩子,梳独辫垂于脑后,换童裙后改梳双辫,戴上瓦盖型头帕;二是改变耳饰,此前彝族女孩子耳朵以穿线为饰或只戴单颗海贝为饰,以过此仪式将旧耳线和海贝取下从此不再戴,换为金制或银制耳环;三是改变裙式。此前彝族女子一般穿浅色,多为黑白相间的二节裙,换裙后则穿上、中、下三色相连的鲜色青年百褶裙。换童裙必须由漂亮、能干、贞洁的妇女执行,参加仪式的妇女都要说些逗弄少女的戏语或者祝愿辞,同时,换裙仪式还要请毕摩诵经,请一成年女子坐于果树下杀一小猪后转绕受礼女子头上以示驱邪断恶。如果该女子还未说婚,还要举行假婚仪式,将其嫁给磨子或大树等。换裙仪式完后,家里让亲友们喝泡水酒、醪糟酒,并杀猪宰羊宴请宾朋,这时,男子方可参加。举行了成人礼仪后,同时,经过成人礼仪的女子不再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参加本家支的祭祖礼仪,家中作毕时也另行举行。

  彝族丧葬习俗——死亡解读

  任何一种丧葬不仅仅表现为丧葬本身,而且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情趣爱好与生活史。彝族的战争生活与游牧生活史决定了其丧葬的形式和必定仪式程序。美姑自古普遍而通行火葬,特殊的实行土葬。丧礼根据亡者的年龄、生前级别地位、家庭贫富状况等决定其规模,一般情况而言,有子嗣的老年人的死亡最为隆重。

  丧葬形式

  古老的火葬礼仪。彝族实行火葬历史久远。彝族有“彝人生离不开火,死也离不开火”之说,据《越西厅志·夷人志》载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正如《周易·系辞》中所说:“古之葬者厚衣之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死亡后,由亲友在野外找一火化地,架柴禾烧尽后垒几块石头为坟。其中,寿终正寝的老年人,其火葬地一般选在屋外不远处,烧尽,通过一定的仪式,将其尸骨撒于树林间或竹林。对于一些非正常死亡的,如枪杀、服毒、跳崖、车祸、难产而死等,不论是长者或是年轻人,一般只能葬于路下方的沟边,不垒石为坟,也不抛洒骨灰,任河流冲走,以示永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火葬时,先挖一小坑,用四根新砍伐的柴作立柱,以东南西北呈“井”字形状,坑上义叉架放柴薪,其中男九层,女七层,将遗体头朝东脚朝西而放,由烧尸人员取下白布分给死者子女,然后在头脚两端同时点火烧之。

  特别的土葬仪式。土葬通常用于两种死亡,一为麻疯病患或长期患慢性病而死亡的,二为未长牙的婴儿夭折。过去在彝族民间由于缺医少药视麻疯病为恐怖之病,要断绝此病症,必须挖深坑埋葬,使其灵魂被镇埋于地下,不得出来危害人类。埋葬前先挖好坑,将病亡者倒头装于特制的牛皮口袋或木柜或木桶内再用荞面将缝隙密封,放入坑内,上罩一口大铁锅,盖土于其上。未长牙的婴儿夭折,因尸体太小而不便火葬而给其穿戴齐整后,由邻里大人抱至野地人畜不至的地方,寻一野果树挖坑而葬之,也有装入小木箱而葬的。同时,燃起一束火征将性地将尸架焚化,以示火化,再垒土将掩埋,不垒坟。

  丧葬程序

  彝族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的终结,是人们告别此生走向另一个冥冥世界的分界线,越过此便是另一世界的开始,如何对待死者不但表征着对死者的尊重,而且也是对故对丧葬十分重视。其程序也繁杂。

  遗体整理。不论是正常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彝族都要进行遗体整理。老年人临终前,家人用过年猪油和碎银放入其口,牵一公绵羊立于病榻前,待病人断气立即将羊捏死,以示献祭,然后给死者整容,合眼、合嘴等,再用白酒或热水给其净身,一般在死前已给其穿好了寿衣,如果突然病故,则要给其穿衣裤,再把双腿卷曲起来,双手呈握成拳头状交叉于胸前,如果系女性,则梳理头发并将双辫合二为一,以示离开人世嫁往祖界。接着给其穿上素色寿衣。如果死者生前为吸烟者,则要在其披毡上第一节编织成条的卷烟,穿戴完毕,将尸体按男左女右的规矩于侧卧备好的门板上,盖上白布,停放于正屋右侧,子女亲友开始哭丧。如果是过年期间死亡则不得哭,待过年完毕后再哭。

