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文化  
  会议通知
  组织机构
  会议主题
  会议注册
  论文提交
  会议议程
  分组情况
  田野考察
  与会学者
  会务联系
  主办单位
  地方信息
  走进美姑
  毕摩文化
  发现凉山
  历届会议
您的位置:首页 --> 毕摩文化 --> 第三乐章


嫁歌唱起来

大裤脚区的天桥风云

  众所周知,服饰,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表征,表现着一定的民族的、历史的、人民的情趣爱好审美倾向及性格特征,积淀着原始传承的延续,体现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姑作为凉山彝族的发祥地,被称为是彝族文化的宝库,其风俗古老、厚重,原始意味浓。在服饰方面,解放前很少受外地的影响,故保留了自己古老的服饰文明,研究美姑的彝族服饰无疑是了解服饰发展史的一把金钥匙。至解放初,美姑仍是一个十分封闭的奴隶制度保持最为完整的地方,且社会发育程度很低,穿羊皮褂、披察尔瓦、穿粗糙的麻布,是外族侵略者用枪跑打开了通往彝区的道路。元明清以降,随着对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及后来的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绸缎、布织品传入凉山彝区,特别是国民政府的“禁烟政策”的施行,使内地的鸦片转向边远的美姑山区,国民党军政大员及四川军阀明禁暗不禁,使得大量枪支弹药和布匹流入以美姑为代表的彝区,至此,对彝族服饰质地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机遇。

  美姑属彝语北部方言义诺次方言区,因其服饰以裤脚特大,又被称“大裤脚区”,以其独特的服饰风格与其它方言区相区别。其服饰得体大方,用料考究,主要以黑、白、黄、红为主,制作精美,色调对比感强烈。县境内分成三种不同风格的服饰次地域,一是以牛牛坝为中心,包括甲谷、巴普、峨曲古、洪溪的中心区服饰,以黑、白、红、黄为主调,色彩比较明快;二是柳洪次服饰区,以白色、黑色基调为主,色彩较为凝重、古典;三是靠峨边、马边的瓦候次服饰区,色彩斑斓多姿,多绣鲜艳的花纹和图案,形成了其独特的彝族服饰流派。

  男性服饰
  服饰不但是民族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民族内部身份、地域的显著标志。义诺地区的男子服饰以其生活与地理环境相适应,从头到脚,从衣至裤讲究庄重、古朴、大方、适用。不论是成年或是未成年男子,均喜欢头带用青色或蓝色细纱布料缠绕的头帕,上身着绣有各种精美图案的衣裳,下装是大摆的大裤脚,脚缠绑腿,腰系一匕首,外披羊毛毡和擦尔瓦。此外,左耳穿孔,悬挂一串宝石。上裳为无领多镶边,且以平素、干净、线条齐整、紧凑为主;裤为黑或兰布作料,其裤脚特大。从年龄划分,彝族男子服饰可分为少年装、青壮年装、老年装,其主要色调以白、黑、兰三色为基调,色块对比鲜明,不同的年龄的衣服区别在于其色彩的选用和装饰上,一般说童年、青年多绣精美的图案和花纹,老年装多凝重,图案也较为平素;从质地划分,有皮装、麻布装、毛装、布装,前三者特别是麻布装至今已无法见到。

  头饰
  头饰是不同的民族的外部标志之一,往往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信仰。彝族男子喜蓄一绺头发于顶,彝语称“柱尔”,俗语叫“天菩萨”,为彝族古老的装束,象征男子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个别中老年男子的“柱尔”终生不剪,裹盘于头顶,有的长达7-8米。“天菩萨”,表示人最高贵的地方,是附佑神居住之所,严禁他人触摸,倘若有人触摸,则被认为是最大的侮辱,轻则赔礼道歉,出牲畜让其做清除污秽仪式,重者可能大打出手,如果不小心抓掉了他人的一点“天菩萨”,则须行赔偿,故在彝族习惯法中有专门论及“天菩萨债”的规定,且赔偿金额很高。
  同时,彝族男子头饰显著的标志为“英雄结”,即用兰色或黑色的飘带状细布或绸带在头上缠绕成扁圆状或柱状的“头帕”。头帕的左前部分中间缠一长约20至30公分,粗若大拇指的圆锥形“柱提”斜指天空,代表彝族男子的威武不屈精神。根据年龄不同,头饰也有区别。青壮年的头帕一般呈圆形,左额端扎一又细又长的椎形结,以显示俊美、勇武,“英雄结”下根部稍粗,顶尖而细,呈圆椎形;老年人的头帕则呈桶状,“柱贴”粗大偏短,昂于左额前方,以显示老练、成熟、豪壮。

