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童心永未泯
彝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一向以强健、粗犷、勇猛的体魄而著称,不但抑于其生存智慧,更有赖于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彝族人民爱好体育活动正如热爱生活一样,时时处处都有所体现,那些五彩斑斓的民间体育活动既是体育作为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的见证,也是彝族人民生活丰富多彩的历史见证。美姑彝族居住在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区地带,境内大多山高坡陡,水流湍急,气候寒冷。人类生存的需要和大自然的特殊环境、独特的竞技体育活动造就了其强健的体魄和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彝族民间竞技种类多,可分为竞技型、健身型、娱乐型等。从其原生形态来考察,应当与人类一样古老,最早都源于生产生活、战争的需要。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人的体力显得特别重要,在许多原始民族中间,人们为了与自然界的各种恶劣环境作斗争,必须练就一种强健的生存本领,维持起码的生存,才能维持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这种生产生活涉及到狩猎、战争、抗击自然灾害,所以保持良好的体力体能是人们生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故以提高生存质量为基本准则的强身健体的活动成了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法则,后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有些用于狩猎、战争的等军事目的生存训练和博击的便逐步成为了一种以强身健体为追求的体育活动。流行彝族民间的竞技体育活动种类多,如摔跤、扔石、射击、舞剑、赛马、游泳、跳跃、赛跑、蹬山、举重、斗鸡、较力等,尤以摔跤最具特色。
摔跤自古作为彝族男子的一项活动,起源于人们从事狩猎、战争等生产、军事活动,摔跤既是力量和技巧的展示,也是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需要,是美姑彝族人民最为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被誉为开在彝族生活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流行极广。彝族人民的价值观,崇尚力量、崇尚勇敢,崇尚刚强,往往视摔跤手为英雄,倍受尊敬。婚礼中、牧场上、集会、老人寿终正寝、劳动休息等,都经常可以看到青少年、成人开展摔跤活动。摔跤即是体力与体能的较量,也是交友识友,增进友谊的手段。摔跤分正式比赛和一般比赛。一般比赛多是自发组织的,只要双方愿意,便可随时进行,少则2人,多则不限,无需正式裁判;正式比赛往往是婚礼、集会(蒙格)等大型场所。正式比赛时,先由裁判在场地内摆放颜色不同的两根绸或布作的长腰带,比赛者入场后互相致意,以表尊重,然后系好腰带,裁判待双方都作好准备后便宣布开始(双方相互认可准备完备也可),通过一定的动作,以先倒地者为输。其动作有:搏、摔、绊、旋转、提、扭等。传统的摔跤基本方法有四种:一是“挑”,彝语称“米”,双方互抓住对方腰带后施以各种动作,故意扰乱对方,然后聚力将对方提离地面(越高越好),或旋转或在提离地面的一瞬间,突然施以绊脚,并用爆发力将对方摔倒在地。二是“扭”,彝族称“诗”,一方施以种种动作,扰乱对方,乘另一方松懈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手力、臂力将另一方快速朝另一方扭转倒地。三是缠腿,彝语称“希尔则”,摔跤过程中,利用机会将己腿迅速伸进对方的双脚中间,实施缠绕,使劲往上提,让对方失去重心,顺时将对方按倒在地。四是钩(彝语称“腊达雕”),一方用力将另一方朝自己面前拉,然后突然伸出一脚钩住对方的脚腕儿外,使劲将对方按倒。五是自由式。双方拉开一定的距离,准备妥当后,急速扑向对方扭在一起,无规则地各施其能,但不得采取不道德的动作,将对方摔倒者胜。民间摔跤活动无专门的比赛场所和防护设施,也无严格科学的正规训练,可谓只要有见方的地方均可成为比赛训练的场地,凡男孩从三岁左右就自发在玩耍、放牧、劳动小憩、走亲访友中自发摔跤,并以自己能摔倒众多人而荣,故每一个男人都有着一段难忘的摔跤史。
摔跤作为民间自发的一种体育活动,体现了彝族人们粗犷、健体、勇猛、好武的精神风貌,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姑娘以能嫁摔跤能手为荣,男人以胜数多引为自豪,老人以拥有摔跤男子为骄傲,村寨以多摔跤高手而有地位。虽无成文规定,但彝族摔跤有许多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准逞强使能,不准自恃力量欺负老人、小孩、妇女;二是不准乘人不备偷袭对方,不准故意采取不道德的动作。三是摔跤场上受伤自理,败者不得无理取闹。婚礼场所是最能体现彝族摔跤道德的场所。一般情况下,主客进餐后,主客各为一队,选定较平坦的地方,然后进行摔跤比赛,老年人、小孩、妇女围观喝彩。开始,两队各先派出一小孩做开场表演,然后正式比赛。为表示“亲谊第一”,终场时,胜队派出一个小孩与负队的成年选手作终场比赛,负队稳操胜券,整个比赛形成平局,双方皆大欢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彝族“亲谊第一”的体育道德精神始终贯穿于整个摔跤过程的始终。
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10月,牛牛坝最富有的黑彝苏呷拉一举行婚礼,凉山各地有名的摔跤高手云集牛牛坝前来祝贺,举行了两天两夜的摔跤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