  发丧与奔丧。除麻风病人不发丧外,一般在死亡当天或次日,治丧主家派人分别给亲友报丧,亲友则杀猪宰羊待之,以示慰问。彝族是一个相当讲求语言表达的民族,大凡很多难于启齿的事都有一系列隐晦用语,如,报丧人不能直截了当说某某已死,要求他人前来参加。特别是对死者的子女等近亲属,只能说最近某某病重,前来请你们回家看看。一般在主人的再三追问下,方说出实情,告诉葬期,并劝慰亲友别悲伤难过等等。亲友得知后,按照规矩备牛羊、卖酒等盛装后前往吊唁,邻居也成群结队跟随前往。吊唁队伍临近死者家不远处,则要鸣炮打枪,死者亲属嚎啕大哭,丧家闻声后也立即鸣炮或打枪回应,并派出盛装的迎亲队伍持剑舞刀前往迎接,吊唁队伍入屋开始嚎哭,近亲等情深谊厚者则坐于尸体边,边哭泣边唱述死者的生平事迹,往往唱得听者也禁不住潸然泪下。主人与酒烟招待前来吊唁的其它亲友,人们边饮酒边谈论死者生前的美好品德与事迹,以此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与对生者的安慰。在一些地方,还保留着集体唱丧歌的传统,往往连续数日。唱丧歌由多为青年人组成,分列于屋内两侧,一人领唱众人合,内容主要述说远古历史、万物的产生、人类的由来、追述死亡之源与病因,述说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来源,知识性很强,其动作优美,唱腔悲凉,引人幽思。入夜,将前来吊唁的客人分派至邻居家,邻居则杀猪宰羊款待,吃毕饭,一般都要到亡者家庭陪守至通宵。当夜,人们往往烧火围坐,聊天赛克智比智慧。

  出丧。彝族丧葬礼仪特别复杂,一般长者死后,根据时日测算吉日出丧上山火化,多则七天,少则一至两天。出丧时辰也需请毕摩或占算师择吉日吉时。一般出丧选择在清晨,届时,儿女亲友围尸而坐,尽情哭泣,待时日已到,将尸体移至屋外,请毕摩行指路仪式,念诵《指路经》,给亡灵指路归祖。然后,毕摩在尸体旁用黄色招魂母鸡给子女们行招魂仪式,以免子女因思亲太甚灵魂跟着亡者走。行毕,众人齐声嚎哭,由家族中的男人们将尸体抬至火葬地,众人跟随送到目的的,送葬队又一次嚎哭后,留下负责火化人员与部分亲友陪守,其余人员缓步离开返回死者家,开始给前来参加吊唁的人员按宾客为上的规矩分酒、肉食,给奖金。彝族抬尸体有两种,正常死亡的要抬至肩膀,非正常死亡者不得停在屋内,只能停在屋外,抬时只能至膝盖。

  尸体要焚化完时,亡者近亲则相约前往,看尸体烧得是否干净,待家人认为已无残留不净的尸骨后,泼水于其上,用铁铧象征性地犁耕三圈并散上荞麦,按规矩老年人的骨灰则由子女们装入麻布口袋里让马驮着撒入树林或竹林。然后,请毕摩在室外对参加火化的人员和工具进行除秽仪式后将其迎入家,杀猪羊款待。
对于寿终正寝的老年人的死亡,彝族谚语有“老者该去则去,儿孙该乐则乐”的说法,故都按喜事办理,其间,要举行摔跤、赛马比赛,获胜者能得到相当的奖赏。

  对于丧葬彝族有一套特别的禁忌与规定,这些规定约束着人们在丧葬中的行为规范,诸多禁忌事项不可越雷池。如,夫死妻不能当面哭,妻死夫不得哭,若哭则为人不齿与笑话。推磨必须与平时的相反,平时为逆时针方向,在丧葬仪式上推磨必须顺时针。

 

会议网站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邮 编:100732
电 话:(86)010-85196041(数字网络工作室)  (86)010-65134585(科研办)  LOGO设计:任春生  网页设计与更新维护:阿佳史妮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民族文学网 © 200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