  耳饰
  装饰耳朵,大概源于一种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不少原始民族中曾经存在过,因为在耳等显著部位装上名贵的诸如兽骨、宝石、金银铜等类的饰品,在彝族的观念中不但是威武雄壮的,而且这些宝物还可避邪、护身,使人免受伤害。彝族男子三岁左右时就在左耳垂中间穿一小孔,以备适当时候戴其饰。穿耳工具很原始,一般不用铁针,而是选用黄连刺一扎即成,然后用中草药敷之(多用嫩蒿柔碎至流液)即可,再用小蒿枝插入,以防感染或粘合。彝族男子常以左耳下垂悬挂三颗红黄相间的玛瑙珠或密腊珠,并垂以黑线流苏为美。同时也有带银制耳环者。

  胸饰
  分童年、成年两种,老年人一般不太讲究。彝族认为老人是子孙的老师,应当身先垂范,故老年人更多地是以自己模范的行为来教育子女,其衣饰较为简单。童年男子胸前喜欢挂银锁、铜锁或木锁,据传是为了避邪、除凶、除秽、护身,求得平安。成年人常从右肩经胸前挎一皮条编制镶白色海螺骨片并经红布沿边的佩带,佩带下挂一把剑或战刀。一般举行大型超度送灵仪式、家支会议、出远门或打冤家时佩带,以示威武和示鬼神见了也愁之意,胸前挂虎牙、獐子牙、野猪牙或三角形麝香包为饰,彝语称“格比”,据说具有避邪护身、招得好运等很多功用,至今彝族民间仍有不少人相信集各种雌雄物经毕摩念过咒语的“格比”还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这种“格比”只要在女人头上一转,即可以使女人失魂落魄,主动投怀送抱。甚至有人还相信,这种“格比”在冤家械斗中可起到使子弹让路,刀刺不进之神力,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饰品在最早的功能是以巫术信爷仰为重的,甚至在一些时候,巫术信仰重于御寒和审美。正如朱狄先生所说的:“原始狩猎者用动物的某些器官作装饰,最初并不是因为它们有一种象征意义,而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器官的力量在脱离动物身体后是不会丧失的,因此,谁佩戴了这些东西,谁就能和动物一样的有力和灵巧。”
  手饰
  佩戴手镯与戒指是许多民族都具有的习惯,与其它装饰一样,最初的文化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多可能还是功利性信仰目的,降至现代,逐步形成了以装饰为中心的一种艺术,反失了最初的意义。戴兽骨、铜、银、金手饰,在彝族中普遍流行。手饰,彝称“洛古洛毕”, “洛古”即“手镯”,“洛毕”即“戒指”。从文化意义而言,彝族民间认为铜是支格阿龙用来降雷电的武器,它具有使人免遭雷击的作用,同样,猛兽的骨与猛兽具有同样的力量,还可防凶除邪。金银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并不是最初的意义,而是后来人们附加的,故民间始终相信戴金银手镯之人不但美丽、勇武,而且还可防邪恶,福佑人生。彝族谚语道:“如果手上不美丽,戴上镯戒则美丽”。彝族的手镯质地主要有银、铜、骨等,有专门的工匠从事这种加工。

  腰饰
  腰习惯佩一鱼肚形带花纹图案的匕首,刀鞘用木质而后用皮包制而成,最早为防身或狩猎专用,降至现代,多变成了一种装饰,以显英武,据传也是种鬼神见之愁的武器。

  衣饰
  衣饰是一个民族服饰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最为显著的标志,被人誉为“族徽”,更多地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工艺水平。美姑地区男子上装分内衣、外衣、坎卦三种。内衣、外衣为贯头衣(套头衫),在汉书《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早已记载彝族的这种服饰。过去,内衣不太讲究,多为白布缝制。外衣为大襟右衽,领矮。青年男子的衣常多以白布缝制,以窄袖、紧身而托起健美之身材为美,肩背、襟边、袖口处用宽窄不等的本色和黑色布条间缀,衣长齐臂部;也有用黑色或蓝色布缝制的(彝族“尚黑”在解族前多流行此色,现今仍较为普遍),前襟和袖口用彩丝线绣花边或图案。老年人衣服多用黑布或蓝布缝制,其饰样简单,用本色布间缀肩背、襟边、袖口,忌用红黄布(彝族人观念中的女妖喜欢穿色彩鲜艳夺目的衣裳,故彝族衣服忌用红布或黄布,至今亦如此)。坎卦质地一为多层纯羊毛毡,中间开襟,用针密缝,有的为了美观,在毡外加一层黑、蓝布,再绣上太阳、牛眼、虎头等动植物图案。二是羊皮卦,削过内层,用不脱毛的山羊或绵羊皮缝制,多用生产劳动场合穿。

  下装
  彝称“诺拉”,即“彝裤”,均用浅蓝色布缝制,一条裤子需30尺以上布料,上口比下口窄,脚口边沿镶一尺宽的本色或黑色布(青年人多用黑布),裤脚宽约2-3公尺,故称“大裤脚”。这种裤脚特大的裤子穿起来极为宽松,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年轻人的裤裆中心往往再绣上一太阳形图案,这可能是原始男性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产物,这种习俗在一些民族中至今还隐约可见,考古学、民族学已有充分的论证。
  披毡
  彝语“史尔”,俗称“擦尔瓦”,日当衣穿,夜作被盖,具有遮风挡雨保暖之功效。一般分为三种:一为毛毡。毛毡分两种:即有流苏的和无流苏的。其工艺为用3至4斤灰白色或白色羊毛捻成线后在织机上纺织而成,下端留流苏的还需专人编织打结,以作装饰。一件擦尔瓦需用11或13幅毛毡制成,每幅宽20公分左右。“擦尔瓦”多为本色,也有染为深蓝色或黑色的。无流苏式,彝语称“帕波息勒”,意为“无须擦尔瓦”,多在下端衬一排宽约20公分的黑色或蓝色布,并装饰一定的线条、图案,美姑地区青年男子多着此装。二是泡毡,彝语称“史杜”或“史尔”,一般请制毡匠用3-5斤羊毛洗净弹松后喷水杆压而成,多为白色,也有染制成黑色或蓝色的。精制而成的泡毡质地松软、结实,防潮功能极好,与擦尔瓦合而披之,可防三冬严寒。三为多层毡,彝语称“史吉”,一般以三层泡毡重迭后按一定图案,用密线绗而成,具有美观、耐用、保暖性、防潮性强的特点。

  女性服饰
  女性服饰是彝族服饰中最为娇艳的一支奇葩,以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制作精巧、复杂而享有声誉。彝族女装分为童装、少女装、成年装。
  头饰
  头饰依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分为童年、青年装、壮年、老年装。童年女子的头饰多为女童发辫上系红头绳,插一小木质或牛角梳,头戴蝌蚪形童帕,彝语称“帕子”。童帕布料多选用黑色作底红色作衬,前面部分绣以牛眼形、回环形、折线形图案,有的还绣虎头,牛头的,以示避邪。未婚青年妇女戴青蓝布头帕,形如瓦片,覆盖于头顶,多以数十尺布折叠成瓦状而成,长30公分许,厚度10公分左右,宽约20公分,戴时用辫反缠加以红头绳固定,并在发辫上插金、银、铜或骨质簪子和梳子作装饰。已婚妇女怀孕或生育后,不再戴这类“帕子”,而是改换为黑色“荷叶帽”。如果已婚或生育后再带“帕子”,则会被众人嘲笑,意为不知大小规矩。故在生活中女子头饰是区分婚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荷叶帽是根据形状来翻译的,也有译为“大鹰帽”(彝谚有“俄尔若鹰飞翔,帕子若鹰展翅”)或“锣锅帽”的,彝语称已婚妇女的这种头帕为“俄尔”,多选用黑色布料,其直径大约为40-50公分,其顶多缀一圆形银牌,后方用红线或黄线或黄布条绣双线平行似箭头的图案(老年者不绣)。
  当然,这仅是一种传说,不足可信,但至少让我们感受到了女性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曾占主导地位时代的印迹和女权的衰落。
  耳饰
  耳饰也因年龄差别而有所不同。彝族少女一般双耳戴贝壳或银制耳坠,彝语称“克只”。青年妇女一般戴珍珠般大小每串长1.5尺左右的玛瑙或珊瑚珠,每只耳戴5-7串耳珠,每串再系数片弯月形银片,老年人则戴饰有太阳形图案的圆形玉质耳环。
  衣饰
  依年龄分为青年服饰、老年服饰两种,是彝族女子服饰中最为复杂的部分,不但图案复杂,而且缝制工艺非常讲究。青年服饰以紧身且图案丰富、做工精致为美;老年服饰以宽松图案简结、朴实、厚重为美。图案装饰经肩绕背采用丝线绣成半弧形图案,再配以红底黑边的衣领。衣领不与衣服相连,而是单独绣制,领高约7厘米,经泡银饰成平行或三角形图案,也有不缀银泡而用彩线挑绣的。领口接处缀一长方形银制压花领牌,彝语称“盖”,用以托颈,更增美感。
  胸饰
  胸前常垂挂刻有花纹等图案的长约5公分的竹筒,用以装口弦和针。
  手饰
  彝族有自己传统的银匠、铜匠,金、银或玉制手镯是彝族妇女常戴的手饰,做工精美、图案丰富,不但作为理想的饰品,也视为避邪物。
  腰饰
  即荷包,彝语称“举比罗丝”,呈三角形,用料以黑色为底,里衬以红色,外绣圆形或方形连续或花形图案,上端斜开口,下端缀五至七条吊须,做工十分精美,是彝族妇女挂在腰带上用以装针线的用具,吸烟者还有单缝一小袋用于装烟杆。
  当然,在现实中,男女服饰也有共同的,如披毡,这里为了叙述

 


长辫长者

阿牛放牧

新郎新娘来一张

彝族织毡工艺



彝族老人恩扎维机与吴奇果果
 
会议网站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邮 编:100732
电 话:(86)010-85196041(数字网络工作室)  (86)010-65134585(科研办)  LOGO设计:任春生  网页设计与更新维护:阿佳史妮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民族文学网 © 2005 版权